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小腳丫” 研學覓“棗香”
作者:陳宏江 田建榮
發布時間:2025-05-15 18:36:18 來源:陜西日報

4月24日,大荔縣幼兒園的小朋友給樹苗澆水,感受農耕樂趣(資料照片)。 田建榮 攝
5月的渭北大地,生機盎然。在大荔縣的溫室大棚里,顆顆冬棗綴滿枝頭,拉開了新一茬冬棗的豐收序幕。
冬棗產業是大荔縣的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截至目前,全縣冬棗種植面積42萬畝,總產量超70萬噸。
“近期,我們組織了縣里的多家幼兒園,開展‘小腳丫探棗鄉——農耕文化里的童真時光’活動,帶領小朋友走進冬棗大棚,感受農耕文化的魅力。”5月6日,大荔縣教體局學前辦主任黃旭展告訴記者。
在冬棗小鎮,大荔縣實驗幼兒園、崇業幼兒園、市場路幼兒園的孩子們走進溫室大棚,尋覓“棗香”。
“哇!冬棗原來是這樣生長的呀!”溫室大棚里傳來陣陣童聲。孩子們用手指輕觸翠綠的棗樹葉,認真觀察冬棗樹。技術員化身“田間教師”,介紹冬棗的來源、種類、生長特點,讓孩子們在“摸得著、聞得到”的實景課堂中,讀懂“顆顆皆辛苦”的深意。
黃旭展說:“學前階段是培養幼兒勞動意識與實踐能力的黃金期。孩子們親近自然,親近土地,既能感受農耕文化中的智慧,又能激發對家鄉、自然的熱愛。這種扎根鄉土的教育,是幼兒教育中的重要一環。”
在占地百畝的中國棗文化博覽園,300余種棗樹組成“活態博物館”。形如磨盤的憨態棗樹、狀似茶壺的奇特棗樹,在風中向小游客“招手”。
講解員娓娓講述大荔冬棗從野生棗變成“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故事,孩子們邊聽邊在研學手冊上畫下“最特別的棗樹”。
毗鄰的農耕文化科普館內,犁、耙等農具靜靜陳列。“這個‘升子’是用來量糧食的……”講解員的講述,讓冰冷的鐵器化作會“說話”的教科書。
地處渭河沿岸的蘇村鎮中心幼兒園和韋林鎮中心幼兒園,同步開展花生、紅薯種植活動,讓孩子在勞動過程中了解植物的生長規律,在耕作中樹立勞動光榮的理念。
“我們要讓鄉土成為最好的教材。”大荔縣教體局副局長韓倩表示,“幼兒園開展農耕文化體驗活動,不僅能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和實踐能力,還有助于他們傳承中華農耕文明、厚植鄉土情懷。”
從“一顆棗”到“一畦菜”,從“一堂課”到“一生志”,大荔縣以農耕文化為依托,通過開展系列活動,培養孩子們“知農、愛農、興農”的意識。
這方浸潤著棗香與汗水的土地,正用最質樸的方式,為下一代系好人生第一粒“勞動紐扣”,讓千年農耕文明在童聲笑語中傳承。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