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陜西省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路徑研究
作者:李 燕 王校偉 馮 華 景 蕾 于 婷 吳 珊
發布時間:2025-05-22 17:01:09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在我國推進教育數字化進程中,教師不僅要具備一定的職業素養,更要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因此,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既是教師教育改革的重要工程,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目標。本文通過對陜西省部分高職院校師生進行調查、研究和分析,掌握了陜西省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教學現狀及面臨的困惑,提出了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數字化 教師 教學能力 路徑
課題:陜西省教育廳2023年度陜西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攻關項目《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陜西省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路徑研究與實踐》(編號:23GG016);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課題《新發展格局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三位一體”發展體系研究與實踐》(批準號:SGH23Y3112);咸陽職院2023年度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作用研究》(課題號:2023ZYB01)。
黨的二十大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2023年,教育部發布《教師數字素養》行業標準,該文件詳細闡述了教師數字素養的基本含義及其指標框架,核心目標是推動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實施,并建立起一套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信息化的規范系統,同時也旨在把教師使用數字科技來改進教學方法及提升學生素質的能力融入到培訓與評價中。
近年來,國內外關于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的研究越來越廣,從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教師教學能力的內涵、能力框架、能力提升到能力測評等涵蓋各個方面。為了掌握數字化背景下陜西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基本情況及存在問題,課題組面向陜西高職院校教師及學生兩類對象設計了調查問卷,共有陜西省13所高職院校參與了問卷調查。
課題組通過對陜西高職院校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教學能力提升路徑的調查研究,深入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策略和建議,以期為陜西高職院校教師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教學能力提升提供理論依據和可行路徑。
問題的提出
教師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踐行者,只有教師具備較強的數字化教學勝任力,愿意并且善于利用數字技術優化教學,才能真正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有效落地。陜西省地處西北地區,雖然近年來在全球數字化發展影響及教育數字化需求下,高職院校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有所提升,但是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面臨著多層次、多維度的困境與挑戰,這些困境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深入發展。鑒于此,為了精準把握陜西省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在數字化教學背景下的教學能力現狀和需求,以及數字化轉型對教育教學的影響和困難,特展開此次問卷調查。
研究對象
1.問卷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課題組從2023年10月開始查閱文獻、搜集相關資料、擬定問題、確定調研大綱和內容,于2024年4~5月開展問卷調查,主要面向安康職業技術學院、陜西職業技術學院、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陜西警官職業學院、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咸陽職業技術學院、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陜西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等13所高職院校。參與問卷的教師共計1030人,參與問卷的學生共計10468人。其中,參與調研的省屬高職院校10所,占比76.92%;市屬高職院校3所,占比23.08%。國家“雙高計劃”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2所,占比15.38%;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4所,占比30.77%,其他院校7所,占比53.85%。國家級示范高職院校4所,占比30.77%;省級示范高職院校4所,占比30.77%,其他院校5所,占比38.46%。問卷調查對象說明,本次調研能夠客觀、全面地反映陜西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現狀及提升教學能力路徑的實際情況。
2.調研結果和分析
(1)對教師教學能力現狀的調查分析
課題組經多次研討,最終在教師教學能力現狀調查問卷中共確定師德踐行能力、專業教學能力、數字素養水平、綜合育人能力、自主發展能力五個方面36道題目。其中師德踐行方面共6道題目,占比16.7%;專業教學方面共11道題目,占比30.5%;數字素養方面共12道題目,占比33.3%;綜合育人方面共3道題目,占比8.3%;自主發展方面共4道題目,占比11.1%。
在專業教學能力方面,如“了解區域經濟發展情況、行業發展趨勢與人才需求、技術前沿等情況,掌握職業教育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知識的整合能力”“掌握技術技能形成規律,具備熟練的專業操作技能,有企業實踐、技能大賽、X證書等經歷”“具備理實融合的課程開發能力”“熟悉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系統掌握課堂教學基本技能,能根據培養目標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能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和學習重點,選擇適當教學資源及方法,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和實踐環節”“能基于崗位工作實際設計教學過程,采用項目教學、情境教學及模塊化教學等教學方式,實施課程教學”“掌握組織學生進行校內外實訓實習的方法,安排好實訓實習計劃,全程參與實訓實習,保證實訓實習效果”“開展自我評價、相互評價與學生對教師評價,及時調整和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等11個選項中,“非常符合”或“基本符合”占比均超過80%。說明大多數教師對個人的專業教學能力比較自信,認為能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規律,具備專業教學和操作技能,能科學有效地實施課堂教學。
在數字素養水平方面,如“能主動學習和使用數字技術資源,開展教育數字化實踐、探索、創新的能動性”“能了解常見數字技術知識,掌握數字技術資源應用技能”“能開展學習情況分析,獲取、管理與制作數字教育資源,設計數字化教學活動以及創設混合學習環境”“能了解常見數字技術知識、掌握數字技術資源應用技能”“能開展學習情況分析,獲取、管理與制作數字教育資源,設計數字化教學活動以及創設混合學習環境”“能利用數字技術資源支持教學活動組織與管理、優化教學流程以及開展個別化指導”“能選擇和運用評價數據采集工具、應用數據分析模型進行學業數據分析以及實現學業數據可視化與解釋”“能開展學生數字素養培養,利用數字技術資源開展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家校協同共育”等12個選項中,“基本符合”占比均超過“非常符合”比例。說明職業院校教師具備一定的數字技術教學能力,但仍需繼續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新技術,不斷提高個人信息技術素養水平,以適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對“請對您的教學能力作出評價”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受訪者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做出了積極評價。其中,選項“非常符合”的比例較高,說明大部分受訪者對自己的教學能力較為自信和滿意。具體來看,受訪者在“具備家國情懷,樂于從教,熱愛教育事業”“樹立愛崗敬業精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弘揚工匠精神”等方面表現較好。而在數字技術相關方面,受訪者也表現出一定的積極性和能力,如“了解數字技術在經濟社會及教育發展中的價值”“具有戰勝教育數字化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的信心和決心”等。整體來看,受訪者對自身的教學能力較為自信,但仍有一些方面可以進一步提升和加強。
對“目前您掌握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及獲取途徑能滿足教學需求嗎”的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不滿足或完全不滿足,而約42%的受訪者表示比較滿足,10%的受訪者表示完全滿足。調查結果表明,數字化教學資源有待進一步開發和應用于實際教育教學中。
對“您認為最應該從哪些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的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教師認為最應該從以下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數字素養水平(25%)、專業教學能力(24%)、綜合育人能力(19%)、自主發展能力(19%)、師德踐行能力(13%)。其中,數字素養水平得到最高比例的認可,表明教師普遍認為數字素養對提升教學能力至關重要。同時,專業教學能力也被較多教師所重視,這表明其意識到數字技術及專業知識和技能對于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性。
(2)對數字化應用實踐的調查分析
對“您認為現有的數字化教學培訓是否能滿足您的需求”的調查顯示,約47%的受訪者認為現有的數字化教學培訓能夠比較滿足或完全滿足他們的需求,而約12%的受訪者表示完全不滿足或比較不滿足。綜合來看,現有的數字化教學培訓還不能完全滿足教師教學需求,還需進一步加強。
對“您所在專業建成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有哪些”的調查顯示,針對所在專業建成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選項“在線課程資源”獲得最高比例,達到86.8%,其次是“教學資源庫”占比為71.65%,再次是“虛擬仿真實訓資源”占比為53.2%,“新形態教材”占比為46.21%,最后是“其他”占比為15.15%。可以看出,在數字化教學資源中,在線課程資源和教學資源庫是專業建設中較為常見和重要的資源類型,其他數字化資源占比較少。
(3)對教學中應用數字化存在問題的調研分析
對“您認為數字化轉型的困難是什么”的調查顯示,選項“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獲得最高比例,達到66.6%,表明大多數受訪者認為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是數字化轉型困難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技術應用能力不足”和“學生參與度不夠”,分別為55.92%和52.43%。相對而言,“評估教學反饋不到位”和“數字教育資源匱乏”被選擇的比例較低,分別為22.14%和32.43%。此外,選項“其他”被選擇的比例最低,僅為4.66%。綜合來看,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技術應用能力不足和學生參與度不夠是受訪者普遍認為數字化轉型的困難所在。
(4)對數字化背景下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調研分析
對“您認為在數字化背景下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路徑是什么”的調查顯示,被選擇次數較多的選項有建設數字化教學環境(72.43%)、專業發展培訓(67.77%)、個人學習實踐(65.24%)。相對而言,被選擇次數較少的選項為成立教師發展中心(28.35%)和其他(4.08%)。可以看出,教師認為在數字化背景下提高教學能力的有效路徑主要集中在建設數字化教學環境、專業發展培訓和個人學習實踐上,如圖1。

策略及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陜西省高職院校教師有積極提升數字化教學方式和能力的需求和意愿,但以下方面仍需繼續發揮作用。
1.落實相關政策保障
(1)制定數字化教學激勵政策
學校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數字化教學激勵政策,為教師開展數字化教學提供動力和保障。同時,在教師教學績效考核中,加入數字化教學的要求和措施,鼓勵教師盡可能將數字化方式方法、知識資源等融入課堂教學。
(2)加大數字化素養培訓
學校應加強教師數字化素養與技能培訓,為教師提供系統化培訓課程。幫助教師樹立數字化教學的意識,合理運用資源、掌握教學方法、開展教學評價。
(3)構建師資能力提升新范式
學校可借助數字化管理平臺,對教師教學行為數據精準分析,管理部門對機制體制構建、具體培養方案等進行構建和優化,為教師個體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提升路徑提供客觀依據。
2.建設數字化教學環境
(1)加強基礎環境建設
學校應加大對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為教師開展數字化教學提供環境保障與硬件支持。環境因素的改善,促使教師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接受數字化技術應用。教學效果的提升,促使教師不斷嘗試數字化教學方式,突破重難點,達到預期甚至更高的教學目標。
(2)培養學生數字化意識
學生樹立數字化學習意識能夠促進教師開展數字化教學。學校應為學生提供適宜的數字化學習環境,讓學生積極擴展學習空間、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培養學生數字化學習意識。
(3)拓展教師發展新空間
學校可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名企名校虛擬教研室,將學校與企業優質資源線上融合,跨校與學校名師、跨企與行業大師共同組成教學研究團隊和教師培養團隊。通過虛擬教研室教師可隨時隨地與共建單位開展經驗交流、教學信息與資源共享。
3.加強數字化資源建設
(1)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
學校應加強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拓展數字化資源的數量和種類。可嘗試跨校聯合建立資源庫,發揮各校的資源優勢,滿足學生及網絡客戶數字化學習的需求。
(2)更新數字化教學資源
對已建成的資源庫,應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對接企(行)業新規范、新技術、新要求,及時更新資源庫內容。資源建設應以動畫、實例、實操等易學、易懂、易理解的方式呈現。
(3)擴展教學虛擬空間
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將教師與學生通過虛擬數字服務結合起來。通過數據信息的采集分析,實現對學生學習全方位、系統化、全過程的技術支撐,實現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的有機結合。
4.實施數字化教師管理
(1)建立教師發展數字化管理平臺
使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專業發展生涯的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生成教師畫像,為教師不同階段的專業發展提供精準診斷和評價服務。
(2)構建教師發展畫像模型
根據新時代職業院校教師崗位能力標準和學校師資隊伍建設規劃,通過教師數字化管理平臺采集、匯總、分析教師教學數據和各項業績,建立教師達標性基礎發展要素(師德師風、數字素養、發展能力)+預期性核心發展要素(教學改革、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的雷達圖式教師畫像,為教師職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和比對分析。
(3)制定教師能力提升培養體系
結合教師個體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和教師畫像特征,形成“分類發展(如教學、科研、服務等類別)、分層提升(如合格、新秀、骨干、大師等層次)”教師發展方式,分別制定不同類別的教師能力提升培養體系。
5.推動教學模式創新
(1)鼓勵教師嘗試新的教學模式
教師應積極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打破傳統課堂的時空界限。結合數字化手段,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人工智能(AI)等技術,豐富教學場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2)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與企業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和產學研平臺,為教師提供實踐機會和案例資源,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邀請企業專家到校進行技術交流和指導,使教師能夠深入了解企業需求和數字化技術應用前沿,從而在教學中融入更多實踐元素和最新技術。
(3)開展職業教育國際合作交流
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優化數字化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和手段,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教學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全面跟蹤和分析,實現精準評價和個性化指導,提升教師國際化素養與教學水平,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習成果。
結 語
教師隊伍建設是推動教育現代化、努力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因素。隨著各種數字技術不斷賦能教育教學領域,新的挑戰不斷出現。從學校層面,數字化教學平臺和環境要優化改善,數字化教學能力培訓機制要進一步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要不斷加強。從教師個人層面,數字化教學意識、教學手段、學習能力要不斷拓展。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和機遇,職業教育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強化內涵建設,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與影響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劉仁有.轉型與重塑:數字化賦能職業教育新生態:世界數字教育大會“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論壇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7):12-17.
[2]程君青.工業4.0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數字能力內涵演進、框架分析及提升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15):59-65.
[3]鄭永和,劉士玉,王一巖.中國教育數字化的現實基礎、實然困境與改革方向[J].中國遠程教育,2024(6):3-11.
[4]王校偉.陜西地市高職院校教師隊伍體制機制改革的調查研究[J].科技風,2024(4):166-167.
[5]王濤濤,米盼盼.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動力研究——以粵東西北地區為例[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17(3):32-41.
(李燕、王校偉、馮華、景蕾、于婷、吳珊: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