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有術 應觀其瀾
——提升學生歷史閱讀能力的三重維度
作者:張立鵬
發布時間:2025-07-16 16:20:04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唐朝學者劉知幾曾言:“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然而在現實中,學生的歷史學習常陷入死記硬背的窠臼,對歷史的認知往往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層面。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的智能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這一論述既強調了閱讀對智能發展的決定性作用,也為教師培養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以下從三重維度展開探討。
一、洞察歷史本質:超越線性歷史觀的認知突圍
歷史的進程必然是單向發展的嗎?多數學生常給出肯定回答,其根源在于以線性歷史觀看待人類社會的變革。正如王汎森在《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中所述:“歷史發展是線性的、有意志的、導向某一個目標的,或是向上的、不會重復的、前進而不可逆轉的。”這種歷史觀簡化了歷史演進的復雜性與多樣性,預設了一個理想化的終極目標。費正清在《偉大的中國革命》中亦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遵循中國自身邏輯,完成重大變革卻延續歷史脈絡,并未使中國‘西方化’,僅實現了現代技術的融入。”
因此,教師需引導學生在歷史閱讀中摒棄“歸納簡單規律”的線性思維,建立多維視角。以呂思勉的《中國通史》為例,其核心并非展現“王朝更迭的循環”,而是以治亂興衰、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中華文明演進為主線,勾勒中國歷史的大脈絡與大趨勢。葛兆光在《中國思想史》中更直指要害,“思想史并非‘歷史時間中的思想導游圖’”,強調真實歷史是非線性、非連續的。閱讀此類著作,學生得以窺見“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的復雜性,打破對歷史的簡單化認知。
二、把握歷史全貌:多維度關聯的整體認知
我們常見的史學著作涵蓋經濟史、政治史、社會史、文化史等內容。事實上,同一歷史時期的經濟、政治、社會、思想文化是同步演進且緊密關聯的,單從某一層面難以把握歷史全貌。經濟運行是否獨立于政治?政治決策背后是否缺乏思想動因?思想觀念是否與社會現實無關?以上問題的答案顯然都是否定的。
文學堪稱歷史的鏡像。錢穆在《中國文學史》中系統梳理了從《詩經》到明清章回小說的發展脈絡,以史學視角闡釋文學演變,提出“講文學應先明白歷史,并非就文學講文學,文學只是抽出來的,并非單獨孤立的”的觀點。文學既反映社會思潮,也折射經濟狀態——通過文學史閱讀,學生得以穿透單一領域,獲得歷史的整體性認知。例如通過唐代詩歌,學生既能感知科舉制度對士大夫階層的影響(政治維度),也能窺見均田制崩潰后的社會矛盾(經濟維度),更能捕捉儒釋道思想的交融軌跡(文化維度)。
三、回歸歷史現場:“了解之同情”的共情式閱讀
陳寅恪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中提出“對于古人之學說,應具了解之同情”,直指歷史閱讀的核心要義。學生常以“上帝視角”評判歷史人物,唯有回歸歷史現場,方能沉下心客觀分析。此時便會發現,許多歷史選擇并非主觀臆斷,而是在特定情境下的無奈之舉或最優解。以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的決策為例,后人多詬病其失誤,但若置于“叛亂驟起、兵力分散、信息滯后”的歷史現場,便能理解其決策面臨的復雜性——任何舉措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需要在多重風險中權衡取舍。
朱熹云:“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歷史閱讀作為終身學習的基礎技能,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積累。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讀前預設問題、讀中批注思考、讀后復盤總結”的習慣,通過撰寫歷史隨筆、開展跨文本對比等方式深化理解。唐太宗言:“以史為鑒,可知興替。”歷史本質是對“變化”的研究,唯有通過深度閱讀洞察過去的邏輯,方能為未來提供啟示——讀史不僅是追溯他人的故事,更是對自身生命及認知的淬煉與升華。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市彬州市中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