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科學教育重在普及和落實
作者:楊永厚
發布時間:2025-07-01 08:49:33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科學教育是一種旨在傳授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方法、塑造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的教育活動。科學教育具有探究性、創新性、實踐性、開放性、系統性、綜合性等特征。
開展科學教育,可以提高公民尤其是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幫助人們了解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激發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培養人們的創新能力。此外,開展科學教育還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提高國家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增強國家的國際競爭力。
多年來,國家十分重視科學教育,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政策,采取了多種行之有效的舉措,不斷推動科學教育深入發展。在此背景下,中小學科學教育受到各方關注,隨著科學教育進課程、進校園、進課堂活動取得突破性進展,全民科學教育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2024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修訂通過并實施,這標志著科學教育進入新時期。中小學校是科學教育的主陣地,中小學生是接受、參與科學教育的主力軍,因此,學校要高度重視中小學生的科學教育。在肯定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成績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在實施科學教育的過程中出現的不足之處。
家庭是中小學生成長和發展的第一環境,家長承擔著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的責任。但由于部分家長自身所儲備的科學知識有限,或家庭所擁有的科學資源較少,如缺乏豐富的科普書籍、實驗器材等,難以滿足孩子對不同領域科學知識的學習需求。
在中小學校的科學教育中,較為突出的問題有:教學資源不均衡、師資力量薄弱、教育方式單一、課程設置不合理、活動參與率低、評價體系不完善,以及與實際生活聯系不緊密等。
政府和社會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實施科學教育的過程中仍存在資源分配不均、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傳播渠道有限、缺乏長效機制、專業的科普人才較少等問題,影響了科普內容的創作和傳播質量。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中指出:“科普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國家把科普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強科普工作總體布局、統籌部署,推動科普與科技創新緊密協同,充分發揮科普在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中的作用。”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學校的主導和指導作用,整合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資源,形成科學教育的合力,讓科學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要發揮家庭在中小學生科學教育中的協助作用。首先家長要對科學知識產生興趣,積極主動地學習科學知識,為孩子樹立榜樣;其次要營造家庭科普氛圍,如在家中布置科普圖書角,訂閱科普雜志,在日常交流中多引入科學話題等;最后要利用好家庭的日常活動,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如烹飪中的物理或化學變化、日常天氣變化等,引導孩子思考背后的科學原理。此外,家長要鼓勵孩子進行實踐探索,如進行簡單的科學實驗和手工制作等,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探究精神,也可以帶領孩子參觀科技館、博物館,豐富孩子的知識和體驗。
要發揮學校在中小學生科學教育中的主導作用。一是完善學校的課程體系。將科學教育納入正規課程,保證充足的課時,并制訂系統的教學指導綱要。二是提升教師素養。組織教師參加科普培訓,提高其科學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三是豐富教學方法。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實驗、小組討論、科普講座等,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四是廣泛開展科普活動。舉辦科技節、科普競賽等活動,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五是加強校園科普環境建設。設置科普宣傳欄、展示學生的科普作品等。六是整合社會資源。與科研機構、企業等合作,邀請專家進校開展科普講座,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等。七是加強家校合作。開展各類教育活動,如家庭科學實驗比賽、親子科普講座等,通過家校協同形成教育合力。
要充分發揮政府在科學教育中的引領保障作用。政府要加大對科學教育的投入,如建立科學教育基地,加強科學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開展各種形式的科學教育活動,鼓勵企業參與科學教育等,凝聚各方合力,為科學教育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為中小學生提供更多的科學教育資源和機會。此外,政府要加強國際合作,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科學教育經驗和技術,提高我國科學教育的水平和質量。
中小學科學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意識,促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教師進修學校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