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教育中的破冰之旅
作者:李海英
發布時間:2025-06-10 09:26:28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當校歷悄然翻到年度最后一頁,我正準備拉開寒假序幕時,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年終禮物”——全員家訪通知。
破冰:教育使命的覺醒
校領導宣布年末家訪任務時,辦公室里的空氣仿佛瞬間凝固。期末工作本就壓得人喘不過氣,更何況還要去叩開那些早已習慣線上交流的家長之門?直到我的目光掠過教室后排那個蜷縮的身影——趙某某正將下巴抵在課本上,手指無意識地摳著書本邊緣。這個畫面,像一根尖銳的細針,輕輕戳破了我內心的抗拒。
作為老師,我熟知每位學生都有著獨特之處:有的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言自語,有的總愛把橡皮削成碎屑,還有的會在草稿紙上寫下無人能懂的暗語……或許,我們走進一個個家庭,其實是在解碼學生的成長密鑰,重構教育的多維坐標系;或許,家訪并非打擾,而是教育者對學生成長環境的鄭重叩問,不是負擔,而是教師專業素養的延伸考場。這讓我深刻意識到:教育不應僅僅是教案上的紅藍批注,更應是走進學生生命深處的叩門聲。
暖陽:叩開心靈的密鑰
家訪的第一站便是趙某某家。他總是在上課鈴的最后一絲余音中,腳步匆匆地跨進教室。他衣領上那層洗不凈的暗沉污漬,仿佛是生活沉重的印記,一頭雜亂的頭發肆意地張揚著。課堂上,他的眼神總是游離在窗外,似乎和周遭的一切都隔著一層無形的屏障。在前往家訪的路上,我的內心仍在搖擺:這個孩子是否值得投入寶貴的時間?
眼前這個三四十歲的中年女人局促不安地挪著凳子,一邊倒水,一邊不好意思地說:“不好意思啊,我們這學期才轉來,他爸出了意外,走了,留下這倆娃。你看,一個十歲多,一個三歲多,我也沒想著給老師說。我知道這娃肯定給你們老師添了不少麻煩,他學習也不好,肯定拖了咱們班的后腿,是不是還要扣你們工資?哎,我也是實在沒有辦法,臨時找了個清潔工的工作,每天不到五點就要起床,給娃熱個饃啥的就得走,顧不上照顧倆娃。哎,這娃也是懂事,每天自己收拾完、吃完飯,還要把他弟弟叫醒,收拾停當,順路先送弟弟去幼兒園?!甭牭竭@些,我的眼眶濕潤了。怎么會這樣?為什么我一點兒都不知道?!
穿過堆滿廢品的院落,我終于看清了趙某某的生活:發黃的墻壁上貼著歪斜的拼音表,弟弟的玩具是撿來的瓶蓋,家里唯一的取暖工具是一個鐵皮爐子。這個總愛號哭的男孩,每天要在寒風中先將弟弟送到幼兒園,再踩著上課鈴聲趕回學校。他那臟衣服下,藏著多少來不及訴說的清晨?
家訪結束后的那個夜晚,我翻著趙某某的作業本,突然讀懂了那些歪斜的字跡。那不是在草稿紙上的隨意涂鴉,而是弟弟畫下的稚嫩線條。他那些看似“語無倫次”的表達,原來是將成人世界的重擔翻譯成了兒童的語言。
融雪:教育者的成長履痕
這次家訪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教育認知的局限。曾經以為的“家校溝通”,不過是隔著屏幕的碎片對話;曾經往來的信息和簡短的電話,編織出的只是教育最淺層的表象。趙某某的家庭讓我重新審視教育的外延:一個重視閱讀的家庭,書架里的藏書可以成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在生存線上掙扎的家庭,無處安放的書桌在訴說著教育的無奈。我們總在談論教育公平,卻常常忽視每個家庭獨特的“教育語言”。
曾被認為是“打擾”的家訪,實際上是有效的教育解碼器。當教育真正走進家庭,學生們開始用全新的視角理解自己的成長環境,這也給我帶來了教學實踐的革新。班會課上,我們開始分享不同家庭的故事;作文題目從“我的理想”變成了“我家最溫暖的角落”;評比欄里增加了多元的實踐項目……
春訊:教育前路的期許
一句“請你抬起頭來,看著我”,是對每個學生的囑托。每當凝視孩子們清澈的眸子,我都能感受到教育最本真的力量——那是心靈與心靈的觸碰。那些曾經低頭的少年,身影開始挺拔;那些困擾和疑慮,都有了答案;那些曾被認為的“問題”,都變成了成長的印記。每個家庭的開門聲,都是新的教育詩篇的序曲。我仍在路上,仍在叩門,仍在學習如何讓教育的溫暖穿越屏幕與圍墻。
作為教師,我的責任不僅是站在講臺上傳道授業,更要走進每個孩子的成長現場,做他們生命圖景的共繪者。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蓮湖區郝家巷小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