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當下,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成為教育的核心目標。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塑造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要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加強思政教育尤為重要。初中語文課程憑借豐富的文本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人文魅力,成為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還能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全面發(fā)展。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強調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整合和整體規(guī)劃,以主題或大概念為統領,打破單篇教學的局限,助推學生在更廣闊的知識視野和更深入的學習情境中實現知識的建構和能力的提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大單元教學模式,能更好地挖掘和整合語文教材中的思政資源,實現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深入研究基于課程思政的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實踐,對于推動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精挖資源,錨定思政融合的著力點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通過大單元教學,教師能夠系統地梳理教材內容,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華傳統美德等,并將這些元素有機融入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落實立德樹人。例如,在學習語文教材中關于革命文化主題的單元時,教師可以通過大單元教學,整合多篇課文,讓學生全面了解革命先輩們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強國志和報國行,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20250605163828218-15-9577b.png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教材文本為切入點,深入研讀文本,全面剖析其整體架構與內在邏輯,挖掘出各單元主題與思政元素之間的聯系,進而精準地提煉思政元素,并將其自然、有機地融入大單元教學的過程中。

從認知發(fā)展理論來看,初中學生正處于從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過渡的時期,他們的思維開始具備抽象性和邏輯性,但仍需要具體的事例來輔助理解抽象的概念。語文教材中的文本恰好為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動的具體情境和事例,這些文本資源與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特點相契合,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內容。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編排具有很強的內在邏輯?!肚锾斓膽涯睢吠ㄟ^細膩的描寫刻畫了母親對兒子無私的愛,彰顯了親情的偉大與珍貴,為學生理解家庭倫理和親情的重要性提供了具體事例;《散步》則以家庭散步這一常見場景為背景,展現了家庭成員間的相互關愛與責任擔當,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家庭和社會責任的內涵;《散文詩二首》中的《荷葉·母親》以荷葉護蓮的生動比喻,巧妙地詮釋了母親對子女的呵護,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母愛的感悟。針對該單元,教師可以實施單元整體教學,將“親情與責任”這一思政主題貫穿其中,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系統地接受深刻的思政教育,增強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從《秋天的懷念》中感受親情的細膩與無私,初步建立對家庭責任的認知;其次,通過《散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家庭成員間相互扶持的責任擔當,深化他們對家庭責任的理解;最后,借助《荷葉·母親》,強化學生對母愛的感悟以及自身在家庭中應承擔的責任,使思政教育在單元教學中呈現出由淺入深、逐步遞進的層次梯度,幫助學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

20250605163828246-51-f3090.png

二、巧變方法,增強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往往側重于單篇課文的講解,教學內容較為零散,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這容易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夠深入,難以形成知識體系,同時也不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大單元教學理念的引入,為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它以主題為線索,將相關的課文、知識和技能進行整合,使教學內容更加系統、連貫,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將課程思政融入大單元教學,進一步豐富了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大單元教學要求教師積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情境教學法、問題探究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角色扮演法等,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課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應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教師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豐富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和建構知識。以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此單元作為“情感哲思”單元,其選文中的《背影》《白楊禮贊》《昆明的雨》等經典散文在主題和情感表達上具有內在的邏輯性和關聯性。在教授《背影》時,教師可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回憶與父親相處的點滴,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進而引導學生深入剖析文中父親的形象和父子間的深情,體會親情的真摯,培養(yǎng)學生的孝心和感恩之情;在講解《白楊禮贊》時,教師可以運用問題探究法,引導學生思索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進而理解作者對抗日軍民的贊美和對民族精神的歌頌,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深化對民族精神的認知;在講解《散文二篇》和《昆明的雨》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討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背影》中個人情感的體悟,到《白楊禮贊》中民族精神的升華,再到《散文二篇》和《昆明的雨》中對人生哲理和生活態(tài)度的思考,形成了從個人到集體、從情感表達到精神內涵、從具體到抽象的層次梯度,使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廣拓途徑,提升思政教育的滲透力

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親身參與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認知,進而將思政理念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追求,進一步凸顯了大單元教學中思政教育的實踐意義和價值。

從社會學習理論的角度,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來學習和獲得新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語文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觀察和模仿的機會,以及實踐和體驗的平臺,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將思政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例如,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詩歌單元,該單元涵蓋《沁園春·雪》《我愛這土地》《鄉(xiāng)愁》等經典詩作,教師可組織詩歌朗誦會,讓學生在朗誦過程中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深刻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愛國情懷、思鄉(xiāng)之情等,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認同感。此外,詩歌朗誦會作為一種集體性的實踐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表達能力,進一步豐富思政教育的內涵。在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中有序開展實踐活動,能夠提升思政教育的滲透力,體現大單元教學中思政教育的綜合性和全面性。在設計實踐活動時,教師要注重層次和梯度,通過逐步深入、全面覆蓋的實踐活動體系,使思政教育在學生的實踐體驗中不斷深化和拓展。

綜上所述,基于課程思政的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實踐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的教育教學改革探索。通過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拓展實踐活動,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全過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課程思政意識,深入研究教材和學生,積極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努力實現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營造良好的課程思政教學氛圍,推動課程思政建設不斷向縱深發(fā)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qū)教育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