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視域下高校工程訓練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
作者:劉浩林 李 丹 向 君 劉 青 尚 婷
發布時間:2025-07-17 16:37:17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工程訓練課程是高校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其與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新時代大學生思想行為特征和勞動教育新要求,構建了以雙創訓練營為平臺、虛擬社區為紐帶、傳統文化為底蘊、科技藝術融合為特色的實踐教學新模式,通過建立知識、能力、素質三維評價體系,實施創造性勞動項目,探索勞動教育新路徑。實踐表明,該模式有效重塑了學生的勞動價值觀,激發了勞動內生動力,為工程訓練中心發揮勞動教育主陣地作用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方案,對深化高校勞動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勞動教育 工程訓練 創新實踐 雙創訓練營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等學校自動化類教學指導委員會第五批教改研究面上項目(NO.2004004);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NO.21BY039);西安理工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研究成果(xjy2303);西安理工大學教學建設項目(NO.SJJ202323)。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引 言
勞動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其育人價值日益凸顯。2020年,《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要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著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訓練實踐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關鍵環節,更是踐行勞動教育理念、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陣地。然而,當前高校工程訓練實踐教學普遍存在勞動教育元素缺失、育人功能弱化等問題,難以滿足新時代對復合型、創新型工程人才的培養需求。因此,探索勞動教育視域下高校工程訓練實踐教學的改革路徑,對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勞動教育融入工程訓練的學理依據
1.勞動教育的內涵與目標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塑造勞動觀念、傳遞勞動知識、傳授勞動技能、端正勞動態度和培養勞動習慣為核心內容,目標是全面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勞動不僅是技能傳授,更是價值觀塑造和精神培養的過程。在勞動過程中凝結形成的勤儉、奮斗、創新與奉獻精神,與工程訓練所倡導的工匠精神、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高度一致。通過勞動教育,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勞動的本質,體會勞動的價值創造過程,從而掌握創造性勞動的方法與邏輯,激發創新創業的內生動力。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應通過實踐和反思構建知識體系,而勞動教育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實踐場景和反思機會,使其在動手操作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通過反思總結提升綜合能力。同時,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強調以成果為導向,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與勞動教育的目標高度契合。將勞動教育與工程訓練深度融合,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將勞動教育融入工程訓練實踐教學,可推動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實現協同發展,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工程人才,為新時代社會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2.工程訓練實踐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當前,社會對創新創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認知存在顯著偏差:創新創業教育被片面理解為“開公司、當老板”,忽視了其“以創新實現自我價值、成就事業”的核心內涵;勞動教育則被片面理解為“擰螺絲、干苦力”,未能充分體現其“培養勞動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的深層意義。這種認知偏差阻礙了創新創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
在教學實踐中,傳統教育模式仍占主導地位。創新創業課程過度依賴課堂講授,實踐環節被邊緣化,學生缺乏真實的勞動體驗和創新實踐機會。例如,某高校調研顯示,超過60%的學生認為工程訓練課程“重理論、輕實踐”,僅有30%的學生表示在課程中有機會參與真實的勞動項目。同時,課程設置呈現“碎片化”特征,各課程之間缺乏邏輯關聯,學生難以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此外,現有的考核評價體系過于注重結果導向,忽視了學生在勞動態度、團隊協作、創新思維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例如,在某高校工程訓練課程的考核中,90%的評分依據為期末考試成績,僅有10%的評分來自實踐表現。
3.勞動教育融入工程訓練的可行性分析
工程訓練實踐教學作為高校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承擔著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重要使命。這與勞動教育的核心目標高度契合,為兩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天然平臺。通過勞動教育,學生不僅能夠提升實踐能力和創新素養,還能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深刻認識創造性勞動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例如,某高校在工程訓練課程中引入勞動教育元素后,學生的實踐能力評分提升了20%,創新項目參與率提高了35%。
改革路徑與實施框架
1.重構課程體系
將勞動教育目標融入課程大綱,理論模塊增設勞動價值觀專題(如結合工程案例解析勞動的社會價值),在實踐模塊增設勞動體驗活動(如非遺工藝實踐),形成“全程融入、深度結合”的課程體系。
2.開發勞動實踐平臺
以地域文化(如非遺技藝)和國家戰略(如鄉村振興)為切入點,設計兼具文化傳承與創新挑戰的勞動項目,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建立綜合評價機制
構建知識、能力、素養三位一體的綜合評價體系,將勞動態度、勞動技能、創新精神等納入考核范圍。在知識層面,通過網絡答題與案例分析等評估學生對勞動價值觀的理解;在能力層面,通過實踐操作與項目成果考核學生的勞動技能與創新能力;在素養層面,通過團隊協作表現與反思總結評價學生的勞動態度與職業素養,以實現全過程、多維度的綜合評價。
4.探索沉浸式實踐教學新模式
借助虛擬社區平臺,模擬真實的市場交易行為,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勞動體驗。通過客觀記錄過程數據,幫助學生分析勞動成果與行為模式,提升其自我反思與改進的能力。社區平臺的引入,不僅能夠增強教學內容的互動性與趣味性,還能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機會,激發其參與的熱情與創新潛能。
5.預期成效
將勞動教育融入工程訓練實踐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內化與踐行勞動價值觀,樹立“勞動創造幸福、奮斗成就未來”的科學勞動觀,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良好風尚。勞動精神得到全面提升后,學生將涵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精神品格,鍛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強團隊協作與責任擔當能力。勞動技能與創新能力協同發展后,學生不僅可以夯實專業基礎技能,還能提升理論知識轉化與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成為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工程人才。在勞動素養與職業素養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反思與總結,可形成積極的勞動態度與持續學習能力,為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成長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工程人才。
雙創訓練營:勞動教育融入工程訓練創新實踐教學的案例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教育部工程訓練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西安理工大學連續承辦四屆全國跨校大學生雙創訓練營,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第一,游學調研:組織學生參觀人文景點與企業,使其深化對勞動價值的認知。
第二,素質拓展:通過團隊協作活動,增強學生的凝聚力,培養其集體意識與合作精神。
第三,團隊分工:將團隊分為科技小組與藝術小組,各組分別負責技術研發與創意設計,體現“各盡所能、協同創新”的理念。
第四,任務執行:通過團隊協作與虛擬貨幣交易,解決技術難題與資源分配問題,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并培養其創新思維。
第五,成果展示:通過新聞媒體、自媒體平臺等分享成果,激發學生的創新內生力,傳遞勞動創造價值的正能量。
第六,多元評價:通過技術分、素質分與公益分的線性組合,全面反映學生的勞動素養與綜合能力,強化其社會責任感。
第七,改革成效:勞動教育與工程訓練實踐教學的融合,使學生樹立了科學的勞動觀,培養了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精神,顯著提升了勞動素養與團隊協作能力。學生在多樣化的勞動實踐項目中掌握了專業技能與工具應用,提出了創新性解決方案,展現了卓越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潛能。虛擬社區中的公益活動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奉獻精神,而成果展示則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創新內生力。多元化評價體系科學評價了學生的勞動態度、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為其持續改進提供動力。
結論與展望
本研究以勞動教育為核心理念,系統探索了高校工程訓練創新實踐教學的改革路徑,構建了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實踐表明,此次改革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勞動素養、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與社會責任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創新內生力。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科學反映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提供了保障。未來,高校工程訓練實踐教學應進一步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拓展勞動教育內涵,優化智能化評價體系,關注學生個性化需求,持續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工程人才提供堅實支撐,更好地助力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經濟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2020-3-26).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曲波.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思想意涵與實踐要義[N].光明日報,2019-5-6(6).
[3]楊榮,顏夢淇.將勞動教育貫穿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N].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24-12-2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4/1220/c40531-40385968.html.
[4]朱翠蘭.以勞動精神為引領的創新創業教育推進機制構建[J].高教學刊,2025,11(5):68-71.
[5]潘平盛,于兆勤,李卓榮,等.高校勞動教育融入工程訓練課程的實踐[J].南方農機,2024,55(12):195-198.
[6]李瑩瑩.基于產教融合的高校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協同育人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4(6):43-45.
[7]秦萌.基于OBE理念的無人機攝影測量實踐教學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5(1):85-87.
[8]羅冬梅,徐王杰.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路徑探析[J].陜西教育(高教),2024(11):12-14.
[9]王菡.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價值研究——基于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5):104-110.
[10]史成坤,孫英蛟,趙雷,等.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與工程訓練中的沉浸式項目化教學融合探索[J].高教學刊,2024,10(32):126-129+135.
[11]邱國婷.基于多元反饋評價思想的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構建[J].陜西教育(高教),2024(6):73-75.
(劉浩林、李丹、向君、劉青:西安理工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尚婷:西安理工大學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