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樂生的“惠民舞臺”如何變身“成長課堂”?
作者:魏子杰 劉嬌娃
發布時間:2025-06-26 09:04:46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在文化繁榮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校音樂專業的學生是藝術傳承的重要力量。通過專業志愿服務將他們的專業優勢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既能實現以文惠民的社會價值,又能構建獨特的育人體系。探究專業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與實踐路徑,對推進音樂教育改革、培養高素質藝術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學生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分析
(一)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
目前,大學生群體已成為專業志愿服務的主力軍,而專業志愿服務教育能夠促使大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了解國情民情。這種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有效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讓學生在奉獻社會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
志愿服務組織具有思想引導與情感溝通的功能,是傳播主流價值觀的重要渠道。大學生志愿者既能擔當政策宣傳的“擴音器”,將黨的教育方針轉化為群眾語言,又能成為民情反饋的“傳感器”,搭建起政府與民眾的溝通橋梁。各類志愿服務活動能夠通過“奉獻、互助”等精神倡導,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具象化,發揮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三)培育新時代奉獻精神
目前,大型國際賽事都會動員青年志愿者積極參與助力,公益實踐已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實踐課堂。大學生通過參與志愿公益活動,既能獲得精神升華的個體成長,又能展現中國青年的責任擔當。無數鮮活生動的公益案例顯示,情感共鳴機制能夠有效培育學生的責任意識與奉獻品格,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現實支撐。
二、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
(一)專業素養的提升
志愿服務中的演出活動和音樂教學實踐,為藝術生提供了提升多維能力的平臺。在社區演出、文化下鄉等真實的舞臺中,學生通過應對多元觀眾和復雜的演出條件,顯著提升了表演技巧、舞臺掌控力和臨場應變能力,鍛煉了課程設計、知識傳授等教學能力,并促使他們將音樂理論轉化為教學案例,加深了對專業的認知。此外,活動策劃、音樂改編及主題創作等環節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藝術創造力,通過接觸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他們拓寬了審美視野,提升了個人的音樂素養。這種實踐體系實現了從專業技能到綜合素質的立體化培養。
(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依托音樂專業優勢打造校園文化品牌,通過“知、情、意、行”的育人體系深化實踐教育的成效?!爸笔侵竿ㄟ^基層教育實踐深化職業認知;“情”是指借由真實教育場域中的生命體驗,激發職業情感認同;“意”是指在職業道德實踐中磨礪責任感,塑造師范人格;“行”是指在志愿服務中踐行師德規范,實現知行合一。通過“知、情、意、行”四維聯動,構建起從職業認知到價值內化的完整育人鏈條,切實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與師德踐行能力。
(三)職業素養的立體培育
音樂專業學生能夠通過志愿服務提升綜合實踐能力。在公益音樂會等活動中,團隊需要分工協作完成策劃、舞臺搭建、宣傳等工作,將專業知識轉化為與受眾需求適配的創意改編,有助于同步提升學生的表演能力與創新思維。高頻次的跨群體溝通與資源協調,能夠有效錘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與應變能力。相較于成熟的理論教育體系,當前的實踐教育體系存在明顯的短板,而志愿服務恰好能為學生提供檢驗理論、補足能力缺陷的實踐場域,幫助學生提前適應職業需求,實現從知識儲備到實踐應用的升級。
三、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志愿服務的實踐路徑
(一)扎根社區需求,深化文化服務
以常態化服務為核心,與社區簽訂合作協議,定期組織音樂專業學生開展文化活動。每月舉辦社區音樂會,融合聲樂、器樂、舞蹈等多元的藝術形式,滿足居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強化志愿服務品牌建設,組建高素質的志愿者隊伍。依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開設合唱班、樂器演奏班等系統課程,由學生擔任授課教師,在鞏固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教學能力。通過音樂培訓,居民可以在豐富業余生活的同時提升文化素養,實現雙向賦能。
(二)助力鄉村振興,激活文化活力
組織學生深入鄉村開展文化下鄉活動,通過調研精準對接農民的需求,制訂服務計劃。以音樂演出、藝術講座、互動教學等形式,傳播優秀的音樂作品,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結合鄉村特色創作鄉土音樂,展現鄉村新風貌,增強農民的文化認同感。針對鄉村學校音樂教育的短板,定期開展支教活動,組建音樂社團,培養農村學生的興趣與素養。通過系統課程與特色活動,為鄉村注入藝術活力,探索音樂教育與鄉村振興的融合路徑。
(三)關愛特殊群體,傳遞藝術溫暖
面向殘疾兒童、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等特殊群體,設計針對性服務方案。策劃“身隨‘樂’動”“器樂欣賞”等音樂互動環節,通過音樂游戲幫助特殊群體釋放情感,建立社交聯結。在福利院、社區等場所開展音樂輔導與陪伴活動,營造溫馨的氛圍,以藝術療愈特殊群體的心靈?;顒討⒅亟Y合特殊教育的規律,探索音樂在提升社交能力、促進情感表達方面的價值。通過“學院—社區共建”模式,強化音樂藝術的社會服務功能,為特殊群體提供可持續的文化關懷。
四、高校音樂志愿服務的優化路徑?
(一)構建多維評價體系
高校音樂專業需建立量化與質化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在量化層面,以參與人數、活動質量、受眾反饋為核心指標,結合專業評審和滿意度調查等數據,客觀衡量志愿服務的覆蓋范圍及社會效益。在質化層面,聚焦學生成長,重點評估其專業能力(如樂器演奏、音樂教學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成效。通過動態檔案記錄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結合服務對象訪談、實踐成果展示等多元方式,形成綜合評價報告。將考核結果與課程教學、實踐學分掛鉤,建立“評價—反饋—優化”閉環機制,為學生志愿服務改進提供科學依據。
(二)實施精準改進策略
針對志愿服務的滿意度不足的問題,通過問卷調查、焦點訪談等方式精準定位受眾需求,動態優化志愿服務的內容與形式。例如,調整社區活動模塊,增加傳統的音樂體驗項目,優化互動環節設計,提升體驗感。此外,針對學生的專業技能提升困難這一問題,學校建立了“雙導師”的指導機制,即專業教師負責傳統音樂創編與專業技能培訓,實踐導師則側重于活動策劃與溝通技巧指導,并拓展了文化館、中小學校等實踐場所。學校還構建了固定服務點與流動場景相結合的實踐矩陣,保障學生分層分類參與志愿服務。同時,學校建立了典型案例庫,并從中提煉出先進經驗,形成了可復制的實踐模板。
(三)完善長效激勵機制
學校構建了制度保障、成長激勵、榮譽驅動三位一體的激勵機制。在制度層面,將志愿服務納入學分體系,與文化單位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提供經費與安全保障。在成長激勵層面,建立“音樂公益人才檔案”,整合服務時長、技能認證等數據,作為評優依據。在榮譽驅動層面,設立特色獎項,通過數字化平臺實現活動發布、時長認證、學分兌換等環節的一體化管理。除此之外,學校針對長期投身志愿服務的學生搭建了全面的發展支持體系,與多家文化單位簽訂人才輸送協議,表現優異的志愿者將被優先推薦至對口崗位,為他們提供廣闊的職業前景。同時,學校也會定期舉辦成果展演,借助各類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形成“服務促進成長、成長反哺傳承”的良性循環。
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志愿服務在“以文惠民、藝以樂民”的過程中,具有顯著的育人功能。學校通過校社聯動、鄉村文化浸潤、特殊群體關懷及大型活動參與等多元路徑,有力推動了學生的專業素養與社會責任感協同提升。同時,學校構建了校社協同保障機制,持續健全育人體系,深化實踐創新,培育德藝雙馨、全面發展的音樂人才,為文化繁榮注入青年力量。
本文系西安文理學院2024年度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以文惠民,藝以樂民——音樂專業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探索與實踐”(項目號:DC2024200)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西安文理學院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