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全球教育創新與變革的背景下,STEM教育既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學科的融合教育,又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教學方法。當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成為我國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目標。作為基礎教育的起點,學前教育該如何為這一目標“打好基礎”呢?很多教育工作者認為,引入STEM教育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推進育人方式變革,促進幼兒全面發展。但STEM教育在實施過程中,仍難避免“水土不服”,我們須對其加強統籌,持續優化。本期選登的調研報告深入探究、分析了榆林市米脂縣各幼兒園的STEM教育現狀,以實際問題為依托,提出了可行性建議,以期與各位同仁探討幼兒園STEM教育的本土化之路。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的縮寫,但STEM教育不是簡單、粗暴地將四門學科知識進行疊加,而是強調將原有零散的各學科內容進行自然地組合,形成一個整體,強調學科間、領域間的有效融合。進入21世紀,全球科技化、數字化進程逐步加快,各種新型世界經濟體不斷壯大。在這種情況下,大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競爭意識的新型科技人才,是各個國家提升綜合國力競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而加快STEM教育的發展進程,培養具有STEM綜合素養的公民,是培養科技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幼兒的年齡特征,決定了學前教育需要以更科學、合理的方式去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實現從單一知識到綜合素質的進階。跨學科STEM教育的開展,有利于發展幼兒的思維,提高幼兒的探究和實踐能力。

20250716160840988-53-8b528.png

一、幼兒園STEM教育的實施現狀

榆林市米脂縣位于西北地區,是一個十分普通的小縣。2025年春季學期,全縣共有幼兒園17所,其中公辦幼兒園12所、民辦幼兒園5所。17個園所中,只有米脂縣幼兒園建校于20世紀末,其余16所均為新建幼兒園(建校于2012年后)。各個園所環境優美,各類設施設備都比較先進,玩具、教具數量豐富、類型多樣,現代化教學設施較為完善,為開展STEM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同時,米脂縣已連續舉辦了三屆“STEM教育教學競賽”,并且每年都會組織“STEM教育骨干教師培訓”,因此大部分幼兒園教師都了解過與STEM教育相關的內容,掌握了一定的STEM教育知識與操作技能,具備基本的STEM教育項目操作能力。但是,與基礎教育其他學段的學校相比,大部分幼兒園對STEM教育不夠重視,STEM教育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應用現狀也呈現出了一定的不平衡性,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整體教育水平較低、教育效果不明顯等,還需進一步提升。

二、幼兒園STEM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調研結果,米脂縣各幼兒園在積極探索STEM課程的進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本土化不足、資源匱乏等問題,未能充分發揮STEM教育的優勢。

(一)STEM教育人才緊缺,教師專業能力亟待提升

1.幼兒園園長的STEM教育領導力水平需進一步提高

米脂縣的17位幼兒園園長中,40歲以上者16人,占比超過94%。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大部分園長對STEM這一新型教育理念在幼兒園教育教學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缺乏對STEM教育的統籌規劃。在開展幼兒園STEM教育的過程中,大多數幼兒園都是根據自身的人力、財力、物力等狀況自主發展。此外,米脂縣各幼兒園園長提升STEM教育領導力的方式也較為單一,難以獲得實質性成效。

2.幼兒教師的STEM教育能力需進一步提高

目前,從米脂縣各幼兒園開展STEM教育的情況來看,各幼兒園僅有約5%的教師接受過較為全面、系統的培訓。幼兒教師的STEM教育理念較為落后,對STEM教育在幼兒園活動中的重要性缺乏理性的分析與深度研究,在具體應用和操作層面存在問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約92%的教師對STEM教育的項目操作流程不熟悉,難以準確選擇適宜本班幼兒的STEM教育內容;約58%的教師對STEM教育的理解還停留在進行手工制作階段,未能掌握STEM教育的操作要領。在實際操作中,教師也未能及時引導幼兒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此外,部分教師在日常工作中,仍偏向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如以課堂教學為主、以教師講授引導為主、注重幼兒知識技能的學習等,對開展STEM教育的積極性較低。

(二)脫離保教實際,本土化教育資源整合與開發利用不充分

1.活動形式過于花哨,不符合幼兒的生活實際

幼兒園的STEM教育主要是為了幫助幼兒解決實際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問題,因此,STEM教育活動的開展應緊緊圍繞幼兒的實際生活。目前,在米脂縣各幼兒園中,教師在組織、開展STEM教育時,更傾向于借助機器人、平板設備、樂高玩具,以及各類高科技產品,且以教師示范操作為主,幼兒參與為輔。這種活動形式脫離了幼兒的實際生活。雖然此類豐富的活動資源和形式能更好地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但這種做法本質上只是依靠“新鮮事物”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并不利于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2.活動內容生搬硬套,不適用于本園園情

目前,米脂縣各幼兒園的STEM教育內容以網絡資源或現有參考書中的教學案例為主,但受限于本地區幼兒園的實際條件,很多內容并不符合各幼兒園的園情。如在開展“小螃蟹”主題的STEM教育活動時,該活動的教學目標是“分析螃蟹的結構特征及螃蟹腿的位置關系”,但米脂縣位于黃土高原,大部分幼兒沒有見過螃蟹,對螃蟹的認識僅來源于圖片或視頻資料,很難通過想象來開展活動,導致教學目標難以達成。

(三)教學資源嚴重匱乏,缺乏可供參考的優秀案例

教學資源是STEM教育實踐的重要載體,而STEM教育作為一種新型教育形式,在全國范圍內,都存在著課程支持與課程資源缺乏、教材不豐富、專用活動場所數量不充足、STEM教學工具運用有限等問題。米脂縣的17所幼兒園中,僅有一所幼兒園配備了專用的STEM教學活動室。缺乏現代化的實驗室設施和教學器材,是制約米脂縣各幼兒園STEM教育發展的主要原因。此外,大部分教師在開展STEM教育時面臨教學資源不足的困境,缺乏專業化的教學輔助工具和教材支持,限制了幼兒園STEM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

(四)課程評價零碎松散,未形成系統的評價體系

米脂縣各幼兒園現行的STEM教育均融入了區域游戲和主題活動,均缺乏專門的STEM教育場所與專業的STEM教師,均未建成較為科學、系統的STEM教育活動評價體系,也缺乏對STEM教育活動與幼兒的行為進行全面評價的意識。目前,米脂縣各幼兒園開展的STEM教育活動主要是:幼兒在建構區用各類積木進行自主搭建,在具體搭建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工程意識與技術意識。這種非正式的STEM教育活動缺乏科學性、系統性以及預設的學習目標,因此教師難以進行合理、及時的指導。

20250716160840988-8-ecc4c.png

三、提升幼兒園STEM教育效果的有效路徑

幼兒園開展STEM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應針對目前存在的實際問題,通過多種途徑,逐步豐富STEM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多渠道開發課程資源,持續推進STEM教育的建設工作。同時,幼兒園在實施STEM教學活動時,也不能只是簡單地將活動“STEM化”,應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與本土特色,從幼兒熟悉的、身邊的資源入手,培養幼兒的STEM綜合素養。

(一)組織專業培訓,提升教師STEM素養

教師是幼兒園STEM教學活動的主要設計者與組織者,教師的STEM素養直接影響著STEM教學活動的成效。因此,對教師進行STEM教學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是提升幼兒園STEM教育水平的重點內容。幼兒園可通過多種方式拓寬教師培訓的途徑:一是聘請專家開展相關專題培訓并進行現場指導;二是在相關的培訓資源較少的現狀下,利用線上教學的方式,組織教師學習STEM教育的概念、理論知識、基本技能等;三是利用STEM課程集中評議、小組教研、課題研究等園本教研方式來解決教師在STEM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四是單位需提前劃撥專用經費來保證培訓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加強領域融合,推進STEM教育本土化

STEM教育的實施,要結合當地的教育實踐和文化特色,創造性地打造符合本地情況的STEM教育體系。本土化STEM教育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科技發展和教育需求,設計符合當地特色的STEM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不同地區的教學資源存在差異。本土化STEM教育要充分利用當地的教學資源,為幼兒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和資源支持。調研結果顯示,目前米脂縣各幼兒園在STEM教學內容方面的問題主要是:過度依賴各類參考案例,缺乏對本園實際情況的科學分析。針對這一問題,各幼兒園應成立項目研究團隊,深入分析STEM教育現狀,探究STEM教育資源的園本化之路。教師應從周邊的、幼兒熟悉的事物入手,分析園本資源與參考案例之間的聯系,再進行分類、歸納、整理,最終形成適合本園的STEM教育內容。此外,各幼兒園應加強聯系,形成合力,共同探究、推進STEM教育課程的園本化改造。

(三)整合優秀案例,建立STEM教育資源庫

一是創設STEM教育環境,營造積極主動的探究氛圍。一方面,幼兒園要開辟STEM區域、區角,在其中投放豐富、有趣的操作材料與工具,教授幼兒正確的操作方法,鼓勵幼兒按照自己的實際需求進行自由探索,同時及時記錄幼兒探索、操作的全過程,并形成過程性材料;另一方面,制作包含幼兒活動內容、操作流程與最終成效的主題墻面,幫助幼兒快速進入角色狀態,最大程度實現學前教育中環境育人的功能等。

二是收集、整理優秀的STEM教育案例。通過評比競賽、園本教研、專家指導等方式,改進幼兒園現有的課程內容,將STEM教育理念融入已有課程中,進而形成一些具有較強吸引力的優質STEM教育課程。通過跨學科和跨區域的綜合推演,來進一步完善幼兒園課程的STEM特征,使之成為具有較強本土化優勢、能夠切實幫助幼兒發展的優質課程資源,逐步建立幼兒園的STEM教育資源庫。

(四)研發STEM課程評價體系與過程性評價工具

在STEM課程實踐中,評價體系的建立健全是STEM教學實踐的一項重要內容。構建STEM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目標是明確STEM教育的關鍵要素,為教育者提供指導,以提升STEM教育活動的質量和效果。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能夠幫助教師掌握活動效果,對活動進行過程監控,讓幼兒更好地開展自主學習。首先,要豐富評價主體,讓幼教專家、園領導、教師、幼兒和家長都參與評價,形成多元化的評價主體結構。其次,要對課程目標、實施過程進行合理評價,不僅要關注實施結果,還要關注實施過程。最后,要豐富評價方式,通過自評、他評、師評多種評價方式,以及作品評價、過程參與度評價與結果評價等多方評價內容對STEM教育活動進行多維度、多層次的評價。

此外,幼兒園應開發簡單、實用的STEM教育過程性評價工具,可以適當參考國外的先進經驗,研發適合幼兒園使用、內容簡單明了的評價工具,便于教師操作。

總之,作為一種新型教育理念,STEM教育具有諸多優勢,更容易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引發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促進幼兒園育人方式變革,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未來,我們期望更多的幼教工作者能夠投入STEM研究中,堅定教學信念,克服各種困難和瓶頸,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改進,讓STEM教育更好地促進幼兒園保教工作。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第五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