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的大學語文創新教學模式
——以《張中丞傳后敘》為例
作者:賀 瑜
發布時間:2025-07-18 16:37:31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為大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以唐代韓愈的名篇《張中丞傳后敘》為例,探討如何在數字時代創新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文章提出了基于數字技術的微課教學、翻轉課堂、在線協作學習等創新教學方法,并結合具體教學案例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數字化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增強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本次研究對推動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大學語文 數字化教學 《張中丞傳后敘》 教學創新
本文系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G2024YB26)、一流課程項目(YLKC202408)。
引 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化已深刻滲透教育的各個領域,對傳統教學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大學語文作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課程之一,也面臨著轉型和升級的緊迫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成為當前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議題。《張中丞傳后敘》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大學語文課程中經典的教學內容。該文融議論、敘事、抒情、描寫于一體,展現了韓愈文章風格的多樣性和深厚的文學功底。本文通過《張中丞傳后敘》的教學實踐,結合西安明德理工學院的具體教學案例,探索數字時代下的大學語文教學新路徑。
數字化背景下大學語文教學的機遇與挑戰
1.數字技術為大學語文教學帶來的機遇
在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大學語文教學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和便捷的教學手段為《張中丞傳后敘》等經典文本的講授注入了新活力。借助網絡平臺,教師不僅能夠融合多媒體課件與電子圖書,還可巧妙運用數字地圖直觀呈現文中所述的歷史地理坐標,如“睢陽”(今河南商丘)與“泗州”(今安徽泗縣),有效縮短了學生與歷史的時空距離。通過視頻、圖像等多媒體手段,唐代社會的歷史場景得以生動再現,為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與情感語境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此外,數字技術的應用還極大地促進了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的深化,在線討論、互動白板及協作文檔等數字工具成為師生課堂內外交流的新橋梁。數字化工具不僅打破了傳統課堂的空間限制,還增強了課堂的參與感與活躍度,使《張中丞傳后敘》所蘊含的忠義精神在師生間得以深入探討,從而實現了對文本認知與理解的全面深化與拓展。由此,大學語文課堂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正向著更加高效、互動與個性化的方向邁進。
2.數字化背景下大學語文教學面臨的挑戰
盡管數字技術為大學語文教學帶來諸多便利,但其引發的挑戰亦不容忽視。首先,信息技術的普及催生了碎片化閱讀習慣,且已成為學生主流閱讀模式。在此模式下,學生雖能快速瀏覽大量信息,卻難以沉浸文本進行深度閱讀與思考,對解讀如《張中丞傳后敘》這般結構繁復、語言精妙的古文作品構成了顯著障礙。因這類作品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文本解析與情感體悟能力,而碎片化閱讀恰恰難以滿足這些要求。
其次,網絡信息的紛繁復雜也為學生的學習環境帶來挑戰。互聯網中,關于《張中丞傳后敘》的解讀與評析眾多,其中不乏誤導性或片面觀點。學生若缺乏足夠的信息甄別能力,則極易被誤導,從而對文本產生誤解。例如,在分析張巡、許遠等人物形象時,若學生僅依賴網絡上的片面解讀,可能會偏離韓愈的原始意圖,難以深刻領悟文章中的忠義情懷。
最后,數字設備的廣泛應用雖為學生提供了便利,卻也可能限制學生的思維與創造力發展。有的學生因過度依賴現成的資料與解讀,而忽視了自主思考與獨立分析的重要性。這種依賴性若持續加深,將削弱學生面對復雜文本時的獨立思考能力與批判性思維,進而對其創新潛能與人文素養的提升形成阻力。對此,語文教育者需在發揮數字技術優勢的同時,警惕潛在風險,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信息甄別能力,并鼓勵他們獨立思考與創新,以保障大學語文教學的深度與全面性。
基于數字技術的大學語文創新教學模式
1.微課教學模式
(1)微課內容設計
①《張中丞傳后敘》的寫作背景與主旨:設計一個微課,介紹《張中丞傳后敘》的歷史背景和寫作動機。韓愈寫此文是為了表達對張巡、許遠等忠臣義士的敬仰之情,歌頌他們在安史之亂中誓死保衛睢陽的壯烈精神。在這個微課中,教師可以詳細講解安史之亂的背景,介紹張巡等人在睢陽守城戰中的英勇事跡,分析韓愈為何稱贊他們“守一城,捍天下”的忠義精神,以及如何展現“千秋忠義”這一主旨。
②文章的結構分析:《張中丞傳后敘》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文章開篇指明寫作緣由,緊接著交代人物背景,隨后鋪陳戰事,最后以抒情議論作結。體現了韓愈文章“融議論、敘事、抒情、描寫于一爐”的特點。在微課中,教師可通過圖示或動畫的形式,逐段分析文章結構,展示每一部分如何相互呼應,從而增強學生對文章整體布局的理解。
③重要人物形象解讀:張巡、許遠、南霽云三人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全文一大亮點,韓愈通過生動的描寫刻畫了他們的忠勇無畏精神。在微課中,教師可分別講解張巡的“長七尺余,須髯若神”,許遠的“寬厚長者,貌如其心”,以及南霽云的“拔刀斷指、抽矢射塔”等細節描寫,探討韓愈筆下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凸顯的。
④文章的修辭手法賞析:韓愈在文中巧妙運用了對比、夸張、象征等修辭手法,使文章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在微課中,教師可以挑選文章中的經典語句,如“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陽陽如平常”,分析韓愈如何使用對比手法,將張巡在危難之際的鎮定與百姓“或起或泣”的恐怖心理形成鮮明對比,從而突出他的英雄氣概。同時,還可分析如何通過夸張、象征的描寫手法增強作品的感染力,使讀者深受震撼。
⑤文章的思想價值與現實意義:《張中丞傳后敘》不僅是對忠義之士的頌揚,更是對忠義精神的弘揚。在現代社會語境下,這種精神仍具現實價值。在微課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韓愈為何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撰寫此文?其核心思想對當今社會與個人生活有何啟示?通過此類思辨,學生能更深刻理解古典文學的永恒價值,并將古代忠義精神內化為個人道德追求。
(2)案例分析
在西安明德理工學院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制作的《張中丞傳后敘》系列微課視頻成效顯著,其中,聚焦文章結構分析的視頻廣受學生好評。該視頻通過動畫演示詳細講解了韓愈文章的特點,直觀呈現了其層次架構。學生反饋,可視化教學方式顯著降低了理解難度,幫助他們在課前清晰把握文章整體結構,進而在課堂討論中能更積極地提出深度見解。這印證了微課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還可激發其課堂參與興趣,為大學語文教學創新提供了實踐依據。
在未來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反饋與學習需求,持續優化微課內容,完善教學方案,強化其在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以翻轉課堂、在線協作等形式深化自主探究,將微課學習成果轉化為課堂深度研討,推動教與學良性互動。
2.翻轉課堂模式
翻轉課堂模式通過重新設計教學流程,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課堂互動討論相結合,讓學生在課前對學習內容有初步了解,從而能夠在課堂上更深入地參與討論與分析。在《張中丞傳后敘》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模式可有效提升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1)課前準備:在課前,學生通過觀看與《張中丞傳后敘》相關的微課視頻,了解文章的背景、結構和主旨。同時,學生還要閱讀原文,并通過查閱注釋、參考資料等方式,初步掌握文章的內容與意義。學生可閱讀關于唐代睢陽之戰的歷史資料,了解文章中“睢陽守衛戰”的背景,深刻理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這句話不僅反映了張巡守城的重要性,也揭示了韓愈在文中對忠義精神的推崇。
(2)課堂討論:在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張中丞傳后敘》中的人物形象和敘事技巧,并在討論中深入分析張巡、許遠、南霽云等人物的性格與命運。如學生在討論張巡的形象時,可引用原文“巡怒,須髯輒張”,理解張巡外貌威武。
(3)課后鞏固:在課后,學生需要完成拓展閱讀和寫作練習,通過閱讀《張中丞傳后敘》的相關文學評論,進一步了解學術界對這篇文章的不同解讀,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同時,學生還可以撰寫一篇關于張巡形象塑造的評論文章,結合課堂討論內容,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
(4)案例分析:在西安明德理工學院的一次翻轉課堂實踐中,學生圍繞張巡、許遠的形象塑造展開深入討論。通過課前的微課和閱讀,學生已對文中相關描寫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課堂上,他們引用原文討論人物的性格特點,探討這些描寫如何表現人物的忠義精神。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還提高了文本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
3.在線協作學習模式
在線協作學習模式通過數字平臺開展,使學生能夠在虛擬環境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種模式鼓勵學生以協作和討論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在學習中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在《張中丞傳后敘》教學中,應用在線協作學習模式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
(1)文本細讀:在文本細讀環節,學生可使用在線協作文檔工具,標注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并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度剖析。
(2)主題討論:學生圍繞文章主題,在在線討論平臺上展開討論。例如,他們可以討論文章中忠義精神的表現,以及韓愈如何通過這篇文章表達對張巡等人的敬仰。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句子支持自己的觀點,從而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論證能力。
(3)協作寫作:學生還可以通過在線協作完成一篇關于《張中丞傳后敘》的評論文章。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可將討論內容和個人理解相結合,對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敘事結構和修辭手法進行分析。例如,他們可以探討韓愈如何通過對張巡外貌和神態的細致描寫,突出其忠勇之氣,體現忠臣義士的形象。
(4)案例分析:在西安明德理工學院的一次在線協作學習中,學生共同解讀了“守一城,捍天下”這句名言,從不同角度分析這句話的含義。有的學生從軍事戰略的角度探討睢陽之戰的重要性,認為張巡等人的堅守不僅是對城池的保衛,更是對國家和人民的捍衛;而另一些學生則從精神層面探討忠義精神的現實意義,認為這種精神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通過協作學習,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還學會了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并提高了團隊合作能力。
數字化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1.構建數字化教學資源庫
在教學中,可構建一個綜合性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為《張中丞傳后敘》等經典古文的創新教學提供全方位支持。該資源庫應涵蓋詳盡的文本資源,包含原文、詳盡注釋及譯文,助力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核。同時,還要融入豐富的音視頻資源,如專業朗讀音頻、生動微課視頻及歷史紀錄片片段等,通過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情感共鳴。此外,還應精選歷史地圖、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像及珍貴的文物圖片作為圖片資源,幫助學生跨越時空界限,直觀體驗歷史場景。最后,拓展閱讀板塊應提供廣泛的相關歷史背景資料與文學評論,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其綜合分析能力。該數字化資源庫依托學校在線學習平臺,全天候向學生開放,既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堅實支撐,又能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的層次與維度。
2.優化數字化教學設計
在《張中丞傳后敘》的數字化教學設計中,首要任務是明確教學目標,即通過該篇學習,系統提升學生的文本解析能力、批判性思維深度及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隨后,需精細規劃教學流程,實現線上自學、線下深度討論與在線協作學習等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有機融合,推動學生深入探索知識。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應追求高度的互動性,運用創新策略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借助先進的數字技術為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提供定制化學習資源和進度安排,以實現教育公平與個性化發展的雙重目標。
3.加強數字化教學能力培訓
要實現數字化教學模式的創新,則需提升教師的數字化教學能力。高校可實施系統化培養策略:(1)技術筑基。組織數字化教學工具使用培訓,使教師熟練掌握現代教學技術。(2)理論研討。常態化開展教學設計研討會,為教師交流創新教學經驗搭建平臺,促進教學理念的融合與迭代。(3)實踐深化。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在線教育平臺的課程開發,使其在教學資源建設中深化對數字化教學的認知。(4)資源共享。構建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機制,促進優質教學資源的流通與利用,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數字化教學素養,為數字化教學模式的創新奠定堅實基礎。
數字化教學模式的效果評估
1.學生學習效果評估
通過對西安明德理工學院學生的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本研究證實了數字化教學模式在提升教學效果方面的顯著成效。具體而言:(1)激發學習興趣。該模式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高達83%的學生反饋表示,數字化教學手段顯著增強了他們對《張中丞傳后敘》這一古典文學篇目的學習熱情。(2)增強文本理解能力。76%的學生表示,通過微課視頻與在線討論平臺的運用,他們對文章的結構布局與深層含義有了更為透徹的理解,說明數字化教學在增強文本理解能力方面具有積極作用。(3)培育高階思維。68%的學生指出,在線協作學習活動的實施促使他們學會從多維度審視問題,有效促進了批判性思維的培育。以上數據充分彰顯了數字化教學模式對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的獨特優勢。
2.教師教學效果評估
在對西安明德理工學院參與數字化教學模式的教師進行綜合評估后,本研究發現該模式對教師的教學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1)節約課堂時間。教師普遍反饋,微課與翻轉課堂等數字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大幅縮短了知識講授時間,為師生的深度互動與問題研討釋放課時空間,提升了教學效率。
(2)提高教學質量。數字化教學模式通過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互動性,推動教學效果實現了質的提升。(3)豐富教學手段。數字技術為教師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工具,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手段,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進一步促進了教學目標的實現。
結 論
本文以《張中丞傳后敘》教學實踐為例,探討了數字化背景下大學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途徑。研究表明,基于數字技術的微課教學、翻轉課堂、在線協作學習等創新教學模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還增強了他們的文本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數字化教學模式的實施,既優化了大學語文的教學流程,又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供了有效途徑。
盡管數字化教學模式在實踐中成效顯著,但其推廣與深化仍面臨多重挑戰,如資源建設的投入、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的提升,以及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滿足等。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整合數字化教學資源,設計更高效的教學模式;通過實踐檢驗和反饋,持續改進數字化教學效果;利用學習分析技術采集學生行為數據,生成個性化診斷報告,為教學改進提供支撐,以精準滿足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需求。隨著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的雙向推進,大學語文教學必將在數字化轉型中迸發新的生機,為培育兼具創新精神與人文底蘊的時代新人注入更強動能。
參考文獻:
[1]陽盼.數字賦能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在機理、現實困境、發展路徑[J].成才之路,2024(17):13-16.
[2]李家萍.數字化教學平臺的建構與高職大學語文教育改革探討[J].中國科技經濟新聞數據庫 教育,2023(2):17-19.
[3]祁曉楸.但寫真情與實境 任他埋沒與流傳——韓愈《張中丞傳后敘》賞讀[J].中學語文,2019(34):34-36.
[4]李雪.微課在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3(4):59-60.
[5]鄭蘭琴,高蕾,黃梓宸.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對話機器人能促進在線協作學習績效嗎?[J].電化教育研究,2024,45(3):70-76+84.
(賀瑜:西安明德理工學院)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