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學習共同體課堂的實踐研究
——以“復數及其運算幾何意義的應用”教學為例
作者:■文/楊 婧
發布時間:2025-07-10 10:15:5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學習共同體課堂作為一種創新型的師生互動模式,強調師生以合作者的身份共同參與知識建構。通過結構化合作與交流機制,雙方實現認知資源的互補與個體能力的提升。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產生的認知沖突與觀點融合,能有效激活集體智慧生成,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生態。學生在學習共同體中進行合作交流、信息共享、相互監督,可以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團隊合作精神。基于此,本文以“復數及其運算幾何意義的應用”教學為例,通過構建學習共同體課堂來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一、構建學習共同體課堂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一種基本的數學素養,是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基礎。傳統的課堂往往以教師講授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然而,學習共同體的興起,重塑了課堂在教學中的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通過與同伴交流合作,不斷探究問題規律,以此提升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不同的角色切換中,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與溝通表達技能都能得到相應提升。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
(二)發展學生的思維
對于高中數學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學習共同體課堂能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更好地應用知識,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教學“復數及其運算幾何意義”一課時,教師要構建起學習共同體課堂,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小組討論來解決問題,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學習共同體課堂中,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學習內容涉及數學的多個領域。在實踐中,學生不斷思考、不斷嘗試,互相溝通、互相討論,最終共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有創新意識,還要有創新的勇氣。
(四)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是建立在現代教育理論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個性的培養。通過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可以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因此,在高中數學課堂上建立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師自身素質要求較高,需要教師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一是要認真學習,研究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理論。二是要認真研究教學大綱和教材。三是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以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四是要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自身素質。
二、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一)教學方法單一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方法單一,具體表現在這幾個方面:1.當前存在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的問題。在新課程標準下,數學課堂教學理應實現從單純傳授知識向全面培養學生能力的轉變。然而,部分教師仍固守傳統教學方式,在課堂上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習情況,使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嚴重制約了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2.課堂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在教授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將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然而,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僅僅對知識進行簡單講授,導致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不深入、不透徹,甚至可能產生誤解。此外,一些教師還忽略了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使得教學與生活實際相脫節,從而讓數學課堂失去了其應有的實用價值和意義。3.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只注重對教材知識進行教授,忽視了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僅僅停留在理論學習的層面,無法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久而久之,學生將難以把所學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也無法將所學知識與社會需求有效對接,從而影響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和未來發展。
(二)學生主體地位不突出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仍固守“滿堂灌”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這些教師常常機械復述教材內容,全然漠視學生個體的認知差異,這樣做不僅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不利于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新課程理念雖然反復強調“以生為本”的原則,但是在實踐中仍有教師深陷傳統路徑依賴:或固守“教師權威”角色定位,漠視課堂情感互動;或壓縮思維緩沖空間,使探究過程淪為形式化表演。更深層的認知偏差在于,某些教師尚未完成教育角色的現代轉型:既缺乏“成長伙伴”的平等對話意識,又欠缺“以生為本”的移情能力。當教學視角始終懸浮于知識本位層面,就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最終使課堂陷入“教”與“學”的雙向挫敗。
(三)教學目標不明確
在傳統高中數學課堂中,教學目標設定過度依賴教材體系,缺乏對學情動態的精準診斷與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需求的深度對接。這種“唯教材論”傾向,使教學陷入知識單向灌輸的窠臼,既忽視思維建模能力的漸進式培養,又割裂數學文化浸潤與科學精神培育的育人價值。當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其創新意識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必然受到限制,最終形成“知識容器”與“思考惰性”的惡性循環。
(四)缺乏高效的評價機制
當前高中數學課堂深陷三重困境:1.評價體系的結構性缺失,導致教學反饋鏈斷裂,既限制了個體才能的多元展示,又削弱了內在學習動機的激發效能。2.教師主導的“填鴨式”教學范式擠壓了思維成長空間,單向知識傳遞模式使學生在認知加工過程中長期滯留于機械記憶層面。3.話語壟斷型課堂剝奪了學生的思維碰撞權利,標準化的答案更是扼殺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萌芽。這種異化的教學形態,不僅違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原則,更與新課標倡導的“以生為本”理念形成劇烈沖突。當課堂淪為知識搬運的流水線,數學特有的邏輯魅力與探索價值便在應試壓力下消磨殆盡,最終造成認知發展與素養培育的雙重阻滯。
三、構建學習共同體課堂的應用策略
(一)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
在高中數學課堂中構建明確的教學目標,具體教師可從三個維度進行規劃:1.知識遷移與技能應用維度。掌握復數與平面坐標的雙向轉換機制,能準確用代數形式和幾何圖形表征復數。復數與平面坐標的轉換是理解復數幾何意義的基礎,學生需掌握復數與坐標點一一對應的能力。通過練習,學生既能根據給定復數快速定位平面點,又能根據圖形特征寫出對應復數的表達式。例如,分析向量在復平面上的投影,或解析幾何圖形的復數方程,這種雙向思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熟練運用復數四則運算法則解決幾何問題,包括復數加減法的幾何變換規律、復數乘法的旋轉縮放效應及冪運算的分形生成規律。復數加減法對應向量的平移與合成,學生應通過幾何圖直觀驗證運算結果。乘法運算蘊含旋轉與縮放,冪運算的分形特性更具探索價值,如曼德博集合通過迭代生成復雜圖形。學生可借助編程工具觀察分形生成過程,深化對復數迭代效應的理解。2.思維進階與方法建構維度。通過“觀察復數在復平面上的分布特征→設計實驗驗證運算規律→提出幾何意義猜想→構建邏輯證明體系”的四階探究路徑,學生經歷完整的數學發現過程。在觀察階段,學生需識別復數在復平面上的對稱分布、周期性等特征;在實驗設計階段,學生要借助幾何畫板動態演示復數運算的軌跡變化;在猜想階段,學生需結合代數運算與幾何現象,發現復數乘法與旋轉矩陣的關聯,最終通過歸納法或坐標變換構建邏輯證明。此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實證思維,還建立了他們“數形結合”的雙向思維范式:面對幾何問題,學生能將其轉化為復數代數運算(如用復數表示向量進行旋轉計算);面對代數表達式,又能通過復平面繪制直觀解析(如分析多項式根的分布)。這種思維轉換能力在解決如傅里葉變換、量子態描述等跨學科問題時具有關鍵作用,實現從具象到抽象再回歸實踐的認知閉環。3.素養培育與價值內化維度。發展學生的數學建模意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讓學生體會復數的工具價值;培育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通過了解復數的歷史發展案例,讓學生理解數學創新的艱難歷程;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賞析曼德博集合等復數分形圖案,讓學生感悟數學的結構美與和諧美。
教學目標的設計應遵循“思維可視化—方法結構化—素養顯性化”原則。因此,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首先,教師要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能夠理解復數及其運算在幾何意義方面的應用。其次,確定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理解復數及其運算是一種常用的數學工具,并學會從圖形中分析和理解復數的本質屬性。再次,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利用復數的幾何意義分析和解決相關問題。最后,形成數學學習能力,讓學生利用復數研究圖形問題,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二)構建高效的評價機制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建構以“協作、探究”為中心的學習共同體,引導學生進行協作與探索。教師要采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將評價分為個人評價和小組評價兩個方面。在小組評價中,我們可讓學生對自己和小組進行打分;在個人評價中,我們可對每個人的分數進行對比分析,以便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例如,在教學“復數及其運算幾何意義”時,教師讓學生對自身和小組表現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問題,并進行反饋。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引導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分析自身的學習情況,在合作學習中相互評價。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相互合作、共同提高。
(三)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問題驅動法和自主學習法。在教授“復數及其運算幾何意義的應用”一課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及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可以使用問題驅動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從復數定義、運算規則等入手進行探究式學習,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此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復數圖形,引導學生討論復數與實數的區別聯系,并展示復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以提高學生的理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因材施教,采取提出問題、引導探究、解決問題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理解深度。
(四)開展合作學習
在教學活動中,開展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提升他們的協作能力與合作精神。在傳統課堂上,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難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課堂上開展合作學習有助于改變這一狀況。首先,小組討論使學生積極參與,通過不同觀點和見解的交流,培養了其傾聽他人意見的能力。同時,小組成員可以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其次,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討論交流實現互幫互學、啟迪智慧,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容。該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因為小組成員需要明確分工、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相關任務。這種團隊協作不僅增進了學生間的溝通交流,還有助于學生心理素質和全面人格的健康發展。最后,合作學習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思維分析、交流溝通和組織能力等。
(五)加強認識
學習共同體課堂是指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參與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在此類課堂中,教師可通過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根據自身認知水平選擇適合的探究活動。該教學模式并非完全顛覆傳統,而是對其的繼承與發展。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獲得知識、思維及技能等方面的提升,從而實現共同體課堂的教學目標。總之,學習共同體課堂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強調自主探究過程的重要性。
(六)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學習共同體課堂的構建需要以課外實踐活動作為基礎,把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為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奠定堅實基礎。開展科學的課外實踐活動需要教師發揮指導作用,組織學生在課內、課外結合實踐進行探究,鼓勵學生從生活和社會實際出發,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在實際生活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調查研究等多種方式進行數學問題的探究。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調查一些與高中數學有關的社會實際問題,并將相關知識運用到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讓學生掌握高中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進而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念。
在學習共同體課堂上,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還要培養他們解決問題和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教師要加強共同體課堂建設,為學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臺,使其在交流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在學習過程中獲取更多知識技能。共同體課堂是新課改下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有效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中學高新分校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