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各個領域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跨學科的知識融合與創新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需要與時俱進,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探索跨學科融合的教學策略,通過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高品質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跨學科教學的重要性

(一)新時代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跨學科融合教學將數學與科學、藝術、社會等學科的知識緊密相連,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從而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使數學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同時促進他們對各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

(二)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1.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

跨學科融合教學通過引入學生感興趣的主題或情境,如借助音樂節奏理解節拍與分數的關系,利用美術創作探索幾何圖形的對稱美,或是運用科學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這些都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2.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

跨學科融合教學鼓勵學生從多學科視角審視問題,運用跨學科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種方式有效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其個性化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3. 增強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因此,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幫助他們更好地塑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品格和關鍵能力。

二、跨學科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一)因需而“跨”,讓數學更有趣味

1.結合文學故事,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文學作品以其豐富的想象力和生動的情節,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充滿趣味和探索欲的學習環境。教師可以講述與數學相關的文學故事,以此引出數學概念,讓學生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激發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教學二年級數學“平均分”一課時,教師可以借用成語“平分秋色”來展開教學。首先,教師講述一個民間小故事“高辛與慶都的比試”,故事中兩人勝負難分,最終平分秋色。學生聽著故事,感受著“平分”的情境。其次,教師以“平分”為引子,自然而然地引出課時主題——平均分。在學生理解“平均分”的意義后,教師再次引出“平分秋色”這一成語,解釋其字面意思和引申含義。再次,將“平分秋色”融入數學知識的應用中,如讓學生講述一個關于小朋友平分食物的故事。最后,教師深入追問:“怎樣才能確保每個小朋友都能得到相同數量的食物呢?”“如果小朋友在平分食物時遇到困難(不能平均分),你會如何幫他們解決?”這些追問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樂于學習、善于學習。

2.融入音樂旋律,揭示數學奧秘

音樂與數學雖屬不同領域,卻有著諸多聯系。在數學教學中,融入音樂旋律能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全新視角,助力他們揭開數學知識的神秘面紗。音樂的旋律和節奏能幫助學生更清晰地理解數學中的抽象概念,如分數、比例、序列等,同時激發情感共鳴,使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數學。

教學一年級下冊“找規律”時,教師可借助音樂,讓學生欣賞有規律的聲音,如“咚—咚—噠,咚—咚—噠”,通過分析鼓點節奏,學生能深刻理解“規律”的本質。音樂旋律中的節拍與數學中的分數緊密相關,我們以4/4拍為例,分母4代表四分音符為一拍,分子4表示每小節有4拍,這與分數概念相契合,分母定義基本度量單位,分子表示該單位下的數量。這種關系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分數中分子分母變化對整體意義的影響。

3.借助藝術審美,拓展數學知識的厚度

數學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美術則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形象思維。將美術與數學相結合,可以為數學課堂增添色彩與活力,拓展數學知識的厚度。很多數學概念可以通過美術作品直觀地呈現出來,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可感。在欣賞和分析藝術作品時,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幾何概念和空間關系。

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以融入剪紙藝術,設計一堂充滿創意的數學課。教師先向學生介紹軸對稱圖形的基本概念,然后引導他們欣賞一些具有軸對稱特點的藝術作品(如剪紙、雕塑等),再將剪紙作品的圖案對折,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對折后剪紙圖形完全重合。如此,他們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從而深刻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用剪紙藝術來創作軸對稱圖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數學知識來設計圖形的形狀和大小,同時還要綜合考慮剪紙的切割和折疊技巧。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還能讓他們在實踐中鞏固和深化軸對稱知識的運用。

美術與數學的跨學科整合,使課堂呈現出更強的情境趣味性與教學實效性,實現了知識習得與思維發展的雙重突破。

(二)因時而變,讓數學更有價值

1.開展跨學科項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跨學科項目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其他學科的學習實踐中,解決一個客觀、必要的實際問題,以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項目式學習活動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性,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進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項目任務。在實施這一策略時,教師需要精心設計項目內容,確保項目既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能有效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表現和反饋,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讓他們在實踐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米和厘米的認識”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跨學科實踐活動,將數學與體育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體育教學中,立定跳遠注重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在數學課中的“量一量、比一比”則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測量能力,包括認識長度單位、掌握測量方法以及比較大小等,兩者融合可以實現學科間的優勢互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體而言,就是在立定跳遠訓練時,教師讓學生分小組展開合作,用直尺或卷尺等工具,測量出每人每次跳遠的成績。學生運用數學課中學到的測量方法,正確測量、準確讀數,記錄測量的數據,感受測量的重要性。通過對比和分析測量結果,學生會更加關注自己的運動表現,不斷超越自己。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比一比誰跳得最遠,比一比誰測得最準”評比活動,給予學生“測量小專家”“運動小達人”等稱號,以此激勵他們更好地去實踐、去體驗。

將體育與數學相結合,學生可以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運用知識、鍛煉才能。這樣的跨學科實踐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激發了他們對數學和體育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養和技能。

2.強化應用意識,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數學不僅是一門理論學科,更是一門應用學科。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探索新的方法和思路,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在教學一年級“認識人民幣”這一單元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關于購物的實踐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需要準備一些模擬商品和學具。然后,學生扮演顧客的角色,在模擬商店里選購商品并付款。在選購商品的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計算商品的總價和需要支付的錢數。在付款的過程中,學生會習得如何使用不同面額的人民幣。如此,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識別和使用人民幣,還培養了他們的購物意識和計算能力。同時,這個活動也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所學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設計“陪爸爸媽媽一起購物、我的零花錢”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提升應用意識。

總而言之,跨學科教學實現了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幫助學生建立了更加完整和系統的知識體系,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學校應加強跨學科融合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的總結與交流,為課堂教學改革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指導。

作者單位  陜西省藍田縣北關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