湖南省2024年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十大優秀案例”
發布時間:2025-01-13 16:11:15 來源:湖南省教育廳
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部署啟動以來,湖南省各地各校以科學教育實驗區、實驗校建設為抓手,積極探索學校主陣地與社會大課堂有機銜接的路徑機制,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涌現了一批在“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典型經驗?,F將湖南省2024年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十大優秀案例”予以推介。
案例之一
多管齊下 著力提升中小學生科學素養
長沙市芙蓉區教育局
芙蓉區教育局通過健全機制、創新載體、內涵提質等舉措,多管齊下,基本形成了區域性青少年科技教育體系。一是保障組織管理和經費投入“兩個到位”,健全科技教育持續發展的工作機制,確保了科技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二是搭建開展常態活動與競賽活動的“兩個平臺”,組織區域性的科技創新、紙質結構模型、師生創客馬拉松等競賽活動,在普及科學知識中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三是統籌“兩個結合”,將基礎建設與隊伍建設相結合,學生發展與學校發展相結合,聚焦現代化的校內外科技場館建設、專業優質的科技教育隊伍建設、課程拓展、課題研究和知識產權保護,打造內涵發展的區域科技教育品質特色?!叭饼R發,科技活動參與率高,獲獎眾多,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礎。
案例之二
引四方活水澆灌老區“科教”新花
岳陽市平江縣教育局
平江縣著力構建黨政、部門、學校、社會四方聯動創建科學教育實驗區機制。黨政同心,力推“科教”大事業??h四大家議教會重點研究科學教育工作,設立每年200萬元的創建經費,將科學實驗區創建工作納入全縣綜合績效考核。院士加盟,高配“科教”智囊團。與中南大學建立科技創新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和11家省級學會服務站,組建3個省市級、11個縣級科學類名師工作室。素養導向,深耕“科教”主陣地。各學校積極整合資源開展科普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將實驗操作技能考試納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顒哟钆_,廣辟“科教”練兵場。聯合市科技館和縣科協開展“科普大講堂”活動,邀請院士、科學家走進學校,與青少年面對面交流,常態開展科普科創活動。
案例之三
打好“組合拳”推動科學教育走深走實
張家界市武陵源區教育局
張家界市武陵源區著力打好科學教育“組合拳”。一是建好兩個陣地。校內建好理化生實驗室、創新實踐室和成果展示室,校外建好大鯢科技館等科普教育實踐基地。二是開發四個課程。開發頻譜管控、識圖越野、電子制作、業余電臺等4個特色科學課程,帶領學生探索科學的奧妙。三是創設三個課堂。創設“科學課堂”,突出抓好小學科學課和初中理化生實驗課,培養學生科學實踐能力。創設“科技課堂”,組建車模、航模、無人機等社團,培養學生科技興趣。創設“科普課堂”,走進科普實踐基地,探究大鯢等珍稀物種的起源、張家界地質地貌的演變過程等知識。四是強化兩個保障。預算生均100元科學教育經費和每年200萬元的科學教育專項經費,設立20萬元科學教育獎。將理工類碩士教師納入人才引進計劃,為學校配齊專任科學教師。
案例之四
打造三課堂 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懷化市芷江縣教育局
芷江打造科學教育“三課堂”,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
一是聚焦“書中學”,上好第一課堂。開足開齊科學課程,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常態化開展教學比武,強化實驗教學檢查,實施數字化動態監控,打造高效課堂,推進科普閱讀,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科學核心素養。二是聚焦“做中學”,打造第二課堂。成立機器人、無人機等課后興趣社團,每年舉辦科技節等活動,定期開展參觀流動科技館等科普進校園活動,參加科技創新大賽等賽事,讓學生用頭腦賽跑,用雙手說話。三是聚焦“用中學”,用好第三課堂。新建水生態博物館、元宇宙體驗館等場館,用好侗鄉緣菜籽油、芷江甜茶等產業園區和生態農業基地,開展榨油、制茶等項目化學習,學習綜合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案例之五
聚焦“四新” 全國首創“未來建設者”職業科普數字教育資源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未來建設者”是為中小學生量身打造的300集公益職業科普數字教育資源項目,每集展示1個職業,目前上線55集,總點擊量近7000萬,瀏覽人次近950萬,單節課最高超700萬次點擊。近日,該項目榮獲“國家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十佳案例”。新理念:主題全國首創,凝練育人內涵。職業科普內容作“主菜”,學生喜愛的人、時、事作“調味品”,生成職業科普數字“大餐”,助廣大學生牢固樹立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理想信念。新機制:社會協同發力,凝聚行業力量。宣傳、網信、科技、衛健、航天近百家行業單位、80余名職業代表參與課程講授與拍攝,上下一心、協同育人,讓學生零距離感受平凡崗位的職業魅力。新目標:埋下希望種子,凝望教育夢想。喚起年輕一代對未來、對人類的擔當和責任,引導其汲取成長營養,激發學習動力,打開未來之窗。新版塊:賦能科學教育,凝集創新合力。推出科學教育專題,開發科學教育職業科普課,在孩子心中種下科學夢想的種子,打造數字化賦能科學教育的“湖南經驗”。
案例之六
基于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小中大貫通式科學教育實踐探索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湖南師大附中以“成民族復興之大器 ”為己任,利用集團化辦學、大學附中和地處大學科技城的優勢,積極探索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小中大貫通式科學教育實踐模式。
一是完善課程,打造惠普型和卓越型并行的科學教育課程體系。二是完善機制,構建“名師工作室→名師工作站→名師工作點 ”小中大貫通式培養平臺。三是打通壁壘,探索大學先修課程“前置培養”、高校中學共建實驗室、集團攀登杯、高校科學營、院士進校月等系列培養新路徑。四是強化師訓,構建“修學教研一體化”科學教育教師培養體系。湖南師大附中人人爭做科創項目,科學教育成果顯著,被授予全國“中學生英才計劃基地?!狈Q號,被評為“中學生英才計劃”十周年優秀中學。
案例之七
聚焦科學大項目 促進學科大融合
長沙市長郡梅溪湖中學
長沙市長郡梅溪湖中學秉承“數智 兩型”發展理念,致力于培養具備創新潛質的新質人才。學校聚焦科學教育12345工程,依托“兩室一組”(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龍小華科技創新名師工作室、科技教研組)組建了一支學科融合大團隊;通過整合物、化、生、地、技術等學科資源,淬煉了一批學科大項目;在課題引領下不斷變革教學方式,重構了“三階四維”新型科學課程大體系;在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過程中,不斷拓寬學習場域,逐步探索出校內+校外,課內+課外一體化實施的科學教育實施模式,促進了科學教育學科大融合。
案例之八
踐行科學教育四條路徑 助力雙減植入創新基因
長沙市長郡芙蓉中學
長沙市長郡芙蓉中學堅持以科技創新特色為核心,探索立體化的學習科學知識與實踐研究的科學教育“四轉向”路徑,撬動五育并舉,構建“漁場式”教學模式。
從知識傳授轉向實踐探索,精準把握知識傳授與素養發展的關系,通過以概念為載體搭建教學支架,通過活動體驗與探索實踐構建概念,提升實踐探究能力,落實全面育人;從學科獨立轉向跨界融合,發展學生綜合創新思維,通過跨多學科融合綜合應用知識,創造性解決問題,培養具有復合型、綜合型、創新型的拔尖創新人才;從課堂教學轉向學生生活,每課融入學生生活,將每課的知識內容融入真實情境中體驗,在真實體驗中形成科學觀念;從學校課程轉向社會協同,強化學生責任擔當意識,成立“創新人才院士輔導站”,學生親身感受與領會科學家的精神。建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發力全方位育人的大熔爐。助力雙減,做好科學教育加法,達成學?!坝袆撔禄虻闹袊倌辍鞭k學目標。
案例之九
學科融合 縱深發力 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邵東市第一中學
邵東市第一中學致力于打造“課程融合引領,資源多方共享,活動全程貫穿”的科學教育特色。一是建機制、強師資,形成全校整體合力。學校成立科學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大力引進優秀科學教育人才,統籌信息技術、通用技術教師為科技輔導員。二是抓課程、巧銜接,實現多學科融合引領。開足開齊融合式科學類課程,整合了勞動、信息技術、通用技術多門學科的融合課程。三是引資源、拓陣地,促進校內外資源共享。積極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科學教育資源銜接機制,邀請院士到校做專題講座,引進科技主題展覽。四是搭平臺、促發展,提高科學教育工作深度廣度。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科技創新活動及比賽,并斬獲諸多獎項,組建科學教育導師團,構建科學教育教師成長體系。
案例之十
以“三級課程”為抓手 促學校科學教育特色發展
湘潭市雨湖區九華和平科大小學(湖南科技大學附屬小學)
為探索建立科學教育大中小一體化培養體系,九華和平科大小學與湖南科技大學深度融合,結合自身校情,以“三級課程”為抓手,推進科學教育特色化發展。一是校本實施基礎課程,實現科學教育“全程化”。以學科大概念為統領,形成“問題導學型”科學賦能課堂模式。構建校本實施科學課程螺旋體系:低段“科學+思維”科創啟蒙課程;中段“科學+設計”合作探究課程;高段“科學+創造”創新實踐課程。二是優化實施拓展課程,實現科學教育“個性化”。以“多彩科學社團+高品質科學活動+課后服務科學課程”的立體多維拓展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三是創新探索研究課程,實現科學教育“跨學科化”。堅持素養導向,實現跨學科主題引領;緊密勾連生活,呈現項目化學習成果。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