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歷史的理解,充滿了疑問與誤解。有人把它當作事實與真相,認為它客觀真實不容置疑;有人把它當作哲學,認為它預言了未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有人把它當作玄學,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沒有真相,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然而,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不是偏執守舊,就是虛無歷史。如何認識歷史?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歷史,既有客觀性,也有主觀性;既是歷史存在,也是對歷史存在的解讀與評價。歷史,可以說具有“趨勢性、無目的性”,也可以說具有“階段目的性”。解讀歷史既受到易被忽視的主客觀前提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也會受到情感、態度、觀點、立場、價值觀、方法等因素的制約。并且要注意,解讀歷史存在的態度、立場、價值觀、方法以及對歷史存在解讀的成果,這二者也會隨著時間的變遷,不斷得到優化與修正。我們平時接觸到的多是歷史共識,而歷史共識只是基于歷史階段人的認識水平、社會發展現實需求,以及文化共同體內部協調合理性的產物,它本身也會隨著時代變遷而調整、變化。

從歷史存在到對歷史存在的理解,從第一歷史、第一理解到第二理解、第二歷史,再從第二理解、第二歷史的前理解與后理解的差異到多樣性的第二歷史中的歷史共識,讓我們借此審視歷史的客觀性與主觀性,以更好地分辨對歷史事實、歷史真相的多樣化理解與歷史虛無主義之間的差別。

一、歷史:生成性存在和對生成性存在的理解、解釋與評價

歷史既是固化的時間性、生成性存在,也是對這種存在的解釋、判斷和評價。歷史離不開記憶、回憶與重構,離不開對歷史信息、歷史流傳物的收集、分析、重構與解讀。收集歷史信息、流傳物,基于環境變遷、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文化變遷等背景信息的把握分析,歷史解讀者持有的價值觀、信仰、態度、方法等對歷史存在的分析、解讀、重構與評價具有重大影響。

一些學者認為,與科學研究探查事物的普遍性與必然性不同,歷史研究追求事實,研究的是已固化的“歷史存在”具體的偶然性、個別性與實在性。顯然,這種看法不全面,尊重歷史存在具體的偶然性、個別性與實在性是歷史研究的基礎,歷史研究既研究已固化的具體個別,也研究歷史發展規律與趨勢。

伽達默爾把“歷史的生成性存在和對歷史生成性存在的理解、解釋與評價”稱之為“歷史的實在”與“歷史理解的實在”,這是一種簡約的說法。可以說,“歷史的實在”是第一歷史,無法確知;而“歷史理解的實在”是第二歷史,這是我們能夠做到的,并且是隨著時代發展、認識與技術手段提高而可以不斷完善優化或者證偽的。

第一歷史(歷史存在)已經發生,無法確知,具有不可更改的客觀性,可以稱之為事實和真相。而對于同一個事實和真相,不同的人,不同的觀察角度,不同情感、態度、立場、價值觀,不同方式、領域、層次的描述,所表達的事實和真相也是有差別的。第二歷史具有主觀性、歷史性,可以有多個理解,這些理解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優化,包括對一些理解的證偽性質的排除。

作為同時代的“參與第一歷史”的與事者、觀察者、評價者,可能因為信息不對稱,立場、觀點、態度、方法不同,致使他們對第一歷史的描述、評價具有主觀性和一定的偏差。這是對第一歷史的第一理解。而產生并立足于后世的各種理解是第二理解,也就是對第一歷史的歷史性理解,這種理解如前所述,會隨著時代變化而改進優化。第一理解如果被記錄下來,往往因為其時代的參與性而被納入第一歷史的一部分。作為歷史流傳物,它畢竟只是第一理解,是參與第一歷史的遺留物,而不等于第一歷史。第二理解的各種產物就是第二歷史。第二歷史以及第二歷史中的“歷史共識”往往就是我們平常接觸到的歷史。

二、第一理解的局限性:事實如此難于把握

人的言行是可見的,但思想和心理活動是不可見的。思想、語言、行為三者未必一致。人,由于意識的內在性,使其難于被把握。因此只能通過人的表情、肢體語言、言辭與行為來把握判斷其思想、情感、價值觀,并進一步推測其行為。

事實之所以難于把握,因人意識的內在性和思、言、行未必一致,此其一。事態的發展往往超出人的預期,人的思、言、行前后也難做到一致,此其二。事態發展的過程與結果存在著主觀無法掌控的、時間性的、錯綜復雜的變化。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限于情感、態度、立場、價值觀、方法、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判斷未必客觀、真實、恰當,而同時代局外人的判斷也可能如此。因此事實并不容易判定,此其三。事物(事態)主客觀的、歷史的、變化的、矛盾發展的因素使身在局中的人們對當下的事實難以達成一致,此其四。即便暫時達成一致,這種一致也未必能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此其五。

事實難于把握,人們往往不是盲人摸象,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事實如此難于把握,以致我們只能表達自己對事實的描述和判斷,這還不提那些有意隱瞞事實或者誤導真相的描述與判斷。而且描述與判斷往往混雜在一起,文字記錄者并非當代的歷史研究員,具有當代的歷史研究素養。對事實的描述與判斷不等于事實,也不等于真相。這是由人的主觀性、主體性及語言性的困境所造成的。

在一些語言哲學家眼里,無所謂事實和真理,只有語言學的事實和真理。他們認為這是一個語義學的問題,也就是如何表述與定義的問題。這種看法顯然夸大了人的主觀性和語言的作用,而忽視了事實和真理的客觀性。但不得不承認,人的主觀性、主體性以及語言對研究歷史存在、研究歷史客觀性具有重大影響。

作為第一理解,基于同時代歷史人物主觀性的各種言辭、說法,只能作為參考,不能成為確證。挖掘歷史人物的只言片語用以解讀、評價歷史是不恰當的。歷史人物的言辭與心理活動本身就充滿了矛盾,更不要說人在局中迷,因情感、態度、立場、價值觀、判斷力、研究方法及信息不對稱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其認識的局限性與表達的可疑性。理解言語、文本,不能脫離語境、文化歷史背景和生活常識等信息,尤其是試圖尋求事實或真相的理解和解讀行為,更需要尊重語言文本的歷史情境與文化背景。

三、第二理解:在“對歷史存在的理解”中,前發理解與后發理解的關系

伽達默爾在《詮釋學與歷史主義》一文中指出:“所謂要借助于現代才能把所有過去都完全揭示出來,這難道不正是一種現代的烏托邦理想?我認為把現代的優勢觀點應用于一切過去身上并不是歷史思維的本質,相反倒標志出一種‘幼稚’歷史主義的頑固的實證性。歷史思維的尊嚴和真理價值就在于承認根本不存在什么‘現代’,只存在不斷更換的未來和過去的視域。說某種表現傳統思想的觀點是正確的,這決不是固定不變的(也決不可能是固定不變的)。‘歷史的’理解沒有任何特權,無論對今天或明天都沒有特權。它本身就被變換著的視域所包圍并與它一起運動。”

伽達默爾的看法很有啟發性,既不能以為現在能把過去全部揭示出來,也不能把現代當作終點。他談論的是,第二理解中后發理解與前發理解之間的關系問題。相較于前發理解,基于不斷延展的現代(當下)語境對歷史存在的理解(后發理解)并無特權,且終將隨時間推移轉化為前發理解。但它(后發理解)卻有兩個優勢:第一個優勢,生產力和文化認識水平的不同,使后發理解更占據優勢。這種優勢,包括它能從全局、從事物發展的階段過程、階段結果來分析,并可以收集到更多的資料信息和以前忽略的因素,以更好地理解和評價。簡言之,具有時間性的文化優勢。第二個優勢,這種后發性的、現代性的對歷史存在的理解,直接作用于當下,乃至左右未來發展,而不能作用于過去。

由于人類歷史的延續性,對于第二理解中的后發理解與前發理解,都不能作為恒定不變的、永遠為真的觀點,只能在現有條件下接受其合理性,達成一定的共識(下文稱“歷史共識”)。應認識到,對歷史存在的、現代性的理解(后發理解)較原理解(第一理解和第二理解中的前發理解)具有優勢,卻未必能完全還原原理解。畢竟不同時代、不同人群的文化視域不同,且歷史研究探尋的是第一歷史,而不是還原各個時代各種對歷史存在的理解。

四、歷史存在的客觀性對主觀性解讀的決定性限定

歷史研究的主觀性無法完全排除。所謂第一歷史——歷史的客觀性只能從主觀上無限地接近,永遠也難以達到。對歷史客觀性的認識,本身是一個主觀的過程,這個認識過程具有目的性,其認識的效果也在認識主體身上得到落實。所以歷史既不是隨意解讀,也不是固定不變。你以為不變的歷史,其實是歷史存在,而變化的是不同時期人們對歷史存在的解讀。

在不斷演進的歷史解讀行為中,對某個歷史階段的解讀,總是隨著新的歷史信息、歷史流傳物、新的基于更高生產力水平的認識手段而不斷改進的解讀與評價,始終是對“歷史存在”的追認而不是背離。簡單來說,對歷史的解讀總是具有主觀性的,但這種主觀性解讀,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不斷在優化,并始終受那個已經固化的歷史存在的客觀性限定。對歷史存在的主觀性解讀必須尊重、符合,而不能背離歷史存在的客觀性。

五、代表文化共同體適時合理性評價的歷史共識

一個文化群體,在一定階段,需要對歷史達成共同認定,形成階段性的、確定性的歷史共識。但這種認定、這種共識,也只是基于當時的生產力和文化認識水平得出的結論,代表了一種適時的合理性評價,代表了一個文化共同體內部現階段達成的歷史文化共識,具有主觀性、社會性。這種確定性的歷史共識也只是對第一歷史的歷史性理解,屬于第二理解、第二歷史。

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對此前達成的歷史的共同認定,也可能會發生改變。而想要將歷史回溯為具體的個別的實例,這顯然是一種妄想。

六、反思歷史研究的處境

(一)歷史研究的基點

要反思歷史研究的處境。正如一些哲學家所認為的:沒有一個脫離歷史之外、時間之外的、客觀的基點可以作為我們分析、判斷、理解、評價的出發點,我們的解讀與評價總是基于一定發展階段的、主客觀條件的,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價值觀的、方法論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解讀與評價。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在追求歷史客觀性需要的情況下,我們應對以上因素進行審慎反思。

(二)歷史研究是基于事實、基于歷史客觀性的價值判斷

對歷史事實的收集、篩選與判斷,對歷史事實的重構與解釋,這是歷史學的基本任務。這就有個事實篩選標準問題、判斷評價問題。

事實離不開判斷,判斷離不開情感、態度、價值觀、立場、評價原則與標準、因果判斷、歷史條件等一系列因素。

科學判斷基于事實,離不開因果律、歸納、推理和預見性。科學判斷只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思維手段之一。人類生存發展主要依靠的是基于生物的、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理性的、價值觀的、社會的、道德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宗教的、審美的等等各種因素權衡后的綜合價值判斷,這種綜合價值判斷實際上是高于科學判斷的。人的自由價值在于創造性,在于高于科學判斷的綜合價值判斷。歷史研究本質上是一種基于事實、基于歷史客觀性的價值判斷,它不同于科學判斷。

評價總是與評價者的動機相關,而評價也無外乎是針對事物事態本身的動機、目的、過程、方法、效果、結果、關系等各方面的綜合判斷。普通人關注動機與目的,而歷史研究者關注的是過程與效果。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寫道:“詩人把歷史實在處理成好像是被行動著的個人所意愿和計劃的。但這樣被‘意指’的東西根本不是歷史實在。因此,行動者的實際愿望和計劃根本不是歷史理解的真正對象。對個別個人的心理學解釋不能夠窮盡歷史事件本身的意義。‘在這種事實情況里出現的,既不是意愿著的個人,也不是那種只是由于這個人的意志力、這個人的知性而產生的東西;它既不是這個個性的純粹表現,也不是這個個性的完全表現。’因此,心理學解釋在歷史理解中只是一種從屬的要素,而且這不只是因為這種解釋不能實際達到其目的才這樣的。這里不只是經驗了一種限制。在歷史學家看來,個人的內在性,道德心的神圣位置,并不只是不可達到的。只靠同情和愛所達到的東西其實根本不是歷史學家研究的目的和對象。歷史學家不需要探究特殊個人的內心奧秘。他探究的東西并不是像這樣的一些個別人,而是他們作為道德力運動中的元素所具有的意義。”

無論是歷史記錄者,還是歷史解讀者,那種認為是個人意志推動了歷史發展的史觀,都是不符合歷史存在(歷史客觀性)的史觀。推動社會發展的,是社會意識內部矛盾斗爭之行為結果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下競爭篩選后的效應,而不是個人意志。個人意志或許在某個時間點上恰巧代表了整體社會意識行為的方向,但這實際體現的是社會意識共同行為的效果,而不是個人意志與行為的效果。

(三)所有歷史皆為片段,需反思歷史片段的前提

歷史研究進行的就是第二理解,其成果可以表述為第二歷史。要反思第二理解的歷史處境,所有能研究的歷史都是歷史的片段,具有歷史繼承性和生成性,一般具有前提、條件和規律。第二理解的基點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后移,沒有脫離時間、脫離歷史的第二理解,因此不能忽視研究者考察時的立足基點和歷史存在的傳承性這兩個因素。

(四)第二理解、第二歷史的多樣性

對第一歷史以及第一理解的第二理解所形成的第二歷史,本身具有主觀性,這種歷史性的理解、解釋與評價,可以形成具有心理的、生理的、經濟的、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世俗的、語言的、文化的、自然科學的等各種傾向的理解、解釋與評價。廣義來看,歷史是研究人、社會與自然的歷史,而人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外界物質環境變遷的影響,還會受到人繁衍遷徙的影響,因此,地理學、地質學、天文學、人種學、語言學、社會學、科學、心理學、文藝學等多學科的發展成果與發展史都會影響到對歷史的研究。

(五)歷史鏡鑒未來

恩斯特·卡西爾在《人文科學的邏輯:五項研究》中寫道:“歷史并非單純地只為一年表,而歷史時間也不是客觀的物理時間。對于歷史學家而言,那既往的并不有如對自然科學家一般意義地為‘過去’;它具備著和保有著一很特別意義的‘現在’。”對歷史存在的理解,深刻聯結和影響著當下與未來。“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王羲之《蘭亭集序》)“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管子·形勢》)歷史不能預言未來,但可以通過歷史展望未來。

七、歷史共識:事實、真相與虛無

事實與真相在一般意義上是通用的,但事實偏重于局部、表象,而真相偏重于整體、事物內在聯系。相對于事實,真相更抽象一些。從時間、空間角度講,整體總是相對的,因此即便是對事實整體的把握是合理的,也可能在選取的事實時間、空間整體性上有分歧。

不能武斷地說歷史沒有真相,歷史的事實與真相隱藏在表象與逝去的時空里,也就是歷史的事實與真相是由已經凝固的歷史存在所決定的。歷史流傳物中的第一理解、紛繁復雜的第二理解、與時俱進的第二歷史,這種復雜性,對普通人合理理解歷史共識造成了障礙。一些人毫無證據與邏輯地否認了第二歷史中的歷史共識,進而否認了歷史存在的客觀性,這是毫無意義的,只能表達他們的文化抗議態度。

如前所述,歷史共識其實是代表了文化共同體對重要歷史的適時的合理性評價與共識,對歷史共識的公開質疑往往是文化抗議的先聲。歷史共識不是不能質疑,對歷史共識的質疑需要建立在充分證據與合理理由的基礎上,并應在科學、合理的范圍內進行,而不是直接用命題冒犯大眾。在同一時間下,由于標準、立場、價值觀、文化習俗等原因,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不同地域中對同一個歷史存在形成的歷史共識,往往也存在差異甚至矛盾。對歷史共識的合理研究與質疑是歷史共識不斷與時俱進的方式之一。但不宜讓惡意文化敵對者和意識形態敵對者主導對歷史共識的研究。

歷史虛無主義不是歷史存在的虛無,而是解讀者或者缺乏基本歷史常識,或者割裂歷史存在的歷史繼承性和生成性,或者忽視歷史存在的客觀環境、文化社會背景、生產力發展水平等因素,或者盲目反對歷史共識,或者誤讀第一理解,或者自身持有的立場、態度、方法具有嚴重偏差所造成的。歷史虛無主義明顯背離第一歷史(歷史客觀性),是一種有意、無意的誤讀。

八、人類歷史的目的性與非目的性

“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如是說明。那么人類社會的歷史,到底是有目的性的還是沒有目的性的呢?

人是宇宙萬物的一部分,從外部講,人們再怎么發揮能動性、主動性,在毀滅性的外部沖擊下也是無法生存發展的,比如地球的毀滅、太陽系的消亡。此外,如塔斯馬尼亞島文化倒退現象的孤島效應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人類生存進化無法逃脫生物演化與自然演化以及自然選擇的規律限制。因此,人類歷史發展從外部講,沒有先驗的目的性。也就是常說的:有趨勢,無目的。而從人類歷史發展內部講,人的主動性、創造性決定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面貌。在外部環境支持的情況下,在人類至少還存在的情況下,認為人類社會是人類意識創造性努力的結果,具有一定的、階段性的目的性,也能講得通。

(劉帥:陜西教育報刊社有限責任公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