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考察課程是培養美術類人才的通識課程,主要通過寫生考察,以及對紅色革命遺址、周秦漢唐歷史文化遺址的探訪,對民間美術、民俗生活的實地調研,促使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切身感受。本文以西安美術學院文化考察課程的改革實踐為例,從文化考察角度切入專業教學,探討如何將考察視野融入學生的美術創作實踐之中,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內化知識,提高技能。

[關鍵詞]文化考察  教學改革  課程實踐

基金項目:西安美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美術學文化考察課程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2023JY24)。


引  言

文化考察課程是西安美術學院人才培養的特色課程。學校依托地緣優勢和“四大傳統”開設了“周秦漢唐專題歷史文化考察”“紅色革命遺址考察”“民俗文化考察”“民間美術考察”等課程,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從傳統文化、革命文藝、民俗風情與人文歷史中汲取養分,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切身感悟。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激發藝術靈感,完成藝術創作或考察報告。

多年來,西安美術學院圍繞當前文化考察課程的現狀與問題,建立多維文化考察框架,深入解讀歷史現場或社會現場,開展了“版畫再基層”、關中民間器具與農民生活、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三秦百工等文化考察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效。

文化考察課程的現狀與問題

文化考察課程是高等美術院校的常設課程,以寫生為主要形式開設。寫生是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走向自然,面向學校之外開設的課程,將課堂知識與外界相銜接,進行知識的轉換與輸出。當前,文化考察課程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內容單一

當前的教學主要集中在美術理論知識的灌輸上,而忽視了對地域文化、社會現象、當代藝術等多元文化的實質性體驗和考察。考察期間,專業教師經常進行經驗式教學,這種淺嘗輒止的實踐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對藝術的理解仍停留在課堂知識層面,缺乏對藝術與社會、文化之間關系的深刻洞察和實際感受。

2.教學方法較為傳統

教學以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形式為主,缺乏足夠的互動性、體驗性和實踐性。在考察類課程中,實踐形式多是寫生與考察。寫生側重下鄉實踐時學生的創作表達;而考察多是學生在教師與講解員的引導下,對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場所進行淺嘗輒止的參觀。學生鮮少能直接接觸并深入研究考察對象,常以應付態度完成課程。

3.評價體系存在不完善之處

現行的評價標準過于單一,主要側重于學生的寫生作業和考察報告,而未充分考慮學生在考察中的思考過程、個人體驗、創新能力發展,以及與考察點的有效融合。這種偏重結果而非過程的評價方式,導致學生缺乏對知識深入理解和應用的動力,難以實現學以致用。

4.與專業結合不緊密

當前的文化考察活動與美術創作、理論研究之間存在脫節,致使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提升不顯著。在文化考察過程中,學生往往無法將所見所感有效轉化為美術創作靈感,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觀察相結合,從而未能深化對藝術的理解。這種脫節不僅影響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還限制了他們的藝術實踐創新和探索。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茲在《深描說:邁向文化的解釋理論》一文中提出了“深描”(thick description)這一概念。格爾茲認為,人類學研究的核心在于對文化的闡釋,特別是對多元文化的深入解讀。這種闡釋并非僅僅停留在表層的描繪,而是要求進行深入且多角度的解釋。他所推崇的“深描”方法,主張從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行為或對話入手,揭示其中所蘊含的深層社會意義和文化象征。基于此,西安美術學院的文化考察課程以文化探究為視角,并特別強調歷史與文化等關鍵元素的提煉,通過理論講授與專題性考察相結合的方式,將文化探究視野融入學生的思維意識和美術創作專業實踐。學生在體驗中汲取文化精華、吸收養分,尋找藝術靈感,完成課程創作任務。該教學模式不僅豐富了藝術教育的審美內涵與藝術思維,還使得藝術創作在情感表達和審美展現方面得到了更深層次和更廣泛的發展。

多維文化考察框架

在當代田野考察與藝術創作實踐中,直面歷史現場已成為藝術美育功能的重要體現。歷史現場不僅是藝術表現與學術寫作的關鍵內容,更是田野考察和創作中無法回避的核心議題。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教學活動,均應從藝術發生的歷史基點出發,持續關注歷史現場與當代社會變遷,以此提升藝術表現的敏感度與表現力。藝術教育者與創作者需深刻理解歷史現場的復雜性——這不僅能助其捕捉藝術真諦,更能激發其對歷史縱深的思考與對現實的洞察。通過對歷史現場的深入研究,藝術家與學者能夠挖掘被時間掩埋的細節,為創作提供新視角與靈感。同時,這種對歷史的探索也能促進藝術與社會的互動,使作品更精準地反映時代精神,引發公眾共鳴。

1.地域文化和社會現象

美術院校的文化考察活動主要圍繞地域文化與社會現象兩大核心維度展開宏觀探索。從專業內核看,這類考察以美術學本體論和造型藝術理論為基礎,立足地域特色與文化傳統,依托優勢學科團隊,結合重點研究方向,構建獨具特色的文化考察課程體系。

考察活動從藝術發生學視角出發,采用“在場實踐”的方式,針對性反思當前教學中與歷史現場和社會現實脫節的問題。這種實地考察模式,可讓師生直觀感知特定歷史語境與社會情境的精神內核,進而精準把握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與時代精神特質。

2.項目參與式教學

西安美術學院的文化考察活動創新性地采用項目參與式教學的模式,引入相關議題,將地域文化研究與社會現象觀察轉化為系統性的實踐教學項目。

課題驅動的實踐體系是以具體文化研究課題為引領,構建“考察—研究—創作”三位一體的教學閉環。師生通過立項申報、田野調查、資料整理、成果呈現等完整流程,實現理論學習向實踐能力的轉化。例如,基于地域文化圖譜與當代社會問題雙向調研,形成“文化遺產保護”“社會問題敘事”等主題矩陣。

在立項階段,創新“理論—實踐—產出”鏈式教學,師生共建研究框架,搜集相關文獻,設計考察方案,預期成果規劃。在田野考察階段,建立多維感知系統,用口述史、影像志等方式形成人文記錄文本。在轉化階段,對考察資料進行知識化整理,并藝術化表達考察因素。在呈現階段,以多模態成果輸出,舉辦相關展覽、學術研討會,或出版圖書著作。學生可在田野教學中提升綜合能力,將文化洞察轉化為藝術表現力的升華,將田野經驗轉化為創作語匯,將社會觀察轉化為批判思維。

3.多維互動的教學場域

文化考察重構了藝術教育的空間維度,形成“教室(理論)—田野(實踐)—工作室(創作)”的立體化教學場域,使知識傳授、社會觀察與藝術表達形成有機聯動。在這一框架下,學生兼具研究者、創作者、協作者三重身份,通過深度訪談、影像志、藝術表現、考察報告撰寫等多元方式,實現文化現場的沉浸式學習。

在文化考察中,教師應重視知識生成的動態過程,強調在項目推進中獲取知識的重要性。考察期間的發現可直接融入創作實踐,形成“觀察—反思—創造”的思維模式。在項目推進中,師生會不斷產生新認知,并以視覺日志、創作草圖、階段性匯報等方式主動推動知識迭代優化。這種生成性學習不僅提升了學生的田野文化解讀能力,還培養了他們將社會觀察轉化為藝術語言的能力,同時發展了其批判性思維。

文化考察活動依托學院學科優勢,強調團隊協作精神的重要性。根據考察活動的具體需求,構建跨年級、跨專業的團隊協作模式,融合藝術學、美術學、設計學、人類學等多學科視角,以導師為核心,研究生與本科生協同參與,形成“傳幫帶”的培養機制,團隊成員共同完成從文化發掘到藝術呈現的全過程。這一教學模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跨學科整合能力,還培養了其團隊合作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為復合型藝術人才培養夯實實踐基礎。

在教學中,構建多維互動的教學場域,使文化考察成為理論教育、社會實踐與藝術創作之間的重要橋梁。具體體現有:首先,該場域突破了傳統課堂界限,推動知識獲取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建構”;其次,強化了與社會的聯結,使藝術教育回歸現實語境,回應社會議題;最后,激發了師生的創新實踐活力,使其在田野考察中催生了原創性藝術表達。

實踐成效示例

針對美術文化考察教學中普遍存在淺顯或“走馬觀花”的現象,西安美術學院充分發揮學科資源優勢,開展有特色的文化考察課程,拓展了課程的廣度和深度,推動了交叉融合課程建設。

1.版畫“再基層”

“版畫教學在社會實踐中的傳承與創新”包括致關中年畫創作活動、致關中工業再現場,以及致陜南和致陜北等系列版畫調研活動。版畫在基層的“再發生”,是解決目前版畫教學困境的一個有效手段。通過文化考察、調研與實踐等活動,運用“特色的組合教學”手段,解決教與學、學與做、現場與文本的關系問題。

項目將版畫教學與地方文化、經濟融合,推動區域發展,覆蓋城鄉,聚焦地方變遷。

(1)版畫深入基層——致關中。教師引導學生走出學校,從城市延伸至鄉鎮,專注于地方發展與變遷的描繪。該項目汲取鳳翔民間年畫的藝術精髓,展現了現代農業新形態及新時代農民的精神風貌。以木刻寫生的藝術手法,關注小城鎮工業的歷史演進及工人階層的現實生活。

(2)版畫再基層——致陜南。關注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以版畫藝術幫扶兒童,使其體驗版畫活動,獲得心靈慰藉。

(3)版畫再基層——致陜北。課程涵蓋“碾莊——正在消失的風景”“‘留守老人’一百幅木刻肖像畫創作及采訪”“陜北窯洞生產與生活工具的拓印”等主題,針對農業文明和陜北窯洞生活方式的逐漸消失,以及留守老人困境等突出問題,結合當下的社會現實與創作語境,重返藝術發生地,找到激活藝術的原動力,創作出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

2.“關中民間器具與農民生活”田野考察

“關中民間器具與農民生活”作為國家級研究項目“西部人文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田野考察工作覆蓋廣泛,包括韓城、合陽、千陽、隴縣、鳳翔、銅川、長安、周至、鄠邑區、眉縣等縣市。團隊運用了多種研究手段,如文字記錄、精確的測量、攝影、繪圖及制表等,全方位地記錄了關中地區民間器具的種類、手工藝的制作過程,以及農民生活現狀。經過長時間的調查和研究,將最終研究成果整理成冊,以《關中民間器具與農民生活》一書的形式呈現給公眾。這本書詳細展示了關中地區農民日常使用的各種器具,從傳統的農具、炊具到生活用品,每一件器具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信息。研究團隊不僅記錄了器具的外觀和結構,還深入挖掘了它們在農民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和文化意義。

“關中民間器具與農民生活”田野考察不僅深入挖掘了關中地區的傳統文化,還致力于尋找人文科學課題考察報告的寫作方法,試圖開創一種新的寫作文體。這種文體真實地記錄生活的實際狀態,同時還融入了嚴謹的歷史科學框架,為研究西部人文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新視角。研究團隊在報告中不僅詳細描述了關中地區農民的生活方式和習俗,還探討了這些生活方式背后的文化動因和歷史變遷。團隊試圖通過這種新的寫作文體,打破傳統學術報告的局限,使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關中地區農民生活的生動畫面,并為學術界提供一種新的研究和表達方式。

3.“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田野考察

“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田野考察,從民間手藝文化的視角出發,對文化形態的消失與演變進行深刻反思。在深入民間美術領域的田野調查中,團隊立足于高度的人文立場,闡釋“手藝中國”的知識體系。這一闡釋不僅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還涵蓋多元文化維度,進一步完善了中國民間文化的價值體系,既是“手藝中國”思想的實踐,也是“手藝關中”實踐的體現,還有對“世俗與理想”的反思,旨在達成學術上的共識和響應。考察聚焦鄉村自我救贖議題,深入鄉村生活最底層,以人文關懷視角了解民間手藝人的生存狀態,圍繞其發展困境展開探討與思考,以助力傳統手藝的傳承與革新。

該考察采用田野調查方法,融合文化人類學、社會學、藝術學、歷史學等多學科視角,在傳統特色區域社會中,探究民間生活形態,分析民間生存狀態,挖掘有效的民間文化資源。此舉不僅突破了以往民間美術研究單一的采風模式,還促進民間文化資源向現代美術學院教學轉化,對推動關中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工作的深入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田野考察的成果,被整理編纂為“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叢書(見圖1),涵蓋了《千陽布藝》《鳳翔年畫》《周至剪紙》《咸陽莊園》《耀州瓷窯》《渭南面花》《華縣皮影》《寶雞社火》《鳳翔泥塑》《岐山箱畫》《咸陽木雕》《戶縣農民畫》《長安造紙》《三兆燈籠》《西安泥叫叫》《渭北望樁》《蒲城土布》等專題。

20250718163531053-77-3b280.png

4.“三秦百工”田野考察

田野調查是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學術方法,也是西安美術學院在民族民間美術研究領域長期堅持并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特別是“三秦百工”田野考察項目,它基于陜西省獨特的地域文化,將研究范圍細致地劃分為“關中”“陜北”和“陜南”三個部分,在全省范圍內進行多年的深入調查研究。考察團隊秉持“田野之樹常青”和“將學術成果書寫于大地”的理念與追求,努力將個人的學術成長與歷史責任、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起來。

通過“三秦百工”田野考察,研究者對關中地區的民間手工藝種類及其代表性從業者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記錄和描述,深入探究了這些民間手工藝項目的歷史背景、文化淵源、民俗傳統、個人成長與社會變遷等多方面內容。研究團隊還致力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提煉手工藝中蘊含的深刻哲學思想和審美價值,旨在撰寫一部既具有學術深度又能讓普通大眾理解的民間藝術史。目前,已成功出版了《三秦百工·關中卷》一書,為傳承和弘揚陜西乃至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重要貢獻。

結  語

高等美術院校的文化考察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是一項需要持續探索和不斷完善的系統工程。西安美術學院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創新性地采用“特色的組合教學”手段,旨在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多種問題,比如教與學之間的互動、學習與實踐之間的結合,以及現場體驗與理論學習之間的平衡等。

文化考察課程引入了參與式教學法,成功地將社會實踐項目與專業教學緊密結合,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運用該教學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打破研究、創作與社會實踐之間的界限,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并應用所學知識。文化考察的核心理念強調“深入體驗”,這不僅僅是一種淺層次的參與,更要求每一位參與者都深入歷史與現實的深層次思考中,不斷進行反思。通過親身體驗,期望每一位參與者都成為對歷史負有深刻責任感的主體,并積極投身社會實踐,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為社會發展和進步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美]克利福德·格爾茲.文化的解釋[M].韓莉,譯.上海:譯林出版社,2014:3-39.

[2]周仲銘.再基層突破學院版畫教學的現實困境[J].新美術,2017,38(12):96-99.

[3]王寧宇.從門戶壁壘到學術大同——話說人類學介入與美術學基礎轉移[J].民藝,2023(6):67-75.

[4]趙農.在非物質和物質之間——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J].民藝,2023(3):66-70.

[5]崔興眾.田野問藝——西安美術學院民間美術教學[J].民藝,2022(6):99-103.

(周仲銘:西安美術學院學科建設辦公室)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