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擷鄉土芳華 滋養生命成長
作者:邊鋒剛
發布時間:2025-07-10 11:45:57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要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對鄉村學校而言,除了通過政府加強學校標準化建設來促進發展外,自身更要充分挖掘資源,加強內涵建設,讓鄉土資源滋養學生成長。
一、結合地域特色,開發鄉土課程
興平市南位中心小學位于茂陵(漢武帝陵墓)西側,現有教學班12個、學生426名、教職工40余人,是一所雅靜的園林式書香校園。學校立足南位鎮漢文化的地域特色,確立了“立封狼居胥之志,秉謙仁敦愛之心;用目不窺園之功,做德才兼備之人”的辦學目標,打造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
結合地域特色,學校開發了“茂鄉漢風”校本課程,將鄉土文化作為一種課程資源引進課堂。學生在校本課程的學習中,不僅能全面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還能在文化浸潤中深化自我認知,對本土文化產生情感認同,成長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二、依托社團活動,傳承鄉土文化
學校積極貫徹落實“雙減”政策,依托鄉土資源,在課后服務開展多彩社團活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求。
開設陶藝泥塑社團,指導學生利用漢代瓦當等元素開展藝術創作,以陶藝形式表現歷史文化。通過陶藝社團活動,孩子們不僅學會了陶藝制作的技巧,了解了陶藝制作的流程,明白了陶藝制作的原理,還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精神世界,對漢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講解誦讀社團的活動中,教師結合茂陵的歷史背景、文物特色,給學生傳授講解的技巧與誦讀的發聲方法,指導學生精準地把握語言的節奏,掌握氣息控制、情感表達等技巧。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講述家鄉的故事,學校依托茂陵景區實踐基地,積極開展“紅領巾講解員”活動。同時,邀請茂陵博物館的專業講解員走進學校,向學生介紹漢武帝的生平事跡、茂陵的修建背景及規制,以及西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此外,設置互動體驗環節,讓學生在了解漢代文化的基礎上,體驗古人的禮儀文化;通過組織投壺、蹴鞠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感受漢朝的休閑娛樂活動。在節假日,學校還組織學生走進茂陵博物館,為游客義務講解茂陵石刻,宣傳西漢的歷史文化。通過一次次的講解實踐,激發學生傳承家鄉文化、建設美麗家園的使命感。學校紅領巾講解員赴茂陵義務講解的事跡不僅2次登上學習強國平臺,還被“陜西省‘雙減’工作動態”刊發。
作者單位:陜西省興平市南位中心小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