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教師發展性評價新生態
作者:李 玉
發布時間:2025-06-26 08:50:37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教師評價體系是引領教師成長的“指南針”。然而,現行的教師評價體系深陷“五唯”泥沼,過度關注分數、論文、職稱等量化指標,不僅嚴重阻礙了教師的成長,還制約了教育的良性發展。破除傳統評價的弊端,構建科學合理、飽含人文關懷的教師發展性評價新生態,已是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
建立基于需求層次理論的評價體系
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為教師評價體系的革新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在基礎保障層面,部分地區通過建立教師與公務員聯動的薪酬增長機制,確保了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這一措施讓教師能夠安心地投入教學。許多學校還制定了教學創新免責條款,為教師營造寬松的工作環境,滿足教師的安全需求,使他們能毫無顧慮地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在社會認同層面,很多學校積極構建跨學科教研共同體,組織不同學科的教師定期開展教學研討活動,促進教師之間展開交流與合作;同時,推行家長、學生、同行共同參與的多元評價模式,合理確定各方評價權重,充分認可教師的專業價值,給予教師應有的尊重,滿足教師的價值需求。
在專業發展層面,各地教育部門設立多種類型的名師工作室,選拔優秀教師擔任領銜人,帶動更多教師提升教學水平;搭建教學、科研、管理并行的職業發展通道,為教師提供多樣化的成長路徑,助力教師實現自我價值。這種從“管理控制”到“專業支持”,從結果評判到發展引導的轉變,是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基于需求層次理論的評價體系為教師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而如何將其落地,則需要進一步探索多樣化的實踐路徑。
加碼成長性評價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終結性教師評價模式已難以適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許多學校過度倚重學生考試成績、論文發表數量等終結性指標,忽視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持續成長,導致評價結果失之偏頗,無法有效地驅動教師積極追求專業發展。對此,成長性評價理念或許可以解決部分問題。
在教師成長方面,學校可積極探索建立動態化的教師教學能力成長檔案,打破傳統單純的資歷模式,以發展的眼光,系統地記錄教師從教學新手到教育專家的全過程,為教師制定職業發展規劃提供清晰的參考。在教學效果的評估上,增值性評價體系被逐漸推廣開來。這種評價方式突破以成績論英雄的局限,聚焦教師對學生發展的實際促進作用,尤其關注教師在“問題生”與“學困生”的轉化過程中的付出,通過設置針對性指標,激勵教師因材施教。
此外,越來越多的學校借助教學日志、教育敘事等方式,引導教師常態化地進行教學反思,總結教學經驗,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成長性評價促使教師評估機制實現從靜態評判到動態追蹤,從結果導向到過程關注,從外部考核到自主發展的轉變,為教師評價改革注入強勁動力。
將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有機統一
科學的教師評價須打破“非量即質”的二元對立,構建量化與質性有機統一的評價范式。量化評價聚焦教學成果、科研成果等可測量的指標,通過客觀數據對教師工作進行量化分析;質性評價則關注教育情懷、育人藝術等軟性要素,借助課堂觀察、教學反思等方式,對教師工作進行深入的質性描述。量化確保評價的客觀性,質性保障評價的教育性,二者相互補充。在實踐中,學校應建立“基礎指標+發展指標”的評價框架,既設置統一的基準線,確保教師達到基本的教學要求,又預留個性化的發展空間,鼓勵教師發揮自身優勢;采用“數據采集+質性觀察”的復合方法,全面收集教師的教學信息,形成“診斷報告+發展建議”的反饋機制,為教師提供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教師評價改革旨在實現從管理控制到專業引領的轉變。只有堅持量化與質性的辯證統一,才能構建起促進教師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讓評價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唯有建立尊重教育規律、彰顯人文關懷的評價體系,才能讓教師成為“點燃火焰”的人,為“百年樹人”的使命注入持久動力,推動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教育報刊社有限責任公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