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發布時間:2025-07-01 12:00:12 來源:陜西日報
梯田滿目蒼翠、淤地壩靜立山間、樹木茁壯成長……一道道生態屏障,為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披上層層“綠裝”。好生態帶來了多重利好,不僅涵養了水土,將種糧效益提高了4倍,還推動了經果林產業的發展。
6月27日,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教授時鵬向記者展示前不久回訪王茂溝流域時拍下的照片。
?王茂溝流域位于綏德縣?,是黃土高原典型的小流域之一。2015年,時鵬參與了王茂溝流域的生態修復,對淤地壩進行除險加固、系統性規劃,提高了流域的水土保持能力和防洪抗災能力,實現了“水—能源—糧食—生態”協同發展。時隔10年,這里的變化讓時鵬十分欣慰。
這篇寫在黃土地上的“論文”,是這位扎根黃土的生態水利學者初心的見證。
時鵬出生在山東菏澤的一個軍人家庭,爺爺是老紅軍。從小,祖輩和父輩“只要黨和人民需要就義無反顧”的信念深深影響著時鵬,學習成績優異的他立志“成為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考大學時,家人希望他學個“有用的”專業。他選擇了土壤學,父親和爺爺都很高興——山東是個農業大省,把土壤弄好了,將來能幫老鄉種出更多糧食。
后來,時鵬的專業逐漸向生態修復方向轉變。2011年,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時鵬莊嚴地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立志“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畢業時,他沒有回家鄉,也沒有留在學校所在地北京,而是來到了陜西。
“研究水土流失,陜西是一個天然實驗室。黃土高原的生態修復需要更多科研力量。”時鵬說。
時鵬聚焦水土保持關鍵領域,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項目中牽頭協同攻關。其團隊構建的多過程耦合模型,形成“侵蝕區減蝕減排—沉積區攔截固碳—全流域增匯”的技術思路,提升了延安、榆林等地的水土保持項目碳匯量,累計增匯200多萬噸,讓科研成果“落地開花”,為更多人所及所享。
如今,不到40歲的時鵬已是博士生導師。作為一名教師,他每年帶領學生徒步黃土高原溝谷,指導學生調查取樣,開展土壤侵蝕實驗,用“泥土里的科研精神”感染學生。
“我希望通過實踐將科研成果反哺教學,也希望通過實際行動培養出一批‘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青年人才。”時鵬說。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