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價值多元化與信息碎片化并行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和改進農村初中教育面臨多重挑戰。從學生方面看:留守兒童多,抗挫力弱;從學校方面看:資源短缺,專業師資力量不足,傳統教育方式效果不佳。從家庭教育看:父母外出務工多,隔代撫養現象非常普遍,家庭教育代際溝通不暢。咸陽市旬邑縣太村鎮初級中學按照“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結合地域特點及教育現狀,構建起“故事潤德—文化啟智—活動賦能—實踐鑄魂”的“四維”育人體系,走出了一條農村學校育人的有效路徑。

20250710114143211-37-c464d.png

一、以故事潤德,讓育人在“古今對話”中深度發生

講故事是人類自古以來傳遞信息、觸動情感心弦和傳播價值觀的一種方式。學校立足教育實際,加強整體設計謀劃,探索構建出低成本、有實效的“故事德育”機制。

(一)構建故事資源庫。一是建立“學科+德育”式故事資源庫,要求內容要有時代高度、文化厚度、情感溫度。組織全體教師搜集與本學科相關的德育故事,匯編成集。如語文組的教師整理出《論語》《史記》《戰國策》中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道德與法治組的教師編寫了時代楷模、大國工匠、感動中國人物的案例集,數理化組的教師匯編了古今中外著名的數學家、科學家的奮斗史,歷史組的教師精心梳理了知名帝王將相、革命英雄的故事庫,體育組的教師整理了體育名人、奧運名將的故事,音美組的教師整理了在藝術領域有突出貢獻的名人故事等。學校將收集的故事按照“家國情懷”“孝親感恩”“勵志成長”“誠信友善”“勤奮讀書”“自強不息”等主題進行分類,建立了“太村中學故事云庫”。二是構建家鄉文化故事庫。立足縣域豐富的文化資源,開發了“家鄉名人錄”等校本教材,收錄了50個本地名人故事。三是建立原創故事庫。建立健全“班級故事員”制度,通過征集成長檔案、微故事記錄本、媒體采集等方式,收集師生原創故事500余個,并結合師生最新創作,及時動態更新故事庫內容。

(二)創新故事德育的實施路徑。一是通過學科思政滲透。學校充分利用“太村中學故事云庫”中的“學科育人故事100例”,以課上“5分鐘故事導入法”,深化學科德育浸潤。如在物理課上,以錢學森歸國歷程為內容,闡釋其濃厚的家國情懷;在思政課上,嵌入胖東來超市誠信經營的實踐案例與愛心捐款的善舉,深化了學生對誠信與擔當的理解。二是通過校園文化浸潤。學校以60余個圖文并茂的故事打造沉浸式的育人空間,規劃了“古代勤學”“革命記憶”“時代先鋒”“清廉人物”“科技之光”“家鄉名人”六大主題展區。通過組織學生多次參觀、講解與感悟,引導學生在故事中汲取奮進力量,涵養優良品格。三是轉變管理模式。以講主題故事的方式替代傳統訓誡。四是深入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學校圍繞家國情懷與品德培育,策劃實施多元主題教育活動:組織開展“講述我的家風故事”征文活動,傳承家庭美德;舉辦“學黨史 感黨恩 跟黨走”故事競賽,厚植紅色基因;推進實施“追榜樣之光 為夢想加油”的學習活動與“走訪鄉賢,為家鄉點贊”的社會實踐,引導學生樹立大志向。總之,通過系列活動,引導學生愛黨愛國、向上向善。五是深化家校協同育人。學校依托校內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邀請“五老”、優秀家長講家風故事,引導學生向善向好;邀請家長分享自己的青春故事,搭建親子溝通橋梁;利用家長會,讓孩子與父母交換書信,打破代際壁壘;邀請留守學生的父母制作關于孩子的“童年記憶”的短視頻,使留守孩子能時刻感受到父母的愛。

(三)培養師生的敘事能力。學校大力推進“故事力提升工程”,提升師生對故事的改編能力、講述能力、互動能力和遷移能力,成就優秀教師,培育時代新人。在教師中,開展了“講述我的立德樹人故事”比賽,促進教師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提升師德修養和專業素養,強烈感受教育初心蘊含的熾熱情懷。每月舉辦“三個一”活動,即開發1個學科故事案例,錄制1個教學敘事片段,撰寫1個教育故事,并在校園展播優秀作品。收集整理班主任運用“故事療法”教育問題學生的成功案例,充實學校的故事庫。在教研會上堅持開展“3分鐘德育微故事”展示活動,增強教師講故事的能力。在學生中,開展了多類型、全覆蓋的講故事比賽、寫故事大賽、改編故事比賽,以及歷史故事、課本劇的表演賽。學生改編并表演的《賣油翁》《三顧茅廬》等經典故事贏得師生及社會的一致好評。系列活動不僅點燃了學生的創作激情,培養了學生的敘事能力,而且以青春之力傳承了中華文化。

(四)“故事德育”的成效。“故事德育”的實踐證明,對于資源有限的農村學校而言,通過故事可以為學生搭建起連接歷史與現實、個體與家國的精神橋梁。這種“低成本、高共鳴”的德育模式,加強和改進了農村學校的德育工作,收獲滿滿。一是學生的良好習慣逐步養成。自2024年“故事德育”實施以來,學校學生沖突事件顯著減少,校園違紀率較上年同期下降30%;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課堂上更加專注;家長反饋,孩子能體諒長輩的艱辛,主動參與家務勞動。二是提升了文化認同。80%的學生能說出至少3個本地歷史人物故事;學生參與嗩吶、剪紙等非遺活動率達100%;多數學生喜歡上了中國古典文化,對歷史典籍中的成語故事了解頗多。三是社會影響擴大。學生自導自演的微電影《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榮獲2024年咸陽市微電影創作展映及影評征集活動初中組一等獎,8名學生制作的“講述紅色故事”視頻在旬邑縣關工委舉辦的故事大賽中獲獎。

二、以“博雅”文化啟智,讓育人在文化浸潤中自然發生

旬邑縣是“古豳文化發祥地”,學校地處旬邑縣五大古鎮之——太村鎮。該鎮歷史厚重,人才輩出:東漢一代名臣第五倫,為官清廉,博學多才;明代大儒文在中,博覽群書,進士及第,建立“樂育書院”,著書立說,名揚遐邇;清代秦商巨賈唐景忠,眼界開闊,善于經營,商號遍地,富甲一方。學校賡續歷史文脈,逐步確立了“博雅”校園文化。“博”始見于西周金文,“博,大通也。”本義是“大”,引申為“寬廣、豐富”,后又引申為“通曉,知道得多”。“雅”,最早見于春秋時期的金文。“雅者,正也。”后引申義為高尚、美好。學校的“博雅”文化理念的主要取意是:“博”,即廣博之意,追求學識淵博、胸襟博大、視野廣博;“雅”,意為端正、標準、美好、高尚,追求談吐文雅、舉止優雅、志趣高雅。學校通過多種舉措,以“博雅”文化涵養學生。

(一)校園文化凸顯“博雅”。學校打造了“博雅”文化六景,潤澤師生。六景,即“博知”廣場、“雅趣苑”、“博雅”文化石、“雅美”長廊、“高雅”書吧、“博雅”之星展示空間。這些獨具特色的校園品牌,成為“博雅”文化最生動的注腳。

(二)主題教育內化“博雅”。為了使學生對“博雅”文化的內涵學深悟透,學校先后開展了“博知雅行,做最好的自己”主題征文、“‘博雅’校園文化我解說”、“博雅少年”評選及頒獎典禮、“博雅杯”詩詞大會、“博雅之星”徽章設計大賽、“博雅文化引我成長”詩歌朗誦賽、“踐行博雅文化 擔當強國使命”演講賽等活動,促進“博雅”文化融入師生血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以活動賦能,讓育人在歡聲笑語中自然發生

學校立足“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活動育人的價值,構建“基礎+拓展+特色”的三級活動課程體系,讓每個生命都能找到綻放的舞臺。

20250710114143189-65-aef2c.png

(一)地面彩繪讓課間活動妙趣橫生。學校巧妙地整合校園空間資源,精心設計布局,推出“創意地面彩繪+趣味游戲”式的大課間活動,賦能學生成長。“鋼琴跳遠”、“蘿卜蹲”、黨史天地、長征路線圖、“火箭跳格子”等主題的地面彩繪顏色鮮亮,趣味良多。地面彩繪游戲以“動靜相融、寓教于樂”的形式,將美育、智育、體育與德育有機融合,既激發了學生的天性,又厚植了文化認同。課間,學生在豐富的游戲中釋放活力,團結協作精神與創造力得到培養。

(二)花樣展示讓課間精彩紛呈。學校鼓勵各班圍繞“一班一品”,創新開展豐富多彩的大課間活動。在學校舉辦的“多彩大課間 活力滿校園”的展示活動中,各班活動精彩亮相,竹竿舞、跳皮筋、鬼步舞、扇子舞、課桌舞、足球秀等節目輪番登場,贏得師生陣陣喝彩。

(三)多彩社團促進學生多元成長。學校秉承“讓每個學生自信而有尊嚴地成長”的理念,實施“四大行動”,旨在讓學生“體藝雙馨、文理兼修”。一是實施“健體強基”行動。學校開設了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類社團活動,讓學生參與運動,學生的體質優良率達90.5%以上。二是實施“書香潤心”行動。學校開設了“經典誦讀”社團、“名著閱讀”社團、書法社團,讓學生在讀寫中感受漢語的魅力。三是實施“藝彩飛揚”行動。學校成立了繪畫、管樂、舞蹈、臉譜、泥塑、嗩吶、剪紙等藝術社團,學生的才藝得到充分培養。四是實施“科技教育”行動。學校成立了機器人、編程、航模等科創社團,開展了無人機操控、航模設計等體驗項目,為學生培植科技夢。“四大行動”的實施,真正實現了學生特長發展的全覆蓋,形成了“人人有特長、班班有特色”的育人格局。

四、以實踐鑄魂,讓育人在廣闊天地中真實發生

太村中學堅持突破傳統教育場域的限制,以“觸摸自然、紅色傳承、非遺傳習、勞動實踐、愛心志愿”為主題,構建了“古韻今輝、紅綠相映”的特色研學體系,打造“天地課堂”育人新范式。

一是以自然課堂涵養生命靈性。學校開展“四時觀察家”自然研學項目,組織學生漫步阡陌田野、山林深處,春觀草木萌發,夏察昆蟲繁衍,秋收累累碩果,冬悟萬物蟄伏,形成了研學成果集《我眼中的家鄉四季》。

二是以紅色基因鑄魂。學校依托馬欄革命紀念館、旬邑起義紀念館等紅色資源,創新開展“五個一”紅色育人工程(走一段馬欄革命路、訪一位抗戰老戰士、演一場紅色情景劇、做一次革命講解員、設計一件紅色文創品),組織學生自編自導沉浸式話劇《馬欄烽火》,開展走訪抗戰老兵、勞動模范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得以重溫歷史記憶,感受信仰的力量。

三是以非遺傳承延續文脈。學校打造“非遺雙創”實踐基地,組建剪紙、泥塑、嗩吶等工作坊,聘請多名非遺傳承人駐校授課,開設剪紙、嗩吶等“非遺手藝傳習”特色課程,帶領學生走進古豳文化體驗館,讓學生在與非遺傳承人的對話中,觸摸傳統工藝的溫度,感受古豳文化的獨特魅力。

四是以勞動淬煉塑品格。學校構建“校企社”協同的勞動教育網絡,與旬邑縣中醫藥健康產業園共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組織學生深入企業工廠,參觀現代化生產流程,參與產品包裝的全過程,感受勞動的價值,感悟工匠精神。

五是以志愿星火溫暖人間。學校實施“銀齡關愛計劃”,建立“1+N”志愿服務模式(1位學生結對N位老人),以“愛心志愿行”“四季送溫暖”等形式,在春節、重陽節、雷鋒日等節點,組織學生走進旬邑縣惠民養老中心或孤寡老人的家中,開展愛心敬老活動,培養學生愛老敬老情懷,讓傳統美德綻放璀璨光芒。

育人之路,任重道遠。旬邑縣太村鎮初級中學以“四維”育人體系為抓手,立足學生成長需求,通過德育鑄魂、智育啟慧、體育強身、美育潤心,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的育人格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創新育人模式,在探索中前行,在實踐中升華,努力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太村鎮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