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指出要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學校要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隨著“雙減”政策的推進,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學生的需求,為了使美術教育緊跟時代變化,我們應積極構建生活化的美術課堂。生活化的美術課堂強調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旨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一、目前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隨著“雙減”政策的深入實施,基礎教育領域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美術作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創新思維的重要學科,其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顯得尤為關鍵。為了深入探究在“雙減”政策下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施途徑,筆者聯合課題組成員對各自任教的區域展開問卷調查,在整合并分析了不同學校的問卷后,我們發現:盡管生活化的美術教學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關注和解決。

(一)政策導向與實踐差異

盡管“雙減”政策強調減輕學生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在實踐教學中,仍存在部分教師與家長對美術學科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的問題。在部分學校,美術課程甚至被邊緣化,存在課時安排不足、資源配置偏低等情況,導致美術教學難以有效開展。

20250626091246039-67-96ecc.png

20250626091246039-67-96ecc.png

(二)生活化元素應用不均衡

針對在課堂中應用生活化元素這一教學方式,多數學生持贊同態度,但也有部分學生持基本贊同態度。這反映出生活化元素的應用在不同課堂、不同教師間存在差異,需要進一步加強培訓和推廣。

(三)學生參與度與學習興趣有待提升

生活化教學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學生對美術學科的興趣不足、參與度不高。這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更加巧妙地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生活實際,以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四)作業量與難度設置不合理

盡管多數學生認為作業量適中,但仍有部分學生表示作業量過多或過少。此外,部分作業難度設置不合理,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實際需求。

(五)跨學科融合不足

盡管部分學校嘗試將美術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教學,但整體而言,跨學科融合仍顯不足。多數學校仍以單一學科的教學模式為主,未能充分利用跨學科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和提升教學效果。

二、構建生活化的美術課堂的意義

(一)對學生個體發展的意義

1.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率。生活化的美術課堂將美術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從學生熟悉的場景、事物入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索,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培養審美情趣,提升藝術素養。生活化的美術課堂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提升藝術素養,使其在生活中感受藝術,在藝術中享受生活。

3.發展多元智能,促進全面發展。生活化的美術課堂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和情感表達,能夠促進學生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等方面的智能發展,為其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20250626091246055-37-1b10a.png

(二)對美術學科發展的意義

1.拓展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生活化的美術課堂將生活素材引入課堂,極大地拓展了美術教學的內容和資源,使美術教學更加貼近時代、生活和學生。

2.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生活化的美術課堂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合作式學習,能夠有效地改變傳統美術課堂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使美術教學更加生動活潑,更具吸引力。

3.促進學科融合,實現美育目標。生活化的美術課堂可以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融合,例如與語文、歷史、科學等學科相結合,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從而實現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目標。

(三)對社會文化發展的意義

1.傳承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生活化的美術課堂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并將其融入美術創作,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2.培養創新人才,推動社會發展。生活化的美術課堂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能夠為社會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三、構建生活化的美術課堂的策略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美術課堂教學應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引入更多生活化的教學素材,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表達

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自然景色、城市建筑、人物形象等,并進一步引導學生獲得深入體驗,鼓勵他們表達個人的情感和感受。

在教授“發現與創造”一課時,西安市長安區楊莊街道初級中學的閔婷老師先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如自然景觀、生活用品等各類事物的形狀、色彩、材質等特點,并引導他們發現其中的美。然后,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和體會,通過繪畫、手工等方式進行個性化的藝術創作。此外,閔婷老師在授課時會將身邊的“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唐村的整村改造作為本節課的出發點。在保留原有風貌的基礎上,當地對唐村老舊的土坯房進行了現代化改造,閔婷老師引導學生從磨盤、木材、瓦罐等常見廢棄物的再生中發現美,同時讓學生關注鄉村振興,鼓勵學生為家鄉的長遠發展助力。

(二)引入當代藝術和多元文化元素

美術課堂應該引入當代藝術作品和多元文化元素,以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意識。教師可以介紹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和他們的創作理念,鼓勵學生思考和討論當代藝術的特點和表現形式。同時,也可以引入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作品,拓寬學生的審美眼界。

在教授“中國山水畫”一課時,筆者通過悠揚婉轉的音樂和一幅幅精美的名畫長卷,引導學生逐步走進中國山水的世界。筆者還詳細解讀了文人墨客筆下的壯麗山川和其中蘊含的山水精神,讓學生在欣賞畫作的同時,深刻感受到山水之美對于心靈的觸動和啟迪。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恍若步入一幅幅畫卷,在一步一景的暢游中,將三遠法、皴法等課堂教學重點一一收入心中。課后,學生紛紛表示,這節課讓他們對山水畫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也激發了他們對自然之美、人文情懷的無限向往與追求,這恰好體現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的課堂主題。

(三)倡導跨學科融合

美術教育與其他學科融合發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將美術與語文學科融合,引導學生運用文字來表達觀察和體會到的藝術思想。同時,可以將美術與科學、物理等學科融合,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授“詩意的色彩”一課時,西安市航天城第二中學的程艷老師運用了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讓我們看到了美術教學的多種可能性。程艷老師將詩意、色彩與生活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探索中國傳統色彩的名稱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與美學精神。此外,程艷老師將課前作業與課堂實踐相結合,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

(四)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合作精神,美術課堂可以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藝術作品的創作和展示。這種合作式的學習方法能夠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創造力和藝術品鑒力。

西安市長安區第五小學田軒銘老師在教授“千里江山圖”一課時,設計了“猜”“找”“問”三個層次的教學環節,通過“觀構圖”“品色彩”“游細節”三個板塊,讓學生采用自學與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來全方位感受《千里江山圖》的藝術魅力,讓學生在欣賞山水畫的同時,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作的藝術成就,進而激發學生守護青山綠水的愿望,達到學科思政的教育目的和育人效果。

四、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對教學效果進行全面評估

(一)評估學生的參與度

1.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調動學生對生活化的教學內容的興趣。

2.評估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他們是否積極參與小組討論、是否愿意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想法等。

西安長安橡樹灣小學焦賡老師在教授“天然的紋理”一課時,立足本地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切入,引導學生去觀察身邊的各種物體所呈現出的天然紋理,巧妙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在教學過程中,焦賡老師注重讓學生感受不同材質的物體的紋理特點,并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營造了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對天然紋理有了更為直觀且深刻的認識。

(二)評估學生作品

1.評估學生在繪畫作品中對生活素材的運用程度,例如,他們是否能夠從生活中提取素材,并將其融入作品。

2.評估學生作品中的生活氣息,例如,作品是否貼近生活、是否富有生活情趣、是否能夠引發觀者的共鳴等。

西安市長安區黃良街道中心學校的劉穎老師在教授“快樂的人”一課時,圍繞“快樂”二字展開教學,通過引導學生學習線材造型,讓學生發現快樂、表現快樂。在重難點突破方面,劉穎老師設計了“訴說我的快樂”“大師作品我來演”“快樂的方法我習得”“分享同伴的快樂”四個環節,在展評環節中巧妙地結合了自評、他評和師評,并從不同的維度來評價學生的課堂實踐作品。

(三)評估學生的滿意度

1.教師要通過問卷調查或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對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滿意度,例如,他們是否喜歡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是否認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等。

2.收集學生對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建議,例如,他們希望增加哪些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希望采用哪些生活化的教學方式等。

西安市長安區第五小學的趙錦老師在教授“有趣的生肖郵票”一課時,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在感受中國民間藝術文化的同時,了解與生肖相關的知識,以及郵票的構成。在課堂上,趙錦老師運用多種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嘗試在方寸之間設計出不同形式且富有藝術性的生肖郵票,增強學生探究民族藝術的熱情和審美意識。在課后,趙錦老師針對課堂內容與學生進行交流,如是否喜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否認為本節課有助于提高自己對色彩的認識、對下節課的期望是什么等。

(四)評估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1.對照教學目標,評估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是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如學生是否掌握了相關的美術知識和技能、是否提高了審美能力等。

2.評估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是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如學生是否能夠從生活中發現美、是否能夠用藝術的方式表達對生活的感悟等。

西安市長安區第八中學的盧婧老師在教授“濃郁鄉情的視覺呈現——剪紙”一課時,通過多角度的比較分析,深入剖析了民間藝術獨特的表達方式,讓學生感受到了剪紙藝術中蘊含的濃郁鄉情和深厚的農耕文化。整個課堂洋溢著活躍的氣氛,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交流、成長。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收獲了情感上的共鳴,他們能夠更加關注生活中的藝術,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綜上所述,構建生活化的美術課堂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興趣和藝術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給予學生更多與生活相關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幫助他們了解美術與生活的聯系,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激發他們對美術的熱情。此外,在實踐活動中,教師要以新課標中的核心素養內涵為導向,設計多樣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在積極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進而不斷提高自身的美術素養。

作者單位:西安市長安區灤鎮街道景民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