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薦陜西省第十三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獲獎項目——“名校+”模式的“四維四方”教師專業能力高質量發展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成果結晶

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陜師大附中”)以百年薪火為炬,勇擔“名校+”的時代使命,五年間構建了“1+1+6”教育共同體(1所百年名校、1所長安校區、6所“+校”),以“四維四方”培養體系破解了新建校教師隊伍年輕化的發展困局。從經驗傳承到范式創新,從單校突圍到多校共進,這場教育改革實踐既是對教育初心的堅守,更是對“如何讓每所學校都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這一時代命題的回應。

四維共進:教師成長的立體畫卷

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始于教師的專業覺醒與系統成長。陜師大附中基于百年育人傳統,創新構建“價值引領—能力進階—評價驅動—數字賦能”四維一體的教師發展體系,描繪出教師專業成長的立體畫卷。

1.師德養成。陜師大附中“名校+”教育共同體以附中百年育人的精神為底色,建立“教育情懷浸潤”機制。“+校”教師通過沉浸式跟崗、教育敘事分享會,感悟以生為本的育人哲學。定期開展以“教育溫度”為主題的對話活動,將“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基”的理念刻在教師的職業基因里。

2.能力提升。從制度建設的頂層設計,到教師培訓的精準實施;從課題研究的深度探索,到德育活動的創新開展;從資源共享的協同合作,到優秀表彰的激勵推動,陜師大附中“名校+”教育共同體全方位建立起“培養—培訓—管理”一體化的教師發展體系。各“+校”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訂科學系統的教師培養計劃,開創了名校、“+校”融合互通、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3.評價創新。陜師大附中“名校+”教育共同體以中央《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為指導,構建了將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以要素評價為基點,以多元評價為主體的全過程教師評價方案,確保評價全面、客觀與科學,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精準反饋與有效激勵。

4.數字賦能。陜師大附中“名校+”教育共同體構建了以數字化教育平臺為核心的網絡教學系統,從資源、平臺、機制、環境等方面為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供給和互動應用技術,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和信息化水平。

四方聚力:協同培養的創新實踐

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多方力量的協同共振。陜師大附中“名校+”教育共同體創新構建了“政府主導、高校支撐、名校引領、共同體共建”的四方協同機制,形成教師培養體系的生態閉環,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注入了強勁動能。

1.以地方教育局為平臺的教師培養方式。政府在教育領域具有決策權和資源調配能力,可以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和經費保障。名師名校長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領頭羊,教育局組織名師名校長外出培訓,提升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管理水平。通過“三級三類”骨干體系的評選、“雁塔好課堂”的展示、“名師大講堂”的專業培訓和學科專題教研等方式為教師搭建成長平臺,加速優秀教師梯隊的培養進程。

2.以陜西師范大學為平臺的教師培養方式。陜西師范大學充分發揮部屬師范大學的引領輻射作用,為教師提供專業化的培訓和服務。如在陜師大附中、雁塔區第二中學(以下簡稱“雁塔二中”)、灃西新城第二學校等學校建立的“大中小思政一體化實踐教學基地”“西部課堂創新研究院調研實踐基地”“拓展性實驗課程教學實踐基地”,為教師提供了教育研究和教學實踐的機會。陜西師范大學胡衛平、李貴安、劉天才等知名專家經常深入共同體體內的學校作專題報告,有效地促進了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3.以陜師大附中為平臺的教師培養方式。陜師大附中具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卓越的教學質量,向各“+校”開放了備課組活動,“+校”各學科教師可以深度參與集體備課,觀摩優秀課堂教學,觀看名師課堂實錄,共同研究中高考命題。同時,通過“本校培養”和“互換培養”的方式,加強共同體內的校際資源共享,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

4.以教育共同體為平臺的教師培養方式。陜師大附中“名校+”教育共同體從制度建設、教師培訓、課題研究、德育活動、資源共享等多個方面,不斷探索共同體內學校教師培養的新模式,為促進互相學習、攜手共進提供支持保障。如共同體合力舉辦的“隆基大講堂”“思維性課堂教師賽教活動”和德育“大練兵”活動,“+校”的教師在各項活動中積極參與,并將所思所得運用于教育教學實踐。

花開滿園:成果輻射的教育圖景

陜師大附中“名校+”教育共同體通過深度協同發展,創新建立了資源共享、權責明確、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長效運行機制。經過五年多的實踐探索,共同體初步探索出了弱校變強、新校變優、強校更強的優質辦學的路徑,帶動區域教育邁向優質均衡發展的階段,繪就了一幅教育共興的生動圖景。

1.師德師風得到整體提升。各校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師德師風教育活動,鍛造出一支品德高尚、作風優良、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如今,共同體內的所有學校教風清正、學風濃郁,共斬獲區級以上“文明校園”“平安校園”等榮譽150余項,辦學質量贏得了當地政府與百姓的高度贊譽和充分認可。

2.教師的教科研水平得到不斷提升。“四維四方”模式為共同體內的學校提供了一套科學且全面的教育改革藍圖。各校通過在課程改革、教學研究、課題研究等方面的深度交流與資源共享,多學科的教科研能力、競爭力與創新力得以大幅提升,真正實現了相互促進、共同提升。

3.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各校積極優化課堂教學,搭建特色發展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實踐活動,既為教師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廣闊舞臺,也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了良好條件。幾年來,許多學生順利考入高水平大學,千余名學生在區級以上的文體、科創大賽中脫穎而出,斬獲佳績。

4.學校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陜師大附中通過派出管理團隊和優秀教師團隊,向共同體內的學校輸入管理理念和教育教學經驗,加強“+校”的優秀師資力量,推動各校工作創新發展,6所“+校”大多成為區域內的知名學校。

5.成熟“+校”帶動當地薄弱學校。成熟的“+校”主動擔當,與十幾所農村薄弱校建立了幫扶關系,輸出“四維四方”的教師培養方式。通過“雙師課堂”送教下鄉、“云端教研”等方式,累計培訓鄉村教師1200人次,為區域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逐光而行:未來教育的詩意暢想

站在新時代的坐標上,陜師大附中“名校+”教育共同體將持續深耕“四維四方”教師培養體系,加強教師培養模式的深層推廣,構建“見習—合格—骨干—專家”的四級教師成長鏈,同時,積極探索智能時代教師素養培養的新范式,跨省市攜手組建教育聯盟,讓“名校+”的星火照亮教育更多的原野。


成果“煉成記”

擔責于身 履職于行

面對區域教育優質資源不均衡的難題,西安市“名校+”工程打破了資源壁壘,重塑了教育發展的格局。陜師大附中勇立潮頭,以百年辦學經驗積淀為根基,牽頭組建“名校+”教育共同體。

2019年,陜師大附中開啟了開放式辦學的新征程,共同體內的“+校”多為政府辦的新體制學校,教師隊伍相對年輕。在辦學的過程中,如何建設一支專業化高質量教師隊伍的問題日益凸顯,這也成了新建學校發展破局的關鍵。陜師大附中基于百年育人的經驗,創新構建“價值引領—能力進階—評價驅動—數字賦能”四維一體的教師發展體系和“政府主導、高校支撐、名校引領、共同體共建”的四方協同機制,勾勒出“名校+”教育共同體教師專業成長的立體圖景。為此,陜師大附中成立相關部門,選定于2020年9月成立的雁塔二中作為試驗田,開始了教師發展體系的探索之路。

深入探索 破局出新

(一)理論研討階段(2019—2020年)

在研討前期,陜師大附中校長帶領團隊成員積極走訪國內名校,汲取前沿的教育理念與辦學精華,并邀請陜西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名師胡衛平、李貴安等專家相繼進校指導。

團隊運用文獻分析、現場采訪、半結構化訪談等多種調研方法,深入了解剖析國內名校教育集團的政策文件、發展態勢和學科教師的配置情況,梳理出名校教育集團的發展規律,建立了資源數據庫,為后續的實踐探索提供了理論參照。

(二)實踐探索階段(2020—2023年)

組建跨校教師培訓共同體。2020年秋季,“四維四方”教師培養體系的探索實踐在雁塔二中正式拉開帷幕,學校首輪“青藍”雙師工程啟動,陜師大附中派出多名正高級教師駐校帶徒,開啟了“傳幫帶”工作。首月“影子跟學”形成課堂實錄56課時,第二季度“同課異構”產出精品課例22節。此外,同步搭建“三階科研腳手架”,對不同教齡段的教師進行精準施策。指導教齡3年內的教師開展“微課題工作坊”,將課堂管理難點梳理為16項行動研究,幫助他們迅速成長;組織骨干教師攻堅“學科育人”的專項課題,學校歷史組開發的“大唐絲路課程包”課題榮獲區級表彰。依托陜西師范大學專家團隊的專業力量,構建了“課堂觀察—數據診斷—精準改進”的智能教研系統,累計生成127份教師成長數據畫像。

開發課程項目群。2022年3月,雁塔二中的省級課題“‘名校+’教育共同體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研究與實踐”榮獲省級優秀課題;4月,陜西師范大學為雁塔二中授牌“西部課堂創新研究院調研實踐基地”。同年,雁塔二中的“六課工程”(常態聽評課、新聘教師匯報課、青年教師基本功展示課、骨干教師示范課、“四級三類”評選課、共同體展評課)和“潤德課程”相繼“成型”。“鴻雁課程”(國家課程,即“六課工程”;地方課程,即“秦腔藝術教育與欣賞”;校本課程,含“拔尖創新”“學科拓展”“活動實踐”三大領域課程群)也新鮮出爐。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角色逐漸轉變,從課程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創新者。同時,課程為教師發展提供了實踐場景,教師依據數據反饋優化自己的發展方向,形成自驅式教育生態,課程與教師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三)成果提煉階段(2023—2024年)

2023年的秋季是雁塔二中收獲的季節,學校第一屆學生順利畢業,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學校也逐漸成為區域名校。為了快速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培養一支專業化、標準化的優秀教師隊伍,通過理論和實踐探索,我們凝練出具有推廣價值的研究成果,即“四維一體”和“四方協同”的教師培養體系。

字斟句酌 研精覃思

此項成果經驗開辟了新建學校教師隊伍發展的新路徑,為其他教育共同體和新建學校提供了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為了更好地發揮成果的輻射帶動作用,陜師大附中成立了成果申報專項工作小組,圍繞成果主題篩選材料,力求凸顯成果的特色和亮點。同時按照解決問題的邏輯主線進行梳理,使成果呈現出嚴密的架構和清晰的脈絡,通過反復打磨,成果申報表和成果報告也在修改中臻于完善。

本成果主要由馮軍(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劉波(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外派至西安市雁塔區第二中學)、郭麗華(西安市雁塔區第二中學)、劉建玲(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外派至西安市涇河新城第二學校)、趙志鵬(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外派至西安市雁塔區第二中學)、常鑫(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外派至西安市涇河新城第二學校)完成


專家點評


李貴安  二級教授、博導,陜西師范大學黨委常委、物理學與信息技術學院院長、西部課堂創新研究院院長

教師隊伍建設是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百年育人智慧為根基,通過系統性制度創新破解新建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困境,為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提供了鮮活樣本,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推廣意義,值得教育同行關注學習。

一、創新“四維一體”的教師培養新模式

依托陜師大附中的優質教育資源,構建“師德涵養、能力提升、評價創新、信息化素養”四位一體的教師培養體系,形成高水平的教師管理架構。通過師德浸潤、能力進階、動態評價和數字賦能,培養體系最大限度地激發了教師的積極性與創新能力,推動“+校”快速發展,同時反哺提升名校的教學質量,實現共贏發展。

二、打造“四方協同”的教師培養新平臺

政府、師范院校、名校與“+校”四方協同,搭建了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提供了多樣化的培養渠道與豐富的資源支持。政府部門提供政策保障,高校注入學術資源,名校輸出實踐經驗,共同體搭建共享平臺,形成合力支持教師發展,為新建學校注入發展動力,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與輻射。

三、探索在數字化轉型下的教師發展新路徑

以數字化教育平臺為核心,構建網絡教學系統,從資源、平臺、機制、環境等多方面賦能教師的日常教學。通過AI課堂診斷、虛擬教研室、在線集體備課等技術手段,提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激發新建學校高質量辦學的內生動力。

該實踐成果深度契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戰略部署,其創新價值在于破解了優質教育資源再生產的核心難題,形成了可遷移、可迭代的教師發展生態系統,為新時代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啟示。

希望陜師大附中繼續帶領“+校”進一步凝練理論成果,在深化教師分層培養、強化數字賦能、完善協同機制等方面持續探索。通過構建“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的進階式培養體系,建設“云教研”平臺,優化校際協同機制,釋放“名校+”共同體的輻射效能,形成西部基礎教育振興的“陜西范式”,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更大智慧。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