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化自信培育學生審美素養
作者:王民周
發布時間:2025-06-05 16:44:15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美術欣賞課作為美術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啟迪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藝術潛能、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還能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在課堂情境中引入人文歷史知識
在小學美術欣賞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借助真實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美術學習活動的熱情,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具體而言,教師可借助相關的圖片、視頻、小游戲、謎語等文化材料和趣味化的導語、問題營造靈動、活潑或具有懸念的美術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確保課堂學習效果。
例如,在《珍愛國寶——秦始皇陵及秦兵馬俑》欣賞課程的導入環節,筆者播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的視頻,并向學生提問:“同學們,看完這個視頻后,大家有什么感受?”學生回答:“威武、雄壯、氣勢恢宏。”筆者道:“這是一支威武之師,展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民族獨立和解放事業中勇敢無畏的精神?!彪S后,筆者用一段精彩的開場白引入本課的主題:“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在兩千多年前也有一支‘威武之師’。現在,請大家翻開課本,讓我們跟隨兵馬俑一起瞻仰我國古代軍隊的風采吧!”這樣的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秦始皇兵馬俑的好奇心。在瀏覽完課本內容后,筆者運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教材中的精彩段落和插圖,讓學生觀察并總結審美對象的特點,并作分享。
二、滲透人文歷史知識
為了讓學生在全面審視欣賞對象的基礎上重塑個人的美術觀念,激活學生對傳統美術文化的認同感,在進行美術欣賞課程教學時,教師應深入挖掘欣賞對象所蘊含的人文歷史知識,并組織學生圍繞著這些文化信息開展交流活動。
在開展與秦始皇陵及秦始皇兵馬俑有關的作品賞析活動之前,教師可讓學生了解“俑”的內涵、類型、起源、消亡和迭代。在作品賞析環節,教師可先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秦始皇為什么要舉一國之力在陵墓中打造這樣的一支‘威武之師’嗎?”當學生無法回答、面面相覷時,教師應繼續說:“同學們別著急,接下來我們就穿越歷史的長河,隨著我們的課件一起探尋秦始皇陵及秦始皇兵馬俑背后的故事?!苯處熆蛇\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秦始皇時期相關的人文歷史視頻,讓學生了解秦始皇的功與過及秦朝焚書坑儒、統一度量衡、徭役等人文歷史資料,了解秦始皇的政治思想。此時,教師可再次提問:“現在大家能說說秦始皇修建兵馬俑的意義嗎?”學生交流后回答:“秦始皇修建兵馬俑一方面是為了保衛皇陵、展示皇權、傳承軍事文化;另一方面能夠反映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蓖ㄟ^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更全面、系統地認知秦始皇兵馬俑的歷史背景。
三、重視地域審美資源的開發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自然風光、民族文化。小學美術教師將美術教學與廣為流傳的民間藝術高度融合,有利于讓小學生發自內心地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身體力行地傳承匠心精神。例如,在美術欣賞課堂的拓展環節,教師可以引入四川的臉譜、天津的木版年畫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審美資源。針對陜西地區,教師可以將秦始皇兵馬俑作為審美對象,讓學生研究秦始皇兵馬俑的頭發、盔甲所用到的繪畫技法,并用泥材和工具去還原秦始皇兵馬俑的制作過程,此外,也可以鼓勵學生創作具有民族特色的陶俑作品。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賞析作品的過程中必然會關注到作品背后的創作者,并能夠深刻體會到每一件精雕細琢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美術作品都是創作者耗費心力造就的,有利于學生樹“匠心”,明“匠德”。
綜上所述,基于文化自信視角開展美術欣賞課程教學,能夠有效驅動學生通過作品感知人文藝術之美,堅定文化自信。因此,教師應以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意識為目標創設課堂情境,通過引入人文歷史知識、開發地域審美資源激發學生對傳統美術文化的認同感,激勵學生傳承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從內心深處理解、認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西電實驗小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