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思政課”,是集合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全時空領域思政教育素材,構建起橫向推進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縱向貫穿大中小學各個學段、內外連接學校家庭與社會所有領域的思政課體系。近年來,安康市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的要求,積極探尋講好“大思政課”的“安康密碼”,初步形成了“大思政課”建設的區域樣本。

一、立足“大”字做文章

“大思政課”是一種具有整體性、系統性、開放性、創新性特征的全新思政課堂形態。從內涵上講,“大思政課”本質是思政課,是在課堂思政課基礎上的進一步守正創新,具備思政課的關鍵作用和獨特功能。然而,它又有別于課堂思政課。“大思政課”之所以“大”,在于其外延相較于課堂思政課更為豐富。“大思政課”建設,首先要立足“大”字做文章。

在教學理念上,“大思政課”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將進一步改變思政課僅局限于學校和教室的教學觀念,轉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現思政課知情信意行等多要素協同融合、德智體美勞等多目標全面發展、家庭學校社會等多領域有機融合的大教學觀。它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成長規律,更能契合和彰顯人的思想政治素質形成與發展規律。

在教學方式上,“大思政課”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結合,將進一步突破思政課“我講你聽”“我教你學”等傳統教學方式的局限,轉向運用志愿服務、情境體驗、參觀訪問、模擬實踐、社會調查、專題訪談等多種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情境與教學方法,深度激活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增強教學的鮮活性、吸引力、感染力,提升思政課育人的針對性、實踐性和實效性。

在教學資源上,“大思政課”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將改變教學資源局限于教材、教輔和文件等的狀況,進一步轉向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全時空全領域的鮮活教學資源,為教學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更豐富的資源、更真實的情境。

二、圍繞“特”字樹品牌

近年來,安康市以德育工作統領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形成了頂層設計完善、組織保障有力、課題帶動深入、精品課程示范、社會多方協作一體推進的德育工作格局。通過“大思政課”建設,創新推動德育工作,持續擦亮“德潤安康”品牌。

一是德育管理機制日趨完善。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和各中小學校不斷充實完善德育工作組織領導機構,整合德育工作力量,全市形成了“黨政主導、學校主體、全社會參與”的德育工作推進機制。各學校不斷優化德育工作組織機構,市縣區教育系統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從上到下層層抓的一體化德育工作管理機制。

二是德育的載體與途徑得以拓展。全市上下創新德育載體,拓寬德育途徑,創新性地將黨和國家的德育文件政策落實、落地、落細。建設“德潤安康”數字德育資源平臺,宣傳德育動態,交流課程資源,培育典型案例,開辦“網上家長學校”,探索“互聯網+德育”工作新模式。

20250605090001189-91-1329e.png

三是縣區德育工作亮點頻出。漢陰縣“德育作業”模式受到教育部表彰,石泉縣“六位一體”留守兒童教育關愛管護經驗成為全國先進典型,漢陰縣“143”思政改革模式得到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的肯定,白河縣麻虎鎮中心小學的“三苦精神”、旬陽中學的“君子教育”先后獲評教育部德育典型案例。

四是全市德育工作反響良好。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第86期刊文肯定、推廣安康中小學德育工作經驗,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通過“大思政課”建設,安康形成了“思政學科與其他學科融合育德,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融合育德,學校、家庭、社會融合育德,全員育德、全科育德、全程育德”的“三重融合·三全育德”的大思政格局。

三、聚焦“聯”字下功夫

近年來,安康市堅持把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安康行動”確定為“一號工程”,聚焦“聯”字下功夫,凝聚“人人、事事、時時、處處”育人合力,構建協同育人“教聯體”,共畫學生成長“同心圓”。結合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工作,著力健全學校與社區結對共育機制。

深入實施孝義善舉培育工程,扎實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天平護航,與法童行”護苗行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教育活動,精彩舉辦“永遠跟黨走、唱響新時代”長征組歌合唱展演和“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安康市青少年體育風采展示大會等活動,有力有效地豐富和拓展了協同育人的路徑、載體和方式。

編制《安康市中小學家訪工作指導手冊》,提出“六健全”“六知道”“六必進”“六回訪”“六不準”工作要求,指導學校扎實開展“大摸底、大篩查、大家訪、大關愛”工作。遴選家庭教育指導優秀案例,形成活動案例手冊,開展“家校共育示范校”“家校共育特色校”“最美家庭”“最美家長”等創建評比活動。

統籌用好紅色地標、文博場館等社會公共服務資源和各類主題教育基地、本土特色文化基地,不斷豐富育人資源和載體。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專家庫,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學段的家長研制普及性課程,開展“父母大講堂”等公益講座,做好家庭教育指導和心理建設服務。特別是2024年下半年,利用3個月的時間集中開展了全市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宣傳教育展示活動,在安康博物館專門搭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展廳,安康城區7個教育集團風采展示、協同育人書畫家筆會及作品展示、25場協同育人大講堂講座活動先后舉辦,并于線上同步直播,累計近25萬人次參與了活動,全方位展示了安康市家校社協同育人成果。

四、著眼“新”字求變革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要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這就要求“大思政課”建設要守正,更要創新。安康市在“大思政課”的建設實踐中,以“大”為統領,以“新”求變革。

一是樹立大目標,堅定不移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發揮思政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關鍵課程作用,著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是建設大課堂,改革創新思政課堂教學,以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課關鍵課程的作用,深入挖掘其他各門學科的思政資源,推進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

三是構筑大平臺,堅持“開門”辦思政課,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強化“第一課堂”,開發“第二課堂”,拓展“第三課堂”,形成全過程、全方位、全領域育人的局面。

四是培養大師資,按照“六要”要求,通過黨建領航、團隊護航、培訓續航、教研助航、評價導航的機制賦能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激勵教師爭做思政“大先生”。

五是開發大資源,通過思政“金課”評選、優質課例展示、優秀案例征集、專項課題研究等方式,匯聚優質課程資源;建好用好區域思政實踐教學基地,豐富社會實踐資源。

六是構建大格局,充分利用“大思政課”建設綜合改革省級試驗區的優勢,統籌推進學校“小課堂”、社會“大課堂”和網絡“云課堂”協同育人。

人在哪里,對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的培育和引導就在哪里。未來,安康市將繼續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的要求,通過樹立大目標、建設大課堂、構筑大平臺、培養大師資、開發大資源、構建大格局六大著力點,構建起具有區域特色的“大思政課”體系,努力形成“三重融合·三全育德”的安康大思政格局。


本文系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2024年度課題“構建‘大思政課’體系的區域實踐研究”(課題批準編號:SGH24Y1808)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