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見未來 ——陜西大中小學生涯教育觀察
發布時間:2025-05-30 16:24:14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陜西教育客戶端
陜西教育新聞網·陜西教育客戶端(記者 張晨悅 魏淑敏)前不久,寶雞市小學科學+勞動教育現場觀摩研討會在高新第一小學舉行,該校蘊含職業啟蒙的勞動教育“五大課程”體系引起了與會人員的廣泛關注;自2022年起,銅川市耀州中學每年秋季學期末都會舉辦生涯規劃報告會,國家生涯規劃師帶來的選科與職業規劃專題講座,讓高一學生對新高考選科和未來職業有了更深思考;而在剛剛落幕的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陜西省賽上,選手們關于職業目標的規劃與講述,更勾勒出陜西生涯教育貫通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實踐脈絡……
近年來,著眼于新時代人才培養新要求,陜西大中小學紛紛推動生涯教育從理念走向實踐,構建“課程規劃+實踐賦能+資源整合”的育人體系。

銅川市耀州中學生涯規劃課程授課現場

寶雞市高新一小“五大課程”體系之一的小農夫愛心田園課程
課程規劃:讓生涯認知在知識脈絡中生長
“家庭電路中零線與火線如何區分?”在咸陽市乾縣楊漢中學物理課上,教師劉萬寶講解“電路”章節時,拿出家庭配電箱模型讓學生模擬排查故障。當學生用公式推算出故障電阻值時,他順勢引導:“這就是電氣工程技術人員的日常工作邏輯。”
“當生涯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便不再是孤立模塊,而成為五育融合的‘催化劑’,能助力學生在全面發展中自然形成職業素養。”該校黨支部書記、校長曹小平說,學校將課程建設作為生涯教育的主抓手,既重視學科滲透課程的建設,也重視生涯通識性必修課程的開發。在劉萬寶老師看來,物理課本里的每個公式都藏著“職業密碼”:講解“電磁感應”時,他以特斯拉工程師的工作場景為例,演示發電機線圈轉速與電流強度的關系;分析“安全用電”章節,他帶著學生繪制家庭電路改造方案,同步解讀電工職業資格認證標準。他在教案中寫道:當洛倫茲力公式對應到磁懸浮列車工程師的設計圖紙,學生才會明白知識的現實重量。
咸陽市乾縣楊漢中學的做法是陜西學校生涯教育依托日常教學“著陸”的縮影。近年來,陜西各地各校通過系統化的課程構建破解生涯教育與學科教學“兩張皮”的困境。在漢中市寧強縣北關小學的數學課上,教師以“家庭理財規劃”為項目,讓學生計算儲蓄利率(智)、制定消費預算(勞),在數學計算中理解金融從業者的思維方式;安康市漢濱區西關小學的科學課則通過講述“兩彈一星”科學家的奮斗故事(德),激發學生對科研職業的探索熱情(美);西安市第四十四中學自2019年起生涯課實施走班教學,每周一節,明年學校自編的第四版讀本將出爐,生涯教育將在全學科中滲透……
據了解,目前大部分高中學校和高等學校都開設了生涯教育必修課程,助力學生明晰自身的職業規劃;而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則注重啟蒙滲透,將生涯教育與主題班會、綜合實踐等融合實施。寶雞市高新第一小學在勞動教育中設置了小主人家園生活課程、小農夫愛心田園課程、小工匠職園啟蒙課程、小創客創園生長課程、小幫手志愿服務課程五大課程體系。該校把“五大課程”體系按年級細化為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農業生產勞動、傳統工藝制作、工業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與應用、現代服務業勞動、校園公益勞動等“十個任務群”,將勞動教育與職業體驗、生涯啟蒙等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從小立志。

漢中市寧強縣北關小學開展“勞動礪新志·實踐綻芳華”特色成長實踐活動

西安國際港務區高新一中陸港中學組織學生參觀西安智慧環保智慧中心
面對即將到來的高考及志愿填報,銅川市耀州中學高三學生陳可(化名)因心中早有目標而顯得從容不迫——這份篤定,源于他高一假期參與的“學科興趣工作坊”實踐經歷。當他以數學助教身份參與課題協作時,學科知識與職業理想在實踐中自然銜接,讓他堅定了成為一名教師的決心。
記者采訪了解到,當前陜西各校正在積極探索生涯教育的多元實踐路徑。除了規定課程,各校還開展職業體驗營、模擬招聘會、學生個性指導等各類活動,讓生涯教育從概念走向落地,真正成為學生探索職業方向的“指南針”。
每年“五一”前后,漢中市寧強縣北關小學都會開展“職業體驗日”活動。學生們走進真實商鋪,在擦車、整理貨架等勞動中理解“勞動價值”。“勞育是生涯教育的‘根’。”據校長黃梅介紹,學校針對不同年齡段設計了“分層體驗”方案:低年級通過整理書包、種植綠植培養自理能力;中年級化身環保“小衛士”傳遞責任;高年級則走進廚房、采訪勞動者記錄職業感悟。“這種啟蒙式設計,讓抽象職業認知變成可觸摸的成長體驗,為孩子埋下興趣發掘的種子。”
與小學不同,中學階段的生涯教育更注重職業認知的深度轉化。西安國際港務區高新一中陸港中學組織高一年級學生走進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12個行業現場跟崗,通過“招聘模擬-崗位跟崗-成果展示”的閉環設計,讓五育要素在真實任務中自然融合。一位參與軌道交通跟崗的學生感嘆道:“目睹無人駕駛技術后,我更清楚興趣與專業的適配性,填志愿少了很多盲目。”這種“真崗位、真任務、真體驗”的模式,成為中學階段從職業認知到生涯決策的關鍵跳板。
高等教育階段的生涯教育更顯系統性。西安財經大學將生涯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新生入學即修《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大二、大三開展“生涯體驗周”“優企行”等活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大四打造就業技能充電站,提供AI面試、大數據人崗匹配等服務。在全國職業規劃大賽中斬獲金獎的該校學生佳琪(化名)坦言,“母校系統的生涯教育讓她在實踐中明確了方向”,該校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申淵源表示,“大學生的生涯教育需對接就業實際,才能真正幫助學生少走彎路。”
從“體驗勞動價值”到“驗證職業適配”再到“對接社會需求”,陜西學校以階梯式教育構建起“體驗-認知-決策”的成長鏈條,讓生涯教育成為五育融合的紐帶,幫助學生探索未來方向,更在潛移默化中滋養著完整人格的成長。

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學舉辦家長職業宣講活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舉辦第七屆“奮楫啟程‘職’為你來”模擬求職大賽現場
2017年,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學校長朱琳瑛帶領學生到美國研學期間,于舊金山林肯高中的生物實驗室目睹了震撼一幕:中學生正在進行DNA片段嫁接實驗,甚至能與大學生同臺競技生物競賽。更讓她驚嘆的是,該校師資團隊中既有研究所學者、化學領域專家,還有NBA球員跨界擔任教練。這場跨國研學讓她深刻意識到,生涯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打破學校圍墻,通過整合多元資源構建真實的學習場景。
回國后,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學迅速啟動“學科大講堂”和生涯規劃教育,邀請附近高校教授、科研工作者、三甲醫院醫生及學生親屬中的行業從業者走進校園,每周六以兩小時的沉浸式報告,為學生揭開不同職業的真實圖景。“生涯教育需要跳出教師單一講解的局限,讓各行各業的實踐者成為‘活教材’。”朱琳瑛的這番感悟,成為學校推進生涯教育的重要理念。
生涯教育不同于學科教學的最大之處在于它的綜合性——這絕非學校單一部門能夠獨立完成。因此,將學校、家庭和社會有機融合在一起,打破邊界,多方聯動、資源整合,是學校生涯教育的必由之路。陜西各校正以此為核心,構建起多方協同的實踐網絡。
西安市第四十四中學與西安地區高校共建實踐基地,組織學生走進高校實驗室、參與科學營、旁聽專業課,直觀了解專業設置與招生政策。到西安理工大學參加“專業環境探索體驗”活動中,高一學生在無人機實驗室親手組裝飛行器后興奮感慨:“物理課上學的伯努利原理,原來真能變成會飛的機器!”這種高校資源下沉模式,讓中學生直觀感知到“專業學習—職業實踐”的轉化鏈條。此外,學校還組織學生赴科技企業、航空基地等開展職業體驗,在崗位實踐與訪談中修正生涯發展方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依托建筑專業特色,建立實踐基地與校企合作機制,通過校企評估反饋完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成立“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校外導師團”并給導師頒發了聘書,為學生提供職業認知指導。近期,在該校舉辦的模擬招聘會上,大二學生吳亞杰(化名)發現,企業對建筑設計崗位的能力要求遠超美術基礎,這促使他明確了“美術興趣+結構力學”的能力提升方向。
記者觀察發現,家校共育同樣是生涯教育的關鍵一環。安康市漢濱區西關小學每月開展“家長職業分享日”。當飛行員家長帶來飛行模擬器,工程師家長現場演示橋梁搭建模型時,學生在直觀體驗中理解不同職業的社會價值。“這種浸潤式教育,將家庭資源轉化為生涯認知的‘鮮活養分’”該校有關負責人表示。
而在朱琳瑛看來,校家社三方資源的整合,本質是讓生涯教育跳出“紙上談兵”,在真實的五育融合場景中幫助學生成為看清自我、明晰方向、掌握技能的終身學習者。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