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邏輯梳理及實踐路徑探索
作者:任宇飛
發布時間:2025-05-27 08:49:39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中華體育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愛國情懷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探討中華體育精神有效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邏輯梳理及實踐路徑,針對目前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存在“失聲”“失準”“失衡”等不足,提出了課程體系重構教學方法創新、師資隊伍培育、校園文化營造等解決路徑。
[關鍵詞]中華體育精神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 邏輯梳理 實踐路徑
引 言
中華體育精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體育運動為載體,展示了中華傳統體育精髓與現代體育實踐的融合態勢,代表著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靈魂,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精神內涵。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校體育課程與教學體系并貫穿人才培養體系的途徑,最終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
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邏輯梳理
1.中華體育精神的內涵
中華體育精神既是中國精神的具體體現,又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行。中華體育精神包括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中華體育精神是愛國主義的生動載體,“為國爭光”既是中華體育精神的精髓,又是愛國主義的具體體現。“無私奉獻”是體育人為國家榮譽甘愿犧牲個人利益的偉大精神。“為國爭光、無私奉獻”表現為一種堅持祖國至上的理智愛國主義。“科學求實、遵紀守法”的態度是中華體育精神的重要標志,強調科學創新和實事求是,及遵守職業紀律和法律法規的意識。“團結協作、頑強拼搏”則強調團隊合作和拼搏精神。
2.中華體育精神與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在聯系
(1)理論基礎“同源”
中華體育精神和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理論基石,該理論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和潛能的充分實現,中華體育精神遵循體育發展的客觀規律,形成于長期的體育活動實踐,重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意識。體育課程思政產生于運動實踐,以課程為載體,將精神力量注入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學生身心、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提升。其次,中華體育精神所蘊含的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等核心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體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提升自身道德修養。
(2)育人目標“同向”
中華體育精神所蘊含的團結、拼搏、進取等核心價值與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育人理念高度契合。弘揚中華體育精神,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政素養,還能增強民族自信與自豪感、拓寬學生發展空間。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致力于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增強體質,并塑造崇高理想,培養道德情感。中華體育精神強調頑強拼搏、團結協作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與高校公共體育課中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及迎難而上精神相符。
(3)教育內容“同義”
中華體育精神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所蘊含的團結拼搏、永不言敗和規則意識等核心價值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核心。首先,體育課程是強調競爭與合作的平臺,在競賽中合作,可讓學生深刻感悟團結的力量,這與中華體育精神中的團結協作相契合。其次,體育課程伴隨著身心的雙重挑戰,學生在強健體魄和提升技能的同時,深切感受拼搏精神,開發自身潛能,這與中華體育精神中的拼搏精神高度契合。最后,體育課程中的規則不僅是為了保障比賽安全公正,更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紀律觀念,這與中華體育精神中的規則意識高度一致。
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實踐困境
1.融入主題面臨“失聲”
由于體育教師的思政素養專業背景和學科特點的限制,使得中華體育精神在融入課程時,難以準確把握以體育人的核心要點,導致教學內容偏離主題。體育教師思政素養及思政教育能力的缺失,會使教學內容生硬、單調,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方面,導致學生在接受課程思政時難以感受到中華體育精神的魅力和價值,另一方面,使學生產生對思政教育的誤解和反感,進一步加劇體育思政教育的難度。
2.融入內容面臨“失準”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由于部分教師難以把握中華體育精神的內涵和精髓,導致融入內容偏離主題或過于片面,忽視了中華體育精神的全面性和系統性。例如注重“為國爭光”或“頑強拼搏”,而忽視了如“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和“團結協作”等內涵。同時由于教學方法單一,中華體育精神內涵將難以全面、深入地融入體育思政教學。例如部分體育教師只通過口頭講解或簡單的案例來傳授中華體育精神,而忽視了體育實踐、團隊合作、角色扮演等更具互動性和參與性的方式。
3.融入方式面臨“失衡”
融入方式單一、缺乏創新和吸引力是導致中華體育精神無法有效融入體育課程思政的重要因素。融入方式單一主要表現在過度依賴課堂講解、缺乏實踐體驗環節和案例分析不足。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實踐體驗和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思考的機會,無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難以形成深刻的理解。同時在實際教學中忽略案例分析,會導致教學內容空洞乏味。中華體育精神融入方式失衡導致教學內容無法全面、深入地傳達給學生,學生也無法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觀念和準則,且單一的融入方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創新能力。
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路徑探索
1.課程體系重構:理論結合實踐,深度融合中華體育精神
明晰融入的內容體系,是推動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必要條件。首先要系統設計課程內容,將中華體育精神系統地納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包括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具體案例分析,從而增強課程的理論深度和文化厚度。其次是構建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將學生對中華體育精神的理解和實踐納入評價標準。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全面考查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中的表現,此舉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還可推動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最后是課堂講解與實踐體驗相結合。在體育課堂上,教師應對中華體育精神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講解,通過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案例和深入淺出的解釋,幫助學生構建起對中華體育精神的基本認知框架;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和賽事,通過實踐體驗深化對中華體育精神的理解。
2.教學方法創新:多樣化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在推動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體育課程思政的過程中,除需要注重教師“硬實力”外,還要注重課堂教學“軟方法”。首先利用多媒體技術提升教學效果,通過多媒體展示著名運動員的奮斗故事和賽場的精彩瞬間,可以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精神力量。其次采用情境教學法增強體驗感。通過模擬體育比賽、歷史事件重現等方式,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中華體育精神的核心價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運動員在面對壓力和挑戰時如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從而使學生在參與中深刻體會和認同中華體育精神的價值。最后引入互動教學模式。通過互動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在討論中華體育精神的內涵時,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和辯論各自對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等精神的理解。
3.師資隊伍培育:提升教師素養,強化引領作用
唯有體育教師在思維認知層面得到轉化,才會使體育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與體育課程教學對接起來。首先通過線上課程、線下講座、工作坊、實地考察等多樣化的培訓形式,定期組織體育教師參加中華體育精神、思政教育等方面的培訓課程。其中,課程內容應涵蓋中華體育精神的內涵、歷史背景、現實價值以及如何在體育教學中有效融入等方面,以提升教師的思政教學能力。其次通過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教學觀摩活動、經驗分享會等活動,搭建體育教師與思政教師之間的交流平臺,促進教學理念與方法創新。通過跨學科合作,打破學科壁壘,實現教學內容的互補和優化。最后建立教師激勵機制,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新精神。通過對教師提供參加學術會議、進修學習、海外交流等平臺,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4.校園文化營造:營造體育文化氛圍,增強認同感
校園體育文化營造,為中華體育精神的繼承和發揚提供良好環境。定期舉辦運動會、籃球等體育賽事,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團隊合作、頑強拼搏等中華體育精神。通過舉辦體育知識競賽、體育攝影展、體育電影放映等體育文化節,讓學生弘揚體育精神,傳播體育文化。通過校內比賽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學校應鼓勵各類體育社團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多交流和學習機會,培養其團隊合作精神和體育興趣。定期舉辦社團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動,讓社團成員展示自身才華和成果。通過豐富多樣的講座,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體育、熱愛體育。通過互動交流,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體育名人的成功經驗和心路歷程,從而受到更多的啟發和激勵。
結 語
中華體育精神與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性和先進性,以體育運動為載體,展現了“以體育人”的教學實踐特色,對于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其價值導向和育人功效,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兩者的有機融合,需以“協同育人”為宗旨,充分發掘各運動項目所蘊含的思政價值,提升體育教師的思政教育意識與能力,構建并整合評價體系,解決體育課程在思想、道德、價值觀等方面的偏差,從而推動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渠彥超.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困境與對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4(16):65-69.
[2]夏貴霞,舒宗禮.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體育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的構建——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J].體育學刊,2020,27(4):7-13.
[3]戴美玲.弘揚中華體育精神[N].青海日報,2024-10-22(4).
[4]常媛媛,李艷濤,武杰.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三重維度[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44(24):37-41.
[5]楊玉杰.以中華體育精神提升大學生意志品質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2.
[6]王菘,楊苓,何明,等.中華體育精神話語表達的立場、表征及體系構建[J].體育科學,2024,44(9):21-32.
[7]王霄.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創新策略[J].體育風尚,2024(8):74-76.
[8]韋春生,李鳳華.體育強國背景下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的研究與實踐[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5(2):101-104+119.
[9]涂剛鵬,劉宇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三維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1):50-53.
[10]王丹,梁廣東.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現實價值與推進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2):59-61.
[11]趙富學,陳慧芳,李攀飛,等.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的生成特征、核心構成與培育路徑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6):27-34.
[12]張杰,李佳琪,張欣.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時代價值、元素解析與推行路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38(5):591-598.
(任宇飛: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