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是每一位合格公民的基本素養。以史為鑒,深耕華夏文明,中國人的家國情懷與愛國熱忱從未斷絕。林則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寫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顧炎武于《日知錄?正始》里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這些千古名句,無一不彰顯著家國情懷的重要意義。時至今日,中華民族歷經列強侵略與戰火洗禮,依然挺拔屹立于世界之林,以雄渾之姿傲立東方,其中,中國人骨子里的家國夢和愛國情功不可沒。

當今世界風云變幻,國際格局復雜多樣。雖身處和平年代,但我們絕不能忘卻“愛國”這一永恒的主旋律。尤其是對于青少年一代的愛國主義教育,為人師者迫切需要追溯“愛國主義教育的文化根源”,充分利用和平年代的積極因素與有利條件,不遺余力地開拓符合歷史發展邏輯、助力民族復興的愛國主義教育空間。通過富有啟發性、能潤澤心靈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教育智慧,堅持對學生進行終身引領,讓他們積極擁抱“家國文化”,播下愛國的種子,從而培育其根基,鑄就其靈魂。

靜生慧,慢滋養

從學校的“全景式文化熏陶”發端

審視新時代學校治學育人的現狀,不得不承認,當前教育革新的步伐過快,致使孩子們思考與體驗的機會和空間大幅減少,這一現象值得我們警惕,尤其是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那種浮光掠影、囫圇吞棗,只注重表面形式而不注重內化吸收的高速運轉教育模式,百害而無一利。從本質上講,“愛國主義教育是一種文化教育,更是一種對高尚且熱烈的精神追求的引領教育。倘若將急功近利、虛假空洞的內容摻雜進愛國主義教育,不僅不可取,更是極其危險的”。首都師范大學蘇尚鋒教授指出:“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在于文化認同。”由此可見,學校首先應當是孕育文化的搖籃,其次才是知識傳播的場所。學校肩負著“以文化人,以德鑄魂”的教育使命,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學生終身發展中的“文化必修課”,必須依托豐富的文化養分,才能保持其生命力。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呢?著名作家梁曉聲給出了一個頗為貼切的解釋:“文化是一種根植于內心的修養,是無需提醒的自覺,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是為他人著想的善良。”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恰恰在于“培養熱愛祖國并為之獻身的精神品格,實現從小我到大我的精神升華”。因此,在落實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這一系統工程時,學校責無旁貸,需從“學校的文化課程建設、文化理念更新以及文化氛圍營造”等方面付出努力。

“遼闊的土地,若缺乏萬物滋養與自然生態的孕育,也會陷入貧瘠。”沒有哪一所學校從建校之初就天然富含“愛國主義教育的文化因子”,這需要所有人秉持為國選材、復興民族的躬耕精神與“大先生”情懷,以“人的發展”為契機,讓“愛國主義教育因子”在歲月流轉中逐步積累。其中,有草木的柔情、山河的壯麗,也有師者的偉岸,以及青年一代的理想追求與人生愿景。因此,當學校具備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愛國主義教育便有了堅實的依托;讓學校成為傳承愛國精神的肥沃土壤,愛國主義教育才會擁有無限可能。

靜回歸,慢牽引

以班主任的“全景式智育”推進

對于學校而言,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這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運用系統思維來謀劃愛國主義教育,用底線思維守護愛國主義教育,以創新思維開創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局面。在這個系統中,班主任扮演著核心角色。從一定程度上說,班主任的教育影響力決定著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效與高度。弘一法師有云:“你是誰,就會遇見誰。”這句話啟示我們:人的內心修行會產生強大的心力,當這種心力足夠強大時,便能吸引與之同頻的人或物。班主任應集學科教師、教育管理者、決策者以及引領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應是兼具真情懷、真功夫和真智慧的綜合型教師。

在愛國主義教育的全過程中,班主任首先要明白“教育回歸寧靜,才是愛國主義教育種子萌芽的契機”,我們不妨守望“愛國主義教育的靜水流深”——首先努力修煉自身的心性,培養共情、巧思、專注和熱愛的品質。基于對自然的熱愛,去探尋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利用這種愛國的感染力去觸動和引導孩子的心靈。例如,精心打造一堂研學式的愛國主題班會。選擇一個風和日麗的傍晚,帶領學生登上學校附近的山丘,靜靜觀賞一次日落,觀察落日的色彩變化、落日與地平線的光影交融,感受落日墜入山巒瞬間蒼穹的壯美姿態。當孩子們心靈受到觸動,思緒萬千之時,順勢暢談祖國大好河山的魅力,進而講述守衛邊疆的戰士們肩負的責任與偉大的家國理想。如此這般,寧靜的愛國主義教育便能自然而然地流入學生的心田。

其次,全校班主任教師可以集思廣益,在學校的統籌安排下,借助經典閱讀或觀影活動,帶領學生開展一場靜美的“紅色革命經典閱讀+愛國影視剪輯鑒賞”的“從校園情到家國夢”月度探究活動。通過線上線下以班級為單位的個性化閱讀,教師為學生打開了認識紅色革命文化的窗口。在閱讀過程中,鼓勵家長參與,班主任全程融入,但不隨意干預學生,嚴格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扎實推進為期一個月的“紅色革命文化主題閱讀”。閱讀結束后,讓學生從自身角度分享閱讀感悟。閱讀成果可以是學生自制的書畫、手工、讀書報告或讀后感等,班主任也需呈現一份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成果,比如演講、述評,或者與學生共同演繹的“愛國短劇”等。這種以“慢閱讀、數字觀影”為形式的全景式學校愛國主義教育,能夠讓班主任的愛國影響力輻射全體學生,也能讓學生的愛國情感得以蔓延。正如康德所說:“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個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當學生經歷了觀日落、讀經典和觀影的過程,家國情懷的崇高以及祖國山河的壯美,必然會在他們的心田生根發芽。

靜凝心,慢聚力

在學科教師的“同頻共振”下綻放

蒲公英教育智庫理事長李斌說過:“好的教育應如森林一般。”這句話蘊含著深刻的內涵,也契合當前新質學校成長與發展的需求。從宏觀層面來看,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應以生態創新為出發點,學校文化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養分源泉,學校管理是愛國主義教育有效實施的支撐,而班主任和學科教師則是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引路人與推動者。在學校這片“大森林”里,校長與領導班子猶如森林中高聳入云的云杉,目光高遠、洞察全局,他們需要以學生終身的愛國主義教育規劃和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來謀篇布局;班主任教師則如同云杉之下各個生態子系統的平衡器和調節閥(恰似森林中的水源、光照與土壤的供給者),與其他“林木”(學科教師)共同維系著整個森林的生態系統。

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要想落實得精準、出色,離不開廣大教師與班主任的協同努力、同頻共振。在快節奏、高負荷的教育大環境下,如果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能夠融入一個生機盎然的森林系統中,無論是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系統工程的構建,班主任教師的靶向創新與精神引領,還是學科教師借助外部資源開展愛國特色課程育人的實踐,都能取得顯著成效。

以學科教師為例,他們首先要有寬廣的愛國胸懷、持之以恒的愛國熱情以及巧妙靈活的教育策略。不過,在協同開展學科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仍需保持慢節奏,因為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逐步滲透的過程。由于每個學生的天賦和思想認知各不相同,他們展現“家國夢”的時機也會有所差異。比如,開展一場別具一格的生物課——圍繞孫思邈的《千金方》,探究古人在傳染病防治和治療方面的卓越智慧與偉大成就,感受古代醫者的愛國仁心。對于此類實踐活動課,教師可以設定一個學期的時間跨度,讓學生查閱資料,觀看相關視頻,將過程性資料整理成學習筆記。期末時,采用學生個性化匯報的方式(如談談醫者的職業價值、救死扶傷的社會意義,以及生物學習的未來發展等),綜合評估學生愛國情感的發展狀況以及學科教師的實施效果。當然,其他學科教師也可以挖掘不同學科的價值,秉持立德樹人、啟智潤心的“愛國主義教育”情懷,深耕課堂,“努力發現學生的精神潛能,把握他們愛國主義教育的成長軌跡”,以“向真、向上、向善、向美”的愛國情操落實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情感在學校處處開花結果。

綜上所述,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任何知識、技能都可能因歷史變遷而過時,然而,唯有精神和文化能夠薪火相傳,歷久彌新。愛國主義教育是一種慢教育、靜教育,是高尚的靈魂教育。因此,只有站在學校的高度進行科學規劃,以班主任為核心,以學科教師為后盾,推進“同頻共振”的、以校園文化為滋養的生活化愛國主義教育,才能讓愛國主義教育充滿詩意的光輝與浪漫的情懷。


本文系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2024年度課題“‘新德育’視野下班主任與學科教師同頻發力的‘新時代愛國教育’靶向研究”(課題編號:SGH24Y088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隴縣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