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舉辦“青春訪談 共話職途”活動,為學生介紹芯片設計行業的技術發展脈絡與職業成長路徑(資料照片)。 受訪單位供圖

“學校網簽剛開放,我就和中國電科第二十研究所簽訂了就業協議書。”7月15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生鐘立源高興地說。

近年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依托本校學科優勢與行業特色,聚焦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集成電路方向,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深度對接企業人才需求,提前布局,促進供需適配,與中國電科、中國星網、航天科技、兵器工業等集團及北方華創、華為、比亞迪等35家行業頭部企業聯合培養學生。

■ 聯合培養 精準育人

鐘立源在參加校企聯合培養期間,學校為他配備了企業的首席科學家全程指導。他說:“我直接參與新型設備的研發,通過實際項目提高了自身能力。”7月底,鐘立源將帶著他的科技報國夢入職軍工科研院所。

“多年來,我們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通過參與專項研究生培養,進一步加深了研究所與西電的合作。”中國電科第二十研究所人力資源部副主任符浩介紹,校企導師以學生培養為契機,借助學校科研團隊的力量開展項目研究,既為研究所的發展儲備了人才資源,又以人才培養帶動了科研攻關。

通過校企協同打造“基礎課+學位課+多元選修課+產教融通課+實驗實訓課”的融合式課程體系,目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和相關合作企業共建34門校企課程,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環節,累計培養學生超過2000人,實現供需精準對接。

近年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不斷加強產學合作,推動人才培養與就業有機聯動、人才供需有效對接,依托教育部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與國防科技、裝備制造等行業的98家用人單位,圍繞重點領域校企合作、就業實習基地、人力資源提升、定向人才培養4個方向成功立項200項,新增69個就業實習實踐基地,達成定向人才培養合作25項,促成校企共建聯合實驗室、定向科研項目研究、企業獎學金設立等合作100余項。

■ 人才供需有效對接

剛畢業就收到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入職通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生汪晴很激動。這份來自海康威視的“無縫銜接”的入職通知,源于一場改變職業軌跡的聯合培養。

研二時,汪晴通過學校推薦,進入海康威視聯合培養。企業為她配備“雙導師”——海康威視的副總裁和一位資深工程師。

“第一次參與項目時,企業導師讓我先明確任務需求,再針對特定需求目標尋找解決方案。”汪晴說,這種“任務驅動式”培養讓她很快完成了從學生到員工的轉變。她說:“剛開始,我面對技術難題時不敢問導師。經過一次次項目成果匯報,我養成了主動拆解問題的職業習慣,適應了新的工作崗位。”

去年秋招時,汪晴投了13份簡歷,12家企業向她發出面試邀請。汪晴覺得,自己在參與聯培過程中積累的實戰經驗是能夠快速找到心儀工作的核心競爭力。

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像汪晴這樣通過“聯培—簽約”通道入職的學生不少。

“不用海投簡歷,不用反復面試,接觸的都是最真實的產品研發。這讓我在職業發展道路上‘快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生王丁磊說。

“通過聯合培養,企業與學生真正實現了雙向奔赴。學生熟悉企業研發流程,能獨立承擔模塊開發,入職后的適應期較短,融入和成長速度非常快。”海康威視的一名業務主管說。

如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與海康威視的合作已成為產教融合的典范,學校與海康威視合作的“卓越工程師聯合培養”人力資源提升項目,入選教育部18項典型案例名單。

■ 打造就業“強引擎”

去年秋招還未正式啟動,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本科生穆昊就已接到了騰訊的面試通知。

“通過參加學校和騰訊聯合舉辦的‘菁英班訓練營’,我早早就接觸到不少企業的項目。導師手把手帶我們練技術、理思路,連面試可能遇到的問題都提前模擬過好幾次。有了這些積累,面試時心里就有底了。”穆昊說。

“菁英班訓練營”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與騰訊合作的人才培養項目,為學生提供了與產業、企業、崗位提前接觸的機會。

該班定制專屬培養方案,踐行高質量的培養標準、靈活的教學模式,配有專屬企業課程導師和就業輔導HR,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培養行業優秀人才。開班以來,培養的學生100%就業,簽約多家頭部企業。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以就業為導向,將學科優勢轉化為學生的職場競爭力,通過與行業頭部企業深度聯動,構建起“實踐—就業—成長”的全鏈條賦能體系。

目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已與華為、中電五十四所、航天八院等聯合共建75個實驗室,159家實習基地。這些平臺是技術研發的前沿陣地,更是學生積累“項目經驗”的實戰場——在這里參與的課題,直接轉化為簡歷上的“硬核成果”。無論是學生在“菁英班訓練營”參與的微信小程序開發,還是在深信服科技完成的網絡安全攻防實訓,均納入企業“錄用綠色通道”考核范圍,實現從“校園實踐”到“職場勝任”的完美轉換。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