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間拜讀成尚榮老師的文章,其主題聚焦于為教師開展研究提供幾點建議。文中提出,教師需將自身與教育科研深度融合,努力成為研究型實踐家,并且著重強調了實踐者與實踐家的顯著差異。

從工作特性來看,身為教師的我們,無疑都是教育領域的實踐者。日常的課堂教學、與學生的交流互動、班級管理等工作,都在踐行著教師的職責。然而,把實踐者與實踐家區分開來進行探討,對我而言實屬首次。初讀這一觀點,頓時有醍醐灌頂之感,新穎的理念讓我耳目一新。

實踐者與實踐家,雖僅一字之差,但其蘊含的教育追求和研究境界卻大相徑庭。二者的核心區別在于,是否能對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持續進行反思學習與探索改進。一般的實踐者,更多依賴過往積累的經驗,其教育教學方式往往基于經驗驅動,是一種經驗性的工作模式。面對新的教學情境或問題,習慣套用以往的經驗。而實踐家則不然,他們不滿足于單純的經驗積累,善于從日常經驗中挖掘潛藏的教育原理與規律,甚至能在此基礎上生成全新的理論。在這些理論的支撐與引領下,實踐家得以深入教育的內核,邁向更為廣闊的教育天地。例如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實踐者可能長期沿用傳統講授法,而實踐家會在實踐中反思,依據學生的課堂反饋、學習成效等經驗,探尋更契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方法,如小組合作探究法、項目式學習法等,并深入研究這些方法背后的教育原理,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理論。

我們向來重視實踐,也深知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但必須明確,僅有經驗遠遠不夠。經驗雖為教育教學的寶貴財富,然而若缺乏理論的引領與支撐,這些經驗便難以得到升華與突破。這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只,若無燈塔指引,即便擁有豐富的航海經驗,也可能迷失方向。因此,教師更應注重在研究中實踐,在實踐中研究。世間萬物的發展進程,皆伴隨著矛盾與問題,教育教學工作亦不例外。課堂上學生的突發狀況、教學內容的理解困難、教學目標達成的障礙等,都是我們日常工作中會遭遇的問題。實踐家面對這些問題時,有著獨特的應對方式。他們以問題為出發點,展開深入學習、理性思考與積極求解。獲取知識與方法后,再回歸問題本身,將所學應用于實踐,進行總結歸納,實現能力與認知的提升。如此一來,實踐家便具備了超越普通實踐者的智慧與力量。

相較于日復一日機械性的實踐,反思在教育工作中至關重要。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僅盲目依賴經驗,從不加以思考,那么每天的工作都會是相似的重復。今日用昨天的方法處理學生不認真聽講的問題,明日遇到同樣的情況依舊如此,教學工作便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但如果我們帶著反思去改進工作,情況則會截然不同。今天在課堂上發現小組討論效果欠佳,課后通過反思,分析是分組不合理?討論問題不明確?還是引導方式有誤?次日針對這些問題做出調整,那么今日的教學實踐便與昨日有所不同。日積月累,我們必然會在反思中不斷實現自我的成長與突破。

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提出,教師應成為“反思型的實踐家”。教育家葉瀾教授也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這兩位教育大家的觀點,深刻揭示了反思研究對教師成長的巨大價值。反思猶如一面鏡子,能讓我們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優點與不足,為改進工作提供明確方向。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需將研究的根基深深扎根于教育教學實踐,讓研究與實踐相輔相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像在源頭挖掘清泉一般,獲得研究的靈感與素材;才能如同精心澆灌幼苗一般,滋養出研究成果的蓬勃生機。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成為反思型實踐家,帶著對教育中每一個看似尋常卻又蘊含深意的事件的深入思考,邁向理性的探索實踐,走進真正的研究領域,洞察教育的本質,持續改進與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當我們踏上這條道路,便會驚喜地發現,教育生活的每一寸光陰都洋溢著喜悅,這不僅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幸福之路,還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引領我們在教育的廣闊天地中綻放光彩。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航天城第四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