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的核心專業,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對于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增強專業群整體競爭力具有深遠意義。本文通過分析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提出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建議,創新形成“雙主體參與、三段式培養”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專業實踐技能顯著提升,可為現代學徒制在其他高水平專業群中的推廣提供參考。

[關鍵詞]雙高計劃  建筑工程技術  現代學徒制  跟崗實習

課題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課題《“雙高計劃”背景下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編號:SGH23Y2983);2023年陜西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編號:23GY064);楊凌職業技術學院2023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省級高水平專業群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研究——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為例》(編號:JG23020);楊凌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職業本科建筑工程專業建設與發展研究》(編號:JG21011);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終身學習專業委員會2024年科研課題《“一帶一路”倡議下產教融合推動職業教育“走出去”策略研究》(編號:YB202459)。


引  言

國內專家學者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中試行的現代學徒制開展了大量研究。代林等通過研究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探索了基于校企合作的校企共建全方位育人新模式。仇莉、劉洋、牛欣欣等就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實踐開展研究,分析了校企合作背景下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舉措。以上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政策層面和理論研究,較少關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相關研究,關于“雙高建設”背景下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研究幾乎處于空白,也沒有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

隨著國家級高水平專業群和省級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持續推進,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在校企合作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面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校企應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在長期合作中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共同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完成省級高水平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任務,同時為省內外同類院校專業建設提供參考。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開展現代學徒制的意義

1.國家政策落地實施需求

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完善支持政策,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截至目前,教育部共分三批遴選出501所職業院校作為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其中407所高職院校,94所中職院校。如何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多方參與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加快培育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為學校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2. 學校“雙高計劃”建設需要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根據《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方案》以及《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任務書》等文件精神,加快推進“雙高計劃”建設任務中現代學徒制項目的建設工作。學校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是陜西省高水平專業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作為其核心專業也需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具體的招生招工(徒)由校企合作完成,校企共同編制人才培養方案、合作開發課程與教材、合作培訓師資隊伍、共同組織考核評價,以確保人才培養質量,把優秀人才輸送給行業企業。

3.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開設院校多,課題成果共享覆蓋面廣

中國高職發展智庫公布的2023年全國高職高專院校開設專業數量排行榜顯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開設院校數量在全國排名為第11名(883所),陜西省排名第4名(40所)。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開展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可以直接為陜西省開設該專業的其他高職院校提供參考,同時形成土木建筑大類其他專業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范式。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校企合作機制難建立,產教融合難做實

目前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方式仍然是學校為主、企業為輔的方式,校企合作缺乏成熟的合作機制和相關制度保障,導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兼職教師授課、共建實訓基地、學生認識實習、提供就業崗位等層面。另外,校企合作還普遍存在著“重視技能訓練、輕視文化素養培育”的現象,學校和企業的優勢資源沒有形成高度契合。企業參與學校相關專業教學計劃、學生專業技能考核等方面的廣度和深度還不夠,僅停留在適應職業崗位需求層面上,與學校聯手開展全方位培育學生職業素養、職業道德、工匠精神的參與度不足。

2.校企利益分配難平衡,企業參與難落地

盡管國家對推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有具體的指導意見,但校企合作中各方的權責不明晰,在利益分配方面缺乏具體的分配政策,存在“短期利益最大化”現象,導致學校在校企合作中雖有較大的自發性和隨意性,但仍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而企業對學生的技能培養缺乏主動性,參與校企合作的目的多是為選拔人才,沒有將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念融入職業教育中。

3.“雙導師”隊伍難建立,課程教學難實施

“專兼結合”的“雙導師”教學團隊是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基本保障,目前存在的困境是學校教師下企業難實施、企業人員參與教學難落地。因此推進現代學徒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培育高素質的“雙導師”教師隊伍,這也是現代學徒制教育實施校企雙元育人的必備條件。只有建立“雙導師”教學團隊長效機制,通過改革實踐教學模式解決企業師傅短缺難題,才能保證現代學徒制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正常開展,提高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途徑

1.健全“校企協同、產教融合”育人機制

現代學徒制的目標就是要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校企實現“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培育適合產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高校應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主線,結合“雙主體、雙文化、雙標準、雙導師、雙身份、雙課程、雙課堂、雙認證、雙評價”,按照具有現代學徒制特色的“一線九翼”培養原則,形成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培養適合產業發展需求的專業技術人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校企協同、產教融合”育人機制如圖1所示。

20250701173100626-23-6e59c.png

2.制定“招生與招工一體化”實施方案

“招生與招工一體化”是實現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需要校企共同研制形成“招生與招工一體化”方案。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按照“自愿報名、嚴格選拔”的原則招錄學生,選拔工作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學期,即學生已經學習了專業基礎課程、對專業有了一定了解。首先,由負責教師就現代學徒制的意義、課程體系、選拔要求、職業發展等方面給學生進行宣講,學生在充分了解現代學徒制辦學相關政策的基礎上自愿報名。其次,對標人才培養方案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設置要求,通過“筆試測試+面試”的方式進行初步選拔,筆試內容包括專業基礎知識和施工現場相關常識,面試人員由專業教師、企業導師共同組成,主要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考查。最后,對選拔出的學生進行單獨成班,組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班,并配備專職輔導員和班主任,對班級進行日常管理。

3.制定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

依據教育部《高等職業學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標準》、4個“1+X”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建筑工程施工工藝實施與管理、建筑信息模型、建筑工程識圖、裝配式建筑構件制作與安裝)、《建筑與市政工程施工現場專業人員職業標準》(JGJ/T250-2011)的要求確定人才培養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及職業崗位。面向建筑行業職業崗位群,確定核心崗位為施工員、質量員、安全員、BIM建模員等,確定拓展崗位為資料員、材料員、勞務員、二級造價師等。分析每個崗位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及對應的職業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開設《跟崗實習》課程,以此代替原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施工綜合實訓》課程。改革學生考核評價辦法,學生評價由學生工作業績和師傅評價共同組成。按照“企業用人崗位需求標準”,由職教專家、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共同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4.創新形成“雙主體參與、三段式培養”育人模式

按照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要求,采用“三段式培養”模式:第一學年,學生在校完成文化課程學習任務;第二學年,由企業師傅及專業教師共同教授專業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程;第三學年,在現代學徒制試點合作企業實踐崗位開展《跟崗實習》課程和《崗位實習》課程,讓學生參與真實的企業工作,感悟、踐行企業文化,以達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現代學徒制各階段實施內容見下表1。

20250701173100681-55-cbc03.png

5.培育校企“雙導師”教學團隊

當前,部分高職院校教師的實踐能力達不到企業技術換代的條件,導致學生實踐技能不足。而且很多企業也未對兼職教師建立或實行有效的考核制度,導致學生崗位實習上崗時出現無人帶的問題。所以,高職院校在推進現代學徒制的過程中,需解決培育企業師傅和“雙導師”制教學團隊的問題。企業導師由企業技術骨干人員組成,在企業制度中明確師傅的責任和待遇,承擔的教學任務應納入企業年度考核,并可享受帶徒津貼。學校導師由專任教師中理論知識扎實、實踐應用能力強的教師擔任,共同組成“雙導師”教學團隊。高校應制訂校內專任教師的工作量認定辦法,按照指導學生工作量發放津貼,承認其在聯絡企業(兼職教師)、學生管理和學習指導中的付出,以充分調動教學團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6.校企共同開發新形態教材

按照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崗位所需核心專業技能,通過人才培養與用人需求之間的對接、專業與產業之間的對接、學校課程與企業崗位之間的對接、教材與崗位技能之間的對接,實現實踐教學內容的持續改革。在人才培養中,應以實際工程項目為載體,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在理實一體化課程中融入相關職業資格標準、“1+X”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行業企業標準等,開發融入“四新技術”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校企共同開發具有鮮明職業特色的活頁式、工作手冊式等新形態教材。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成效

1.“雙主體”育人機制實現了專業和產業的對接

在實踐中,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充分發揮陜西地區建筑行業龍頭企業的引擎和集聚作用,匯集政行企校優質資源,依托學院“陜建見習學院”企業學院的良好辦學基礎,通過校企的功能耦合、資源融合、利益共享,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形成校企“雙方協同、產教融合”的育人機制。在現代學徒制中,校企聯合全程參與人才培養,實現了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之間的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之間的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之間的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之間的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之間的對接,改變了“校企合作機制難建立、產教融合難做實”的現狀。

2.“學徒制”課程體系實現了理論與技能的對接

按照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現代學徒制)》課程安排,現代學徒制班學生在學校完成理論知識學習之后,在企業開展跟崗實習,實習崗位有施工員、質量員、安全員、資料員等。實習內容包括:①掌握鋼筋混凝土工程識圖、算量的基本方法;②學習各分部分項工程的施工工藝流程、技術要點、質量與安全要求、主要機具設備用途等;③了解建筑施工企業的組織構架、各部門職責范圍,了解各工種人員的業務職責;④了解建筑行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⑤收集、填寫常見的工程技術資料。

學生進駐施工現場后,由項目部配備指導教師(師傅),以小組為單位,在師傅指導下進行跟崗實習。跟崗實習期間每天嚴格考勤,安排具體任務,由企業導師負責指導和考核。實習考核包括實習出勤、實習紀律、實習收獲、總結匯報、實習作品、企業鑒定等幾個方面,最終形成“跟崗實習”課程成績。

3.“雙導師”教學團隊實現了教師與師傅的對接

在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中,學校與合作企業深度合作,對標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要求,建成“交互訓教”的“雙導師”教學團隊,對現代學徒制導師進行崗前培訓,并實行達標上崗制度。實踐證明,“雙導師”教學團隊的職業崗位分析能力明顯改善、課程內容開發與課程體系的構建能力明顯提升、課程教學過程的組織管理與考核能力顯著增強,社會服務能力能基本滿足合作企業需要。企業給學校教師頒發企業兼職聘書,學校為企業人員頒發兼職教師聘書,學校、企業、學生簽訂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三方協議,明確各方權利與義務。

4.深度“產教融合”助推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學校以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改革教學方法,按照學校與企業融合、理論與實踐應用融合、教師與師傅融合、學生與員工融合的“四融合”原則,創新“校企共擔、企業定制、因崗施教”教學模式。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注重實踐教學成效,知識傳授緊密銜接生產實踐,通過技能訓練加強學生能力培養,以達到知識學習、技能實訓和工作實踐之間的深度融合。通過實踐學習,學生可以不斷積累職業資格所需的崗位技能,縮小了從學校到企業的知識和能力差距,達到“畢業即到崗”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

結  語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作為省級高水平專業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通過建立“校企協同、產教融合”育人機制、校企雙方共同制定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創新形成“雙主體參與、三段式培養”人才培養模式,有效解決了人才培養過程中聯合培養企業參與度低這一痛點問題,實現了專業與產業之間的對接、理論知識與崗位技能之間的對接、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之間的對接,全力打造了校企命運共同體,可保證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中國高職發展智庫.2023年全國高職高專院校開設專業數量排行榜出爐[DB/OL].http://www.zggzzk.cn/redianzixun/shownews.php?id=1195.

[2]代林,何崇軍,張柱,等.基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人才資源開發,2017(16):101-102.

[3]牛欣欣,熊曉強,殷艷萍.基于現代學徒制背景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研究[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5(4):90-93.

[4]仇莉.基于現代學徒制理念的校企資源共享問題探討——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J].安徽建筑,2022,29(12):184-185.

[5]劉洋.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實施策略探析[J].廣西城鎮建設,2022(2):50-55.

[6]牛欣欣,徐靜偉,熊曉強,等.現代學徒制背景下“崗課融通”的優化與實踐——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J].磚瓦,2023(4):169-172.

[7]方正.淺析現代學徒制在高職建筑室內設計專業中的應用——以漢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陜西教育(高教),2019(9):53-54.

(茍勝榮、王琦、劉鵬飛: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王遠東、宋劍萍:西安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