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軍工高校是培養輸送國防科技人才的重要陣地,針對當前軍工高校教學工作中偏向基礎理論教育,工程實踐能力有待提升的問題,本文借鑒國際工程教育認證理念提出了若干改進軍工高校工程教育質量、提升學生科研能力的具體方法。首先辨識了軍工高校在當前大背景下的人才培養需求,接著梳理了國際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核心理念,最后結合筆者從事軍工高校工程教育工作的實踐經驗,提出了改進教學資源和課程建設的方法。對于提升軍工高校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有著一定參考作用。

[關鍵詞]軍工高校  工程實踐  面向產出  持續改進


引  言

軍工院校是國防科技人才的搖籃,為國防科技戰線培養具備扎實理論素養和良好工程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是其首要任務。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是適應科研崗位需求、攻克大型復雜工程問題的重要保證。軍工高校的教育質量將直接影響國防科技工業部門的科技創新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包括工程技能與素養以及綜合素質在內的實踐能力,是每個軍工高校教育工作者所必須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軍工高校教育的新需求

隨著新時代國際地緣形勢的變化,中美博弈的國際局勢大背景已經形成,因此軍工高校作為國防事業的重要支撐之一,在人才培養上也必須契合新時代的新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于國產替代提升學生自主科研能力

國產替代的實施,旨在提高自給自足能力,促進產業升級和轉型。在國防科技領域積極推進國產替代,有助于減少對外部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依賴,在未來可能發生的軍事斗爭條件下還能保持軍工生產的獨立性,為國家提供安全保障。

在這一背景下,軍工高校應當站在實施國產替代的前沿,但目前所培養的學生科研實踐能力還存在一些不適應現狀的情況,主要體現在:一是科研環境危機意識有待加強,在科研實踐中依賴國外研發的操作系統、仿真軟件、工程標準等,一旦在未來遭遇技術封鎖的情況,則有可能出現科研手段的捉襟見肘,甚至無法開展工作,因此應當特別注重在日常實踐中運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統;二是有效產出思維有待轉變,軍工高校不同于普通高校,將知識素養轉化為可用的工程實踐能力是人才培養的首要目的,但在學生培養特別是研究生培養中仍然存在“唯論文論”等思想,這有悖于軍工院校人才培養的初衷??傮w而言,在當前國產替代的大背景下,必須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科研實踐能力,特別是工程實踐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上。

2.著眼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發揮“連接器”優勢

軍民融合發展是我國國家戰略之一,指的是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中。軍工高校在軍民融合中的具體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軍工高校的部分科研成果可直接或間接應用于經濟建設,促進生產力發展,如衛星定位導航系統、超級計算機等;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共同體的一部分,軍工高校必然與科研院所在學術、教學、科研領域頻繁交流,它是部隊吸收借鑒民用技術和其他良好做法的窗口;三是由于軍隊內部的人員流動機制,相當部分的軍隊專業技術人員不會在部隊度過完整的職業生涯,必然為地方所用,服務于經濟建設,軍工高校則可以在人才流動領域發揮平臺和跳板的作用。

因此,軍工高校的工程教育也需要結合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大背景,使學生在一般性的學術能力、工程技能、人文素養上既與地方高校相當,也與部隊接軌。這樣做的意義體現在:一方面以培養人才為介質,加快通用軍事技術的轉化步伐;另一方面可促進軍隊對優良商用技術和貨架產品的利用,更好發揮軍工高校溝通軍地的作用,使軍民融合的路徑更加順暢。

3.根據“一帶一路”倡議強化“走出去”能力

為了積極發展與合作伙伴國家的經濟合作關系,我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國防安全和航空航天領域也是重點合作領域,例如軍工貿易和載人航天合作等。軍工高校的畢業生將來不可避免地需要與外國技術人員交流溝通,部分情況下還需要在大型項目中進行協作攻關,因此國際交流合作能力已成為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在軍工高校中實現對學生該項能力的培養,一方面需要從嚴制定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使我方人員在知識層次、實踐技能上與外國技術人員相符合,在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與發達國家保持一致水平,在與發展中國家技術人員的交流中更多發揮引領統籌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學生在溝通協調、團隊協作、學習認知等方面的能力,實現外語能力達標,以確保學生具備與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人員的交流能力。以此助力提升我國實施海外大項工程建設能力,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國際工程教育認證核心理念

國際工程教育認證體系始建于1989年,它確認由簽約成員認證的工程學歷實質等效,并建議畢業于締約成員認證專業和課程的學生均應該被其他締約成員視為獲得從事工程工作的學術資格。我國2016年加入了這套認證體系,并逐漸在高等教育院校中推行相關認證標準。針對軍工高校教育中迫切希望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綜合素質以及整體培養質量的問題,可借鑒國際工程教育認證理念。現對其核心理念分析如下。

1.實質等效思想

所謂實質等效,指的是認可各正式締約成員所采用的工程專業認證標準、政策以及程序基本等效,畢業學生能力素質基本等價,能夠進入工程行業就業,或者能夠通過進一步培訓和經驗性學習獲得專業能力與資質。工程專業所涵蓋的具體學科極為廣泛,不同學科間對學生知識、技能、素質的要求千差萬別,所以允許不同學科對畢業生要求的表述存在差別,但需要滿足“可勝任工程就業崗位”這一最低標準。實質等效思想與我國對教育認證的傳統認識存在差別,我們以往更關注畢業生中優秀的比例有多少,以此來證明教育質量,而國際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所關注的是“可接受的最低標準”,產出學生的“整體達標”與否。該理念與當前軍工高校中注重提升學生整體培養質量的需求是相符的。

2.面向產出理念

所謂面向產出,指的是將學生學習結果作為教學成果的評價依據。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而所培養的學生最終要走上崗位,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它強調學生的畢業能力,關注畢業后的學生對崗位、同業競爭的適應程度。傳統的教育思想是面向輸入的,更關注“給予學生什么”,它在進行評估時關注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實驗室建設、師資水平等方面。而國際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所體現的思想是關注學生是否學有所成,學生能力是否滿足社會需求,體現了以產出質量評價教學的思想,該理念與當前強調軍工高校畢業學生面向工程實踐能力的需求是相符的。

3.以人為本理念

隨著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復雜問題帶有工程屬性,以及工程問題復雜性的增加,解決復雜工程問題不能僅僅依靠工程技術和方法來解決,這就要求學生應具備正常的人際交往、協同工作、自主學習等能力。因此國際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所規定的畢業生能力素質十二個方面的要求中,有七條強調了工程師對周邊環境的適應、與社會的交互、自身的發展進步等內容。以人為本思想表明了在培養目標上,首先是要將畢業生培養為人格健全、適應環境的人。該理念突出了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將對提升學生遂行海外任務能力、服務于國家軍民融合大戰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4.持續改進理念

促進教育質量的持續改善是國際工程教育認證的最終目的。其認證過程要求被認證的院校和專業根據本輪認證的改進意見制定改進方案,并在下一輪認證中驗收改進效果,同時繼續提出新的改進意見。只有不斷改進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實施等,才能持續保持認證有效狀態。改進意見不僅來自專業,也來自就業單位、社會人士等利益相關方,以保證改進意見的全面客觀。借鑒持續改進思想有助于軍工高校形成教育質量不斷改善提高的閉環。

改進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具體方法

國際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核心理念實質上就是“面向學生,以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為導向,由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教學條件作支撐,通過不斷改進達成培養目標”。軍工高??梢酝ㄟ^借鑒以上理念,達到改進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的目的。筆者結合從教和進行學科建設的經驗,認為一般性的改進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措施。

1.構建基于“學習產出”的系列課程體系

目前的軍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提出了培養目標模型的頂層設計,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還需要對培養目標進一步解釋和細化,以體現專業崗位特色與具體任職需求,實現對培養目標的分解和量化,以支撐《人才培養方案》總體設計的實現,使學生具備可用的工程實踐能力,契合國防工業部門的人才需求。具體到各專業中,可按照“先定指標、再抓落實、后求改進”的思路,按以下三個步驟來構建符合軍工高?!度瞬排囵B方案》的課程體系。

一是重構培養目標量化模型。重構的培養目標量化模型應遵循現行《人才培養方案》并結合本專業實際對頂層目標進行細化和具體解釋,同時面向個人發展和國防工業需要,圍繞國防軍工崗位需求這一核心,反映學生的崗位能力和未來成長等發展預期,符合國防軍工人才隊伍建設的實際。應當具有要求明確具體、專業辨識度高、便于評價考核的特點。

二是細化畢業要求具體指標。畢業要求是指學生畢業時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期望值。必須根據本專業培養目標建立畢業要求指標,才能較好指導軍工高校人才培養的具體實踐。對此可借鑒認證標準,在體現國防軍工崗位特色的基礎上分解出學生畢業所需要具備的能力分目錄,并對該能力條目的重要性進行排序,以便于在教學中有側重的進行培養,確保學生面臨任職崗位能快速發揮作用。

三是緊扣指標構建課程體系。課程體系需要根據畢業要求的指標點來設置。擔任課程教學的教師需首先明確在人才培養中負責的指標,為了支撐本專業畢業要求的達成,對專業畢業要求進行了指標點分解,每個指標點都有相應的課程教學環節予以支撐,支撐關系在課程教學標準中體現,形成依據畢業要求、指標點和教學環節的關聯矩陣。并據此編寫課程教學標準、選擇教材、開展教學設計、指導課程建設和教學實踐。

2.形成以學生為中心面向能力的教學體系

在量化并分解畢業指標、重構系列課程體系后,為確保課程體系教學質量,應當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方法、師資隊伍和實驗體系四個方面加強教學體系建設,主要方法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緊跟技術發展編寫出版高水平教材。近十年來,由于軍事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各類新型軍事裝備層出不窮,其基本原理和組織運用方法也與老舊裝備存在極大差別。為了適應新科技條件下工程實踐的需要,提高學生掌握軍事應用前沿的能力,就要求課程教材內容不斷更新。對此應當將通用技術原理與具體軍事應用緊密結合,并且科學總結裝備研發實踐經驗,提煉技術發展路線,梳理重點內容,明確教材結構,根據課程體系確定教材層次,組織教學經驗豐富的人員認真編寫,積極推廣應用。

二是突出學生中心地位,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耙匀藶楸尽币蠼虒W要素建設和教學過程實施必須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落腳點必須是學生的學習。在系列課程建設與教學實施中可采取的方法有:一是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凝練科研項目中的科學問題,作為“翻轉課堂”的教學內容,組織引導學生探究原理、自主設計、總結評價,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計劃學習能力;二是依據教學內容,合理選擇教法,科學運用研討式、案例探究式、模擬分隊式、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增強教學過程吸引力;三是設置多樣化教學環節,可在課程教學中設置交流研討、合作攻關、系統設計、流程組織和文獻閱讀等環節,培養學生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協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將人文教育貫穿到專業教學過程中。

三是注重實踐教學,強調創新能力,構建虛實結合的實驗體系。實踐教學是整個大學教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能培養學生獨立組織、完成實驗的能力及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而軍工高校的培養具有面向崗位、實踐性強的特點。對此,一方面應當加大投入,建立多個可有力支撐課程實驗開設的專業實驗室,在創造良好的硬件條件的前提下采用虛實結合的方式,大力開展虛擬實驗資源建設,開發包括虛擬實驗系統、虛擬訓練軟件、裝備數字模型等虛擬資源,豐富實驗教學條件;另一方面應增加系列課程實驗實踐教學的比重,除實踐類課程必須確保每名學生的實際操作實踐外,科學原理類課程也需要設置合理比重的實驗課程,實驗科目設置最好直接源于或提煉自具體軍事裝備的核心技術,充分關注學生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3.建立持續監控與質量改進機制

建立系列課程教學質量監控與持續改進機制,實現教學水平的不斷改善是借鑒認證標準的最終目標。在機制建設中應當堅持反饋信息的動態性、全面性和客觀性,實現課程建設水平的提升。主要做法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學校應當從課堂教學管理、教學紀律管理、考試管理、教學基本支持條件管理以及專業建設監督等方面構建完整的質量管理體系。在教學紀律管理方面,對教學管理事故的認定及處理給出明確的執行方法;在考試管理方面,從監考教師和巡考人員的職責、學生違紀的處理流程等方面給出嚴格的處理流程;教學基本支持條件方面,學校針對實驗設備管理維修、計算機、圖書等給出明確的使用、維護流程;專業建設監督方面,由專業建設委員會和專業教授委員會具體負責專業培養方案的審議。為保障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正常運行,需要為每個教學環節建立明確的教學質量標準,包括課堂教學質量要求、實驗教學質量要求、實習環節質量要求、畢業設計質量要求等,并在標準中明確實施主體、責任主體和實施措施。

二是建立課程目標達成評價機制。每學期期末需要對本學期所有課程進行目標達成情況評價。評價內容包括課程目標與所支撐的畢業要求指標點對應關系的合理性,課程教學大綱中的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方法的合理性,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對課程目標實現的支撐程度,課程目標對畢業要求指標點達成的支撐程度,考核方式能否反映課程目標的實現,課程的考核資料是否齊全等方面。從中分析存在的問題,明確改進方向,提出改進措施,同時提供畢業要求達成分析和評價的基礎數據。

三是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和部隊評價機制。可開展的畢業生跟蹤反饋與評價形式包括:每年召開應屆畢業生座談會、對應屆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對畢業五年內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評價學生畢業后是否達到了培養目標要求,畢業生對專業人才培養的評價,征詢對課程設置、教學活動、教師和支撐條件的評價和建議等。并由教研室負責人、專業教師組成的調研小組將這些反饋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定期給出評價結論,用于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支撐條件的持續改進。

結  語

本文在分析國際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核心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改進軍校課程建設、教學建設的一般性方法。國際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力,借鑒該認證標準所確定的核心思想可對軍工高校的工程教育產生一定幫助。在借鑒過程中,特別是教育目標制定中一定要結合本專業實際,結合國防軍工單位的崗位任職需要,避免盲目照搬。而本文中所介紹的若干實踐經驗對于借鑒國際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改善人才培養質量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林健.如何理解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基于《華盛頓協議》的界定和要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7-26.

[2]華爾天,計偉榮,吳向明.中國加入《華盛頓協議》背景下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7(1):82-85.

[3]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Alliance. Graduate Attributes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S].Int.Eng.Alliance,2016.

[4]盧守青,王輝,王成鳳,等.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三層次—四融合—三維度”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技風,2023(5):133-135.

[5]劉士亮,毛德強,于翠松,等.工程教育認證驅動下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方法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3(4):20-25.

(閆天:西北工業大學無人系統技術研究院;康曉林:空軍工程大學裝備管理與無人機工程學院;肖吉陽:空軍工程大學空管領航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