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視域下新質生產力賦能經濟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作者:剛翠翠 李娟偉
發布時間:2025-07-01 09:02:48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隨著新文科理念的提出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高等教育經濟學專業面臨著深刻的轉型需求。本文從新生產者、新勞動對象和新勞動資料三個維度,探討新質生產力對經濟學專業建設的影響,通過構建多元化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深化產學研合作以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推動經濟學專業教育持續創新,為社會培養更多具有前瞻性和技術能力的“新文科”專業人才。
[關鍵詞]新文科 新質生產力 經濟學專業 創新人才培養 課程改革
項目:2024年西安理工大學研究生教改項目《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項目編號:YJG2024040)。
引 言
隨著全球技術革命的不斷深入,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興技術正快速改變著經濟體系和社會結構。這些技術不僅重塑了生產關系,還引發了生產力構成要素的深刻變革,它通過科技創新、數據驅動和自動化生產,重新定義了現代社會中的生產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即新質生產力。這種變化為高等教育中的經濟學專業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和機遇,使得傳統文科專業面臨轉型壓力。“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旨在應對新時代信息技術和科技革命帶來的挑戰,推動文科與理工、信息技術等領域的融合。尤其在經濟學領域,如何將數字化技術和學科交叉引入教學及研究,是當前經濟學專業面臨的關鍵問題。新文科強調學科融合與創新,要求培養具有跨學科知識、技術應用能力以及創新思維的復合型人才,這不僅是文科教育的變革,更是一種通過科技賦能的綜合性教育創新模式。在這一背景下,新生產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彼此之間的關系及其對經濟學教育的影響變得尤為重要。
傳統經濟學教育多側重于基礎理論講授和靜態分析,缺乏對現代技術與實踐應用的關注。新質生產力雖是較新的概念,但它與人工智能的應用有高度契合。通過AI技術的引入,經濟學專業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正在逐步轉型,學生能夠在更真實的經濟環境中運用現代技術解決問題。未來,經濟學專業建設需要進一步探索如何在新質生產力和新文科的框架下,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因此,如何明晰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根據新生產者的特質、勞動對象的轉型以及勞動資料的現代化要求,重新設計經濟學課程體系、更新教學方法,并引入更多與新興科技結合的實踐教學環節,進而重建經濟學的培養模式,是當今經濟學專業發展亟須解決的問題。然而,關于新質生產力與新文科建設的研究,特別是在經濟學專業中的具體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本文剖析了新型生產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三者之間的關系,并探討其對重建經濟學專業培養模式的必要性,通過分析新質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及其在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提出重建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以期為高等教育改革和經濟學專業創新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建議。
新文科、新質生產力與經濟學專業建設的協調發展關系
1.新文科為新質生產力提供創新型人才基礎
新文科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具有跨學科知識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以滿足現代經濟發展對多樣化技能的需求。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依賴于創新型人才的不斷涌現,而新文科建設正是通過文理交叉和課程體系的創新為這些人才提供了成長平臺。在新文科背景下的經濟學專業建設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還能夠運用科技創新的方法解決現代經濟中的復雜問題。此外,新質生產力要求經濟學人才具備跨學科的知識結構,而新文科通過文理融合和課程內容創新,使學生能夠從多個學科視角去分析和解決經濟問題。這種跨學科思維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新質生產力帶來的復雜經濟環境,提升他們在新技術背景下的競爭力。同時,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技術創新,而新文科提倡教育模式革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在教學方法、課程設計和實踐教育上的創新,能夠為技術創新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通過教育體系的創新,學生可快速地成長為具備創新能力的經濟學人才。
2.新質生產力為新文科提供技術支撐
新質生產力為新文科建設提供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工具,推動了文科教育的現代化和數字化。特別是在經濟學專業中,新質生產力為經濟學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研究方式的更新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技術支持。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廣泛應用,不僅豐富了經濟學的教學內容,還使得研究方法更加精準和高效,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質生產力工具,新文科的經濟學專業課程可以更加緊密地與現實世界的需求相結合,既幫助學生在理論上更加形象地理解經濟學基本原理,又通過新技術工具更好地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引入加速了經濟學課程的數字化轉型,提升了學生的技術素養。此外,新質生產力還為經濟學研究方法帶來了新的變革。在新文科背景下,經濟學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定性分析或者是小樣本定量分析,而是通過現代人工智能技術手段進行數據驅動的海量數據定量分析,大幅提升了經濟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3.新文科與新質生產力協同推進經濟學專業課程建設
新文科與新質生產力的協同發展,推動了經濟學專業課程體系的現代化建設與全面變革。新文科通過打破學科界限,融入新興技術和前沿學科知識,為學生提供了更具前瞻性的課程。而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則促使這些課程向實踐方向轉型,使學生能夠在掌握理論的同時具備實踐操作能力。新文科和新質生產力的深度結合,使得經濟學專業的課程內容能夠根據社會和新技術發展的需要進行動態調整。例如,隨著平臺經濟、數字貨幣等新興經濟形式的出現,經濟學課程能夠借助新質生產力所形成的信息搜集與數據分析工具,迅速響應這些變化,并加入相關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和分析這些新的經濟現象。此外,新文科強調學科融合,而新質生產力推動了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深度交叉。通過引入與數據科學、信息技術、金融科技等學科的交叉課程,學生能夠從多個學科角度學習如何解決相對復雜的經濟問題。這樣的交叉課程不僅增強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了他們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最后,新文科通過國際合作、跨文化交流等方式,幫助學生接觸到全球最新的經濟學理論和技術應用。通過在國際舞臺上的學習和交流,學生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經濟中的新質生產力,而且還可以將這些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母國的經濟建設之中,最終有效提升國民經濟與專業人才的國際競爭力。
新文科背景下新質生產力賦能經濟學專業建設的思路
1.新生產者與經濟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
新生產者是指能夠掌握和運用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型人才。這些人才不僅具備傳統勞動者的技能和知識,還能夠駕馭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并通過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在新質生產力推動下,經濟學專業的建設,需針對新生產者的需求進行調整和優化。首先,跨學科的“新文科”課程設置。為了培養具備新生產力的經濟學人才,經濟學課程設計應注重跨學科交叉,除保留傳統理論課程外,還應加入數據分析、計算機編程、機器學習、數字經濟等課程如“Python/R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數字經濟學導論”等,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跨學科技術技能。其次,創新“新文科”教學方法。傳統的理論式講授教學模式難以培養新生產者的創新思維,應采用以項目為導向的教學方法,結合現實案例和實踐項目,在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過程中增強學生創新能力。例如,在教學中引入實際經濟政策問題,鼓勵學生利用數據分析工具對宏微觀經濟個體進行預測和政策評估。再次,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新生產者的核心素質之一是具有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經濟學專業培養方案應鼓勵學生對經濟學理論提出合理質疑,并構建新的經濟模型和政策。同樣,案例教學和反向推理教學法也可以幫助學生在復雜經濟系統中找到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最后,校企協同培養新生產者。校企合作在新型生產者的培養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此,高校應與領先的科技公司、大型企業合作,為學生創建更多實踐項目和實習機會,通過實習基地建設,引導經濟學專業學生參與合作企業的數據分析,運用所學知識為企業提供經濟咨詢和預測服務,從而提高其知識創新與實踐能力。
2.新勞動對象與經濟學專業的實踐創新
新勞動對象是指在新質生產力推動下,經濟學領域中新型的研究和生產對象,包括數據、算法、人工智能模型以及數字化經濟體中的虛擬資源。傳統經濟學中的勞動對象主要是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而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數據和算法成為新的關鍵生產要素。一方面,在課程設置上,經濟學專業需要圍繞數據與算法、虛擬經濟體等問題進行課程創新,如增加大數據經濟學、機器學習與經濟預測等課程,或在項目研究中加入數字貨幣的價格波動、平臺經濟中的壟斷與競爭問題,以及虛擬商品的定價機制等,以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算法應用和動態適應能力,使其深刻理解新的經濟對象。另一方面,在實踐環節中,培養學生分析和利用新勞動對象的關鍵能力。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應參與到數據驅動的實踐項目中,通過校企合作和經濟虛擬仿真平臺,展開經濟活動的分析和研究,從而充分了解并掌握新的勞動對象。
3.新勞動資料與經濟學專業的教學改革
新勞動資料是指新質生產力中使用的新型工具和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工具、云計算平臺等,這些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各類生產活動中,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對于經濟學專業學生而言,必須掌握并能夠熟練運用這些新型工具進行經濟分析和預測,特別是必須掌握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兩大基礎研究工具。為此,經濟學專業課程改革應首先強調技術工具培訓。學校應通過專門課程教授學生如何使用大數據分析工具(如R、Python等)以及人工智能模型(如回歸模型、神經網絡等),不僅要傳授技術操作,還要讓學生理解這些技術是如何進行經濟分析和決策的。其次,經濟學實驗室建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新型勞動資料,學校可以通過建設經濟學實驗室,為學生提供數據分析、仿真模擬等實驗機會。如西安交通大學建立的社會經濟調查與政策模擬實驗室、華東師范大學建立的教育經濟實驗室,以及暨南大學聯合淘寶教育建設的商業消費數據的文本實驗室等,這些實驗室的建立使學生可以開展金融市場仿真、數據驅動的經濟模型分析等活動,從而提高專業素養。再次,云計算與平臺實驗室。云計算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海量的數據存儲資源。學校可以提供云平臺,讓學生通過遠程服務器進行大規模的經濟數據處理和分析。通過云計算,學生能夠輕松獲得全球各地的數據資源。最后,數字平臺課程的持續更新。在經濟學專業中,可以開設有關平臺經濟的課程,研究平臺的定價策略、壟斷與反壟斷問題、平臺的勞動關系等,并結合現實中的案例,如分析亞馬遜、阿里巴巴等大型平臺的運營模式,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臺經濟的本質。
4.推動經濟學專業建設與新質生產力協同發展
新生產者、新勞動對象、新勞動資料是新質生產力的三個核心要素,它們對經濟學專業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高校可通過調整課程設置、改革教學方法、加強產學研合作以及深化國際合作等,有效提升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推動經濟學專業建設與新質生產力協同發展。
(1)構建多元化課程體系
為了適應新質生產力的要求,經濟學專業的課程體系需要進行多元化調整。不同于傳統的單一學科教學,新課程體系應結合新生產者、新勞動對象和新勞動資料的需求,融入跨學科內容。不僅要在傳統理論課程上加入“數字經濟”等新的經濟學理論,還應當結合市場動態加入“經濟學中的機器學習”、“人工智能與經濟決策分析”、“大數據與經濟預測”等技術課程,使經濟學課程成為培養一流經濟素養的交叉課程。同時,在此基礎上對課程進行模塊化設計,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選擇不同模塊進行深造,如數據分析模塊、經濟政策模塊、企業管理模塊等,這樣既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又可確保學生在特定領域中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
(2)創新教學方法與評估機制
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實現新質生產力賦能經濟學專業建設的關鍵。為了讓學生具備應對新勞動對象和新勞動資料的能力,教師需更加注重實踐操作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項目教學法為核心,引入多個與企業合作的實踐項目,并結合案例教學法,讓學生在案例先驗的研究基礎上參與真實的企業項目,使用大數據分析工具進行市場分析、價格預測等。在線教育平臺應提供豐富的數字化資源,如經濟學模擬軟件、虛擬實驗室等,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學中,除了傳統的考試評估外,還應引入項目展示、案例分析、團隊合作等多元化的評估手段,確保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得到充分考查。
(3)深化產學研合作
產學研合作是推動新質生產力與經濟學專業建設結合的重要途徑。通過與企業、科研機構以及政府的合作,高校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新生產者、新勞動對象和新勞動資料在實際經濟中的應用,所以要充分利用企業聯合培養模式、實習與科研項目結合模式以及創新創業仿真平臺支持模式等合作模式。高校與大型企業、金融機構、科技公司等合作,可建立實習基地或科研項目基地,雙方共同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復合型經濟學人才,并鼓勵學生在仿真實驗室創辦自己的企業,逐步培養出新質生產力需要的創新創業項目。
(4)國際化視野與全球合作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經濟學專業的建設必須具備國際化視野。新質生產力不僅是國家間競爭的核心,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驅動力。高校應加強國際合作,引進全球化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如與國際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開展聯合培養項目,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經濟學比賽、研討會和交流項目。通過國際化的學術平臺,學生可以接觸到全球最新的經濟理論和技術應用,不僅能夠提升國際競爭力,還能深化其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為推動我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儲備。
結論與展望
本文圍繞新生產者、新勞動對象和新勞動資料三個核心要素進行分析,提出了新質生產力對經濟學專業建設的多層次影響。高等教育需通過創新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加強產學研合作以及拓展國際化視野,培養具備創新能力和技術素養的新型經濟學人才。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經濟學專業的教育改革將持續深化,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
未來,經濟學專業建設中仍會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快速變化的科技環境與經濟學專業緩慢建設之間的矛盾。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給經濟學專業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但也伴隨著嚴峻的挑戰。科技進步的速度極快,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每年都有新的突破。高校在建設經濟學專業時,需保持靈活性,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以確保學生始終掌握最新的技術和理論。其次,理論與實踐發展不均衡的矛盾。在培養新生產者的過程中,經濟學專業要找到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平衡點。雖然技術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扎實的理論基礎依然是經濟學教育的核心。在課程設置上,高校要在保持理論深度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確保畢業生既有理論思維又能解決實際問題。最后,教師的跨學科能力有待提高。教師是推動新質生產力融入教學的關鍵。高校需加強教師培訓,助力其提升職業發展,為教師提供更多學習和實踐的機會。特別是在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域,教師只有具備跨學科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掌握新勞動資料,最終保障經濟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滿足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戰略需求。
參考文獻:
[1]方延明.“新文科”建設:何以必要及如何可能[J].江海學刊,2020(5):122-129.
[2]權培培,段禹,崔延強.文科之“新”與文科之“道”——關于新文科建設的思考[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280-290.
[3]高思超,么加利.人工智能時代的新文科建設——基于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背景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8(5):115-125.
[4]李建強,曾明莉,駱康.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3,9(20):28-31.
[5]解志韜,胡菲菲.高校文科實驗室助力“新文科”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22(7):56-58.
[6]趙菲菲.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經濟學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探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2):67-70.
[7]孫寧華,鄭江淮.智庫平臺建設與本科生研究性教學深度融合的探索與實踐——以南京大學經濟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23(11):86-90.
[8]陳詩一,楊仁發,田淑英.新文科視域下生態文明融入經濟學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以安徽大學為例[J].新文科理論與實踐,2023(1):43-51+125.
[9]李政,廖曉東.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歷史和現實“三重”邏輯[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6):146-159.
[10]洪永淼.“新文科”和經濟學科建設[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1):63-81+142.
[11]齊紅倩,張佳馨.人工智能與新文科建設協同發展機制[J].中國高等教育,2021(12):47-49.
[12]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和發展重點[N].人民日報,2024-03-01(9).
(剛翠翠:西安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李娟偉: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