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思維發展能力、審美創造能力和文化素養具有關鍵作用。然而,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如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忽視學生主體地位、閱讀方式較為單一等。隨著“雙減”政策的深入推進,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新時代的閱讀挑戰。因此,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探索有效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凸顯主體地位,巧換師者角色

韓愈曾在《師說》中指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是對教育職責與功能的經典概括。然而,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學校教育已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從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中走出來,用心、用情、用智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培養其自主閱讀能力,也要注重給學生傳授閱讀的方法,將閱讀的舞臺真正交給學生。此外,教師應利用技術手段,為學生創設沉浸式閱讀情境,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體驗閱讀的樂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例如,在教授一篇新的課文時,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問題:“你從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什么?”“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會怎么做?”等,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欲望。

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獨特見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閱讀體驗,教師應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并給予肯定和引導。這樣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在閱讀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獨立思考能力。

二、聚焦活力課堂,奏響書聲樂章

閱讀分為有聲與無聲兩種形式。有聲閱讀指大聲朗讀課內外讀物,無聲閱讀指默讀文章。相比較而言,有聲閱讀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讓學生全面接收文本信息。有的教師提出,沒有讀書聲的語文課堂稱不上好課堂。確實如此,有了讀書聲,課堂便充滿活力,有了活力,課堂便會生發無限可能,從而實現生成式學習的目標。

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體驗文本、深入文本。當然,閱讀不能局限于文詞之間,而要形成從語文到生活、從生活到語文的完美閉環。

(一)讓學生敢于聯想

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力,鼓勵他們勇敢地質疑、積極地聯想、坦誠地說出心里話。教師還應當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適時地給予學生表揚,并引導學生將獨特的感受轉化為生動的文字表達。例如,在教學《桂花雨》一文時,教師可以先展示桂花的圖片,然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聯想,從桂花的形狀、顏色、味道,以及自己的心里感受等方面用文字描述桂花。

(二)讓學生敢于質疑

教師要為學生預留充足的質疑時間與空間,允許學生質疑。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在小組范圍內進行質疑探討,之后在全班進行交流。例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他們要選擇把敵人引上絕路?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呢?”在學習《窮人》時,學生提出疑問:“桑娜一家已經很貧困了,為什么還要收養鄰居的孩子呢?”通過這樣的質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內涵并仔細揣摩隱含于詞句深處的情感。

學會解決問題是學生從“初步讀會”邁向“真正會讀”的重要一步。在學生提出疑問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分析文本等方式去尋找答案。例如,針對學生對于《狼牙山五壯士》一文的疑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去理解“狼牙山五壯士”的選擇,體會他們的英雄精神和愛國情懷。針對《窮人》一文的質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桑娜和漁夫的人物性格、道德品質等方面去分析他們收養孩子的原因,感受他們善良的美好心靈。這樣的過程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還能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讓學生敢于表達

閱讀與表達相輔相成,閱讀是表達的源頭,表達是閱讀成果的檢驗。教師應積極打造人人參與的課堂模式,讓課堂充分開放,打破固化思維的圍墻,讓學生想說敢說會說。學生的表達是他們生命獨特性的體現,通過多說多練,學生的表達水平才能不斷提高。

三、拓寬學習天地,培育閱讀能力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實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掌握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方法的指導和訓練。

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結構、內容和主題,讓學生掌握閱讀理解的方法和技巧。例如,教師可以教學生如何抓住文章的關鍵語句,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等。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讓學生閱讀與課文相關的文章或書籍,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是閱讀能力的核心,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分析。例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有什么特點?”“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等,旨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再次,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表達能力。閱讀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分享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和體會,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讓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感受用文字表達出來,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最后,教師要將學生的閱讀空間從校內延伸到校外。鼓勵在家庭內部建立閱讀小組,親子共讀更有助于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教師還應鼓勵有條件的家長定期帶孩子去圖書館讀書,與孩子一起做讀書筆記。此外,教師應給予家長關注和指導,讓家庭閱讀落到實處,獲得實效。

四、創新多元閱讀,篤行閱讀之路

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逐步提升,我們需要用更多新穎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使閱讀成為一種持久的習慣和享受。

(一)課本劇表演點亮閱讀焰火

針對人物對話較多的課文,教師可指導學生將課文改編為課本劇,并面向班級招募表演者。改編和導演的過程應大膽交給學生完成,教師隨時給予指導。此外,在具體的文章情境中,學生的朗讀會更加精彩,教師應適時鼓勵學生,并為學生提供表演、朗讀的機會。

(二)幫助學生放飛想象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關鍵處的拓展空間,在已有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產生更有新意、更獨特的語言,讓學生充分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例如在教學《示兒》一文時,詩中寫到:“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筆者提出以下問題:“‘萬事空’蘊含著詩人陸游哪些人生感慨?‘悲’字又寄托了詩人哪些復雜情感?”然后,筆者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寫作背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發揮想象。于是,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同學們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想象中獲得了真切的體驗,感受到了詩人陸游在臨死前百感交集的心理狀態,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

(三)引導學生捕捉課文中作者的獨特感覺

教師要把問題問到關鍵處,引導學生捕捉文內的關鍵信息。這個關鍵處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如在教學《白鷺》一文時,教師可以抓住“然而白鷺卻因為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了它的美”這句話,并提出問題:“為什么因為常見而被人忘卻了它的美?”在學生思考、討論之后,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本文的主旨:尋常事物的美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摒棄俗世觀念,細細品味,這也正說明了我們的審美能力在繁忙緊張的現代生活中逐漸退化了。在教學《桂花雨》一文時,針對“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這句話,教師可抓住“香”和“比”進行提問:“桂花香有何不同?為什么兩處的桂花香會有差異呢?”經過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本文的主旨:香沒變,心境變了,是涌上心頭的鄉愁改變了作者的心境。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轉換角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注重營造適切的閱讀氛圍,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效果,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今后,教師應不斷探索和創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市永壽縣逸夫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