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體育教學在美術類院校公共必修課中的構建應用
——以足球課程為例
作者:張孟杰
發布時間:2025-05-20 17:11:49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在建設高水平本科信息數字化教育和推進高校課堂創新改革的背景下,文章用教學實驗方法,對美術類院校體育必修足球課程進行了實驗與對照的比較分析,闡述了線上線下體育教學全過程,從中探尋足球課程的優化標準,構建了教學設計,規劃了混合式多元教學空間及時間環境,以期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美術類院校 足球課程 混合式體育教學 線上線下
西安美術學院2024年度校級教育教學項目,課程建設項目(B類),項目編號:2024KC008。
前 言
《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提出,緊緊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當前,在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中,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強化改革理念、推動課程創新、形成多元化的科學評價標準、提升一線教師的數字化應用水平、高質量完善課程建設新體系已迫在眉睫。
多數美術類院校的體育教學以傳統式教學為主,教學形式較陳舊,缺乏創新性,學情反饋成效一般。而混合式教學可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學生不受局限,借助網絡線上平臺就能開展自主預習、鞏固所學知識。特別是美術生,他們對數字圖畫和視覺產物等有著與生俱來的理解及敏銳,可在混合式學習中增強學習互動性和積極性,真正凸顯教學主體的個性化。
研究內容
1.教學理論與基礎概念
高校應以育人為宗旨,認真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因材施教,分層次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樹立“健康第一”的意識,促進美術生身心健康成長,培養其“終身體育”的運動鍛煉意識,提升學院“1+1+1”的體育教學構建模式,實現“五育并舉”的人才培養目標。
2.教學方向與目標設定
(1)高階性
本課程旨在全面提升美術生的身心發展,解決其體育鍛煉的消極性問題,進一步拓寬足球課程理論范圍,引導學生學習并鞏固基本技術,提高運動技能實戰水平。教師用混合式體育教學模式促進美術生自主學習,主動開展協作交流,發展高階能力,并以測試數據評價教學效果和學情。
(2)創新性
本課程借助線上網絡平臺導入教學內容,提升美術生的自主性學習潛質,引導其課前預習理論知識,關注教學內容章節的要點難點;師生、生生之間可開展多元化的交流與溝通;線下,教師可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以有效發揮混合式教學的優勢。
(3)挑戰度
研究挑戰難度設計,主要包括初級、中級和高級在內的多級別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及時調整難度。此外,教師應多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綜合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以全面評價美術生的學習質量及實效。
3.教學大綱內容與標準設定
根據現有學校體育必修課程教學大綱的設定,通過足球教學實驗課的學習,可使學生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提高。理論課:簡介足球運動發展概況、競賽規則和裁判法。技術方面:以顛、傳、接、運等技巧為主。技能方面:重點掌握個人進攻技巧,并輔助教學實踐比賽,提高學生的實戰競技水平,培養其個人、小組進攻體系戰術的意識。身體素質方面:主要包括一般身體素質和專項身體素質的學習及練習,兩者緊密結合,循序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
4.教學過程與課程進度設定
實踐全過程的設定與課程進度安排一致,將學生分為混合式實驗組和傳統式對照組進行教學實驗研究,全過程設定“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
(1)實驗組教學過程計劃與實踐
混合式體育教學足球課程由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兩種授課形式構建,具體實踐分為課前(布置、方向、初檢)、課上(引導、再檢、小結)、課下(終測、成果、總結)三個階段。教學過程中主要利用線上+線下+線上的形式。課前,布置任務、確定教學目標、檢查學生的基本情況;課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加強學習,再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并進行線下小結;課下,對全體學生開展線上測試,以一定標準給學生劃分成績,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并讓其在線上對教學進行評價與反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線上網絡平臺整合文本、演示文稿、圖片、3D動畫等優質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還完善了評估管理與評價反饋機制,有機融合線上線下教學模式。這一舉措充分契合美術生多感官參與的學習特點,尊重專業學科特性,同時保障了師生之間的實時交互,實現了學習過程的連貫性,全方位滿足美術生的學習需求。
(2)對照組教學過程計劃與實踐
傳統式體育教學足球課程均在線下實地完成授課,無線上網絡平臺介入教學。具體實踐分為課前(布置、方向、初檢)、課上(引導、再檢、小結)、課下(終測、成果、總結)三個階段。每堂課遵循體育實踐授課四步驟,即開始、準備、基礎、結束。教學方法為“示范→講解→練習→糾錯→再示范→再練習”。教學形式有設計主題、分組練習、多層次的組織手段、重復練習、實戰比賽等。課下,按照教學進度及練習內容,給學生布置相應的課外練習任務,要求學生按時按量完成。
5.教學評價的評分體系
(1)技術內容的標準及要求
足球技術測試包括腳背正面顛球、定點踢準、運球繞桿三項內容,為避免主觀性評定,特邀請西安體育學院足球學院一線教師/教練員進行測試和技評評分。
(2)身體素質的標準及要求
在足球運動所具備的身體素質中,速度、力量和耐力是最為關鍵的三個方面,也是保證足球比賽順利進行的前提和基礎。為準確參考評估標準,筆者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參考,設計了三項測試:50米、立定跳遠、1000米。兩組學生的實測數據按標準進行評價,另還對美術生的足球理論學習和參與足球活動的興趣做了調查研究。
(3)評價效果的教育教學改革新體系
體育必修課的混合式教學不僅能夠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評,同時學生之間也能夠互評,有利于教師隨時檢測學情,收到學生的反饋后,及時調整教學計劃。為了滿足多樣化的在線評價標準,學生需在在線平臺上更充分地展現學習主動性。例如,在學習過程中,他們要觀看相關課程視頻、完成章節測試、上傳課前的練習視頻和展示材料,并發布帖子,與教師進行交流討論,同時還要進行線上理論測試。教師依據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質量情況,對其進行評價。線下評價中,學生須提高課堂參與度,主動完成考勤記錄,認真對待隨堂測試,并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期末,將理論測試與技術技能實踐考核相結合,綜合評價學生周期內的學習情況。
研究結果與分析
1.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對比分析
(1)理論知識及學習興趣
本研究在實驗前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相關學生進行了體育學習及足球項目愛好興趣的維度調查分析,分別進行了單獨的樣本T檢,表1為結果分析。

在體育學習及足球項目愛好興趣的維度上,兩組學生的P值均在0.05以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且符合教學實驗基本要求。但是,兩組學生的有關數值均為中偏下水平。實驗結束后,又對兩組學生的足球理論知識進行了閉卷測試與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兩組學生的足球理論知識有較大差異,見表2。由此可見,混合式體育教學對學生的課前學習有幫助作用,教學效果明顯。

(2)身體素質
從50米、立定跳遠、1000米三個項目,對兩組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從表3得知,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體能數據差異不大,無顯著性指標,身體素質三項測試評價P值均大于0.05。

(3)技術技能
在腳背正面顛球、定點踢準、運球繞桿三項技術技能測試中,兩組學生無差別,具備實驗研究的同質性條件,符合實驗樣本要求,學生的足球技術技能水平都處于同等層次。另有測試顯現,兩組學生中只有極少數人的技術能力尚可,大多數人都處于不及格邊緣。由此可見,美術生大多都未曾接觸過足球訓練,也很少參與體育運動鍛煉。
2.實驗后對照組與實驗組的對比分析
(1)理論知識及學習興趣
根據實驗后的比較,兩組學生在教學中所表現的積極性和消極性無差異,也就是說傳統式體育教學與混合式體育教學的影響均不大。

另外,從表4可知,兩組學生在自主性和關注度上存在諸多問題,并有一定的差異,說明線上線下混合式體育教學模式對美術生上述幾方面的提高是幫助的。在實驗中,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成果比傳統式體育教學的知識點多,也更加直觀易懂。
(2)身體素質
實驗后,對兩組學生的身體素質及體能進行了數據檢測,對比結果如下:

實驗后,實驗組學生的速度與跳躍、耐力測試都較強于對照組,這表明了混合式體育教學能夠充分調動美術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提高訓練效率與質量。
(3)技術技能
實驗后,對兩組學生的足球技術技能進行了數據檢測,對比結果如下:

美術類院校體育必修足球課程中的學習任務和重點就是掌握基本技術,能夠熟練運用技能,并進行實戰。因此,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顛、傳、接、運技術為重中之重。從結果得出,三項測試數據都存在明顯差異。
3.實驗前后對照組與實驗組的分析研究
(1)學習興趣及理論知識
對比實驗前后可知,美術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顯著性提高(P值<0.01),而自主性方面卻無顯著變量,原因為傳統線下課堂的講解氛圍感較強,師生間互動緊密,但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較少,影響了學生的個性化發揮。
(2)身體素質
分析實驗結果得出,兩組學生的身體素質及體能無變量差異。

傳統式體育教學主要學習、鍛煉的路徑是通過體育線下實踐課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及技能熟練度。而足球課程的實踐空間及時間有限,課堂中,教師主要講授技術技能部分居多,對于身體素質及體能的練習與提高涉及較少。經過教學實驗之后,實驗班學生的身體素質有了些許提高,但效果顯著性不高。
(3)技術技能
對比實驗前后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技術技能數據(見表8)可知,在傳統式體育教學中,美術生的腳背正面顛球技術得到了些許提高,但是效果一般,而運球繞桿、定點踢準兩項技術的測試效果卻有了提升。

教學實驗結束之后,發現實驗組學生的腳背正面顛球技術提高不明顯,但運球繞桿和定點踢準的成績得到了快速提升。這是因為混合式體育教學在線上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同時在線下又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實踐,所以效果有明顯變化。對照組在實驗前后的足球基本技術也有所提高,這是傳統式體育課堂教學的優勢。
研究結論與建議
1.結論
(1)理論知識與學習興趣方面
美術類院校混合式體育教學對美術生的足球理論水平、學習興趣性、參與度都有著非常顯著的提高。實驗組的理論成績要優于對照組,并優化了教學質量,強化了教學成效,同時,學生也增強了學習主動性。
(2)身體素質及體能方面
在實驗教學全過程中,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身體素質及體能的提高效果不明顯,實驗前后無太大差異。研究認為實驗方法可能未刺激到測試主體,沒有用更好更優的設計去引導、教育學生。另外,美術生平日的第二課堂體育鍛煉不系統,沒有足夠時間接受教師的指導,很多學生疲于完成美術類專業課作業和項目創作,這也是影響測試評價重要的現實因素之一。
(3)技術技能方面
實驗前后,兩組學生的足球技術技能在多項測試中均有顯著提高,而實驗組的變量更高。雖說學生的腳背正面顛球成績前后并無區別,是因為此項技術需多熟悉,受練習時長的影響,也符合運動記憶的邏輯性,后續學生可加強練習。
2.建議
(1)藝與體結合共融
在美術類院校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其他專業學科資源,跨領域建構體育“金課”,搭建以美促體、健與美的課程,即將體育運動和美術創作相融合,真正實現五育并舉,助推美術生的個性化發展,使其全面提升綜合能力。
(2)轉變教學理念
為提高教學質量,美術類院校可引進混合式體育教學模式。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不同場景下的學習動態,從思想上根本轉變學生消極的體育鍛煉態度,提升其體育學習興趣,通過體育第二課堂、小組活動等方式,培養學生自主鍛煉的運動習慣,使其樹立終身體育意識。
(3)完善教學資源
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及教學能力,在遵循體育運動規律的基礎上,結合美術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因材施教,設計有思想、有內容、有意蘊的教學實踐,并進一步優化教學體系,建構適應美術類院校體育必修課程發展的線上線下教學資源。學校相關領導也應高度重視該項工作,給予教師大力支持,以持續提升教育教學改革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EB/OL].(2018-08-27)[2021-1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
351887.html.
[2]杜宇峰、張孟杰,等.大學體育立體化教程[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3]劉曉紅,李松松,趙芹.“五育并舉”視域下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探索[J].大學教育,2024(16):56-59.
(張孟杰:西安美術學院公共基礎教學部)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