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應用型本科土木水利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究與實踐
——以榆林學院建筑工程學院為例
作者:鄭 文 李玉根 劉 靜 孟祥振 王海任 馬小莉
發布時間:2025-07-22 09:00:01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近年來招生規模穩步上升,新增地方應用型高校碩士學位授權點培養研究生面臨“思政教育難落地、培養體系不健全、校內導師經驗不足、專業實踐缺抓手、評價體系不完善”等挑戰。對此,在分析榆林學院土木水利專業碩士人才培養存在問題與不足的基礎上,提出了“紅專并進、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探索了“兩面向、兩融合、四驅動”土木水利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構建和完善了相應的課程體系、實踐體系、人才培養評價體系,為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培養人才“活水”。
[關鍵詞]土木水利 專業學位研究生 培養模式 課程體系
基金項目:榆林學院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土木水利專業學位研究生產教創融合培養方案修訂及課程體系構建”(2023YLJY07);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 “轉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土木工程專業為例”(15BY113);“基于工程倫理案例開發的思政元素融入土木類專業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21BY155);陜西省教育廳陜西省高等教育學會教改項目“新時代應用型土建類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踐(XGH211217)”。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引 言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主要途徑。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明確指出,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是主動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路徑,是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重點。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及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中均明確指出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具體方向,包括明確改革目標、改革招生制度、完善培養方案、改進課程教學、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強化學位論文應用導向、推進與職業資格銜接、充分調動研究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質量保障體系、鼓勵開展聯合培養等,鼓勵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結合行(企)業和區域人才需求,積極開展培養模式改革,樹立專業學位特色品牌。
榆林市位于陜西省最北部,地處陜甘寧蒙晉交界,是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和黃河中游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當前正處于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窗口期,挑戰比改革開放以來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嚴峻。圍繞能源化工產業低碳化轉型與升級、國土空間保護與開發、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榆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規劃布局以節能降耗技術研發及裝備制造、固廢綜合利用及裝備制造、綠色建材等為重點的節能環保產業,同時根據主體功能區定位、自然條件和發展基礎,構建“一主三副多點、一軸兩帶三區”空間開發格局及“一屏一帶三廊多點”生態保護格局。其中,涉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新型城鎮化發展工程、鄉村振興發展工程、生態環境發展工程等總投資額高達7600億元,需要大量土木水利類高層次人才。
榆林學院作為該區域唯一一所綜合應用型大學,是區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肩負著培養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人才“活水”的歷史使命。鑒于此,榆林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堅持學校“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務榆林、貢獻榆林”的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區域資源優勢、產業發展特點,校企協同育人,確保人才培養“適應度”;打造教學團隊,優化課程體系,重視教學改革,確保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培養人才獲得用人單位一致好評。2021年土木水利專業學位授權點獲批,意味著榆林學院建筑工程學院育人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同時也面臨著較多的挑戰。
榆林學院土木水利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現狀與挑戰
1.土木水利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不完善,缺乏知識傳輸、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有效協同
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決定了培養環節、課程體系、培養方式等的設定以及培養環境的建設,同時也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和規格。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培養實踐與創新能力并舉的高層次人才,目前多數學校的培養模式仍然存在與學術學位的同質性,創新主要基于文獻,工程應用能力培養較少。同時,思政育人目標缺乏,不利于培養區域急需人才。對此,地方應用型高校應當根據自身定位及區域行業企業發展實際需求,重新確立培養目標和與之相應的特色培養模式。以項目為驅動,注重培養學生從工程實踐項目和科學研究項目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學科競賽為抓手,強化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進一步理解工程創新和科學研究的深刻內涵。在知識傳輸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加強價值引領,確保人才培養與區域人才需求的適應度和達成度。
2.土木水利專業學位研究生前置專業跨度大,缺乏普適性較強的“科產教”融合課程設置
作為新近獲批的地方應用型土木水利專業學位授權點,榆林學院土木水利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招生中面臨前置專業背景多樣的問題,招收學生多數為相近專業或相差較大的其他工科專業,學生專業基礎參差不齊,需補修本科專業課程,導致培養難度有所增加。對此,土木水利碩士培養方案在制定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生源特點及工程應用導向和就業問題。在課程設置上,適當避免理論難度較大的課程,著重設置普適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程及方向課,同時增加與工程實踐結合緊密的課程。另外,課程育人環節要注重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在課程學習中提高過程性考核的占比,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3.土木水利專業實踐教學基地缺乏項目依托,校企合作育人難以落到實處
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中明確對專業實踐有較高要求,特別是對土木水利這樣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展開創新創業教育,校內教學平臺儼然無法滿足,學生需要大量的工程實踐才能對專業有較強的切實感悟。但目前企業與學校只在形式上簽署了校企聯合培養的協議,實際上卻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校企聯合培養機制,企業導師也往往只是名義上參與,未能實現較高水準的校企共育。加強基地建設,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是推動教育理念轉變、深化培養模式改革、提高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對此,學校需要積極搭建“政產學研用”專業實踐平臺,積極促進政府、企業與高校的協同育人,建立相應的合作機制,鼓勵校內導師“進”企業,企業導師“入”校園,共同構建區域產業升級、企業長足發展、學校育人提升的“三贏”局面。
4.土木水利專業學位碩士生導師隊伍經驗不足,缺乏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有效引領
土木水利專業碩士學位人才要求具有較強的工程研究能力,無論是培養過程還是論文導向對工程應用能力都有明確要求。教師隊伍是培養人才的主體,然而,地方應用型高校由于前期發展方向及人才引進困難等原因,老教師往往學歷層次較低,科學研究能力較弱,新教師直接從博士畢業進校,缺乏工程實踐背景,而企業導師由于校企協同未能充分落地,往往只是“掛名”參與培養,不能有效引導研究生發現并有效解決工程問題,不能培養出創新能力強的研究生。此外,作為研究生成長成才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要深刻理解并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與責任,在持續增強自身的學術造詣與指導能力的同時更要有仁愛之心。對此,應當充分聚焦導師需求,結合學科專業特色提供導師精準培訓,培養雙師雙能型導師隊伍,切實提高導師的實踐創新能力和立德樹人水平。
5.土木水利專業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不健全,缺乏人才培養目標的考核與反饋
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是檢驗人才培養適應度和達成度的重要依據。目前的評價內容和方式較為片面,主要考查學生的課程學習成績、發表論文數量與刊物級別等可量化的指標,因此,研究生一般只關注自己的學業成績和科研水平,忽視了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另外,評價主體也較為單一,仍然以教師為主,沒有綜合考慮用人單位和學生的意見。因此,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應當從人才培養質量、崗位適任度及綜合素養三個維度著手,重點開展多主體分析和評價,完善評價體系的信息化建設,并對評價結果及時反饋改進。
榆林學院土木水利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1.構建土木水利專業學位育人理念與培養模式,注重人才培養內涵建設
(1)“紅專并進、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
榆林學院是一所歷史悠久、底蘊厚重、孕育革命的學校。1924年,李子洲就任綏德陜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以下簡稱:綏德師范)校長,提出“讀書勿忘救國,救國勿忘讀書”,就此,以李子洲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守“讀書報國”的育人初心,使綏德師范成為“革命英才的搖籃”“西北革命策源地”。從1923年建校到1924年李子洲教育改革,1958年榆林學院創立,再到2017年兩校合并,一路走來,學校始終堅守百年初心,堅持“讀書報國”育人理念。立足新時代,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土木水利專業學位人才的培養當以紅為底色、以專為亮色,知行合一,培養思維敏捷、技術精湛、愛黨愛國、服務地方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
(2)“兩面向、兩融合、四驅動”的培養模式
圍繞學校“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務榆林、貢獻榆林”的辦學定位,土木水利專業學位人才培養面向地方生態文明建設及地方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以“紅專并進、知行合一”為育人理念,從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兩方面著力,以科學研究項目、工程實踐項目、學科競賽項目和創新創業項目為驅動,探索“兩面向、兩融合、四驅動”的培養模式(圖1)。“兩個面向”的確立是考慮地方應用型高校培養土木水利專業學位人才的目標定位,在經濟發達的落后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仍需要大量“下得去、干得好”的專門人才,強化思政教育,賡續紅色基因,傳承“奮斗”精神,助力“下得去”;提升專業能力,科教融合培育“新”潛力,產教融合,強化“專”能力,確保“干得好”。“兩融合”的推動依賴“四驅動”的支撐,四驅動的“馬力”開發可有效推動土木水利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融合發展。培養環節上采用“1+1+1”培養方式,即校內課程學習(1年)、高水平大學交流學習(6個月)與校外實踐研究(6個月)相結合的培養方式,確保土木水利專業學位人才培養在知識傳輸、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上的“三位一體”。

2.優化土木水利專業研究生核心課程體系,促進“思政+科教+產教”課程融合
育人理念是指揮棒,育人模式是主途徑,構建“思政+科教+產教”核心課程體系是首要任務。如圖2所示,其中,強化思政教育主要通過專題思政、課程思政和案例思政支撐,專題思政有公共思政課程教學、“讀書救國”校史及“奮斗”精神傳承教育,突出紅的底色;課程思政貫穿于專業課程教學中,結合課程內容挖掘家國情懷、科技創新和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并巧妙滲透,育人于“言傳”;案例思政主要在“身教”中實現,通過“反課程思政”案例警示、工程問題處理及規范標準學習等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責任意識,以及持續學習的人生態度。提升專業能力主要通過校內科教融合課程教學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課程教學支撐。科教融合課程重點體現在科技創新、學科前沿與基礎理論的結合;產教融合課程重點體現在工程應用、技術開發與基礎理論的結合。在課程考核方式上,注重過程性考核和能力考核,細化能力評價。

3.搭建“政產學研用”專業實踐平臺,拓寬校企多主體合作育人渠道
專業實踐是專業碩士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教學和科研訓練環節,是提高研究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保證。緊密對接區域生態鏈、產業鏈、創新鏈,搭建“政產學研用”專業實踐平臺,提升學校與政府、行業企業等多主體合作育人成效,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改變原先相對松散的校企合作模式,充分調動校企雙導師合作培養學生的積極性,確保土木水利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高度契合。同時,建立專業實踐育人成效多維考核標準,學生根據研究方向、就業意向等綜合考慮在“政產學研用”實踐平臺的專業實踐機會,專業實踐考核從實踐工作時長、專業實踐報告完成度、企業導師評分及專業實踐答辯等多維度開展,專業實踐考核未通過者不得申請畢業和學位論文答辯。研究生畢業論文選題的應用導向必須明確與專業實踐的聯系,切實提高專業實踐在土木水利專業學位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全面提高土木水利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質量。
4.提升土木水利碩士研究生導師專業育人能力,落實“三推一”導師指導模式
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過程中,導師是第一責任人,學生的課程選擇、研究方向選定、培養過程落實都與導師息息相關。提升土木水利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育人能力,以“四有”好老師為基本要求,同時還要具備較強的科學研究與實踐和創新融合的能力。對此,針對現有導師科學研究能力較弱、專業實踐背景較少的問題,在研究生培養模式過程中實行校內導師、高水平大學導師和行業專家導師共同培養的“三推一”模式。其中,校外導師一般應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并有高級技術職稱,這樣能在主體培養上保證當前進校學生的培養質量,長遠來看,對校內導師也是一種很好的培養路徑。此外,要對導師進行不定期的專題培訓,圍繞師德師風建設、導師崗位職責、心理健康教育、導學關系處理、導師團隊管理、科研誠信教育、培養過程管理、實踐創新能力、學位論文質量保障等多個方面,培訓順利結業方可承擔培養研究生的任務,確保導師隊伍理想信念堅定、專業本領過硬和創新能力較強。
5.構建土木水利專業學位人才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確保人才培養目標達成
人才培養體系是一個動態的閉環,人才質量的監控和評價體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為了確保人才培養的適應度和達成度,需要各個環節監控到位、合理考核;需要考慮多主體、多維度、多視角評價相結合,構建評價指標體系、評價組織和評價程序(圖3)。同時,建立土木水利專業學位人才信息化評價反饋系統,對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既要分階段評價,又要連貫性評價,以形成人才培養及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之間的主動適應和不斷更新機制,實現教育和生產的健康持續發展。

結 語
本文在對榆林學院土木水利專業碩士人才培養現狀及挑戰進行調研分析的基礎上,立足學校“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務榆林、貢獻榆林”的發展定位,結合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及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確立了土木水利專業碩士人才培養“紅專并進、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探索了“兩面向、兩融合、四驅動”的育人模式,構建了“思政+科教+產教”土木水利專業碩士研究生核心課程體系、“政產學研用”專業實踐體系、“三推一”導師培育方式及人才培養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這對培養具有堅定政治理想、良好職業道德和“奮斗”精神,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能潛心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土木水利高層次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對同類型院校培養土木水利專業碩士研究生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教育部關于印發《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2020-9-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html.
[2]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09-3-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0903/t20090319_82629.html.
[3]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EB/OL].(2013-4-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304/t20130419_154118.html.
[4]榆林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榆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EB/OL].(2021-5-26).https://www.yl.gov.cn/zwgk/fdzdgknr/ghjh/fzgh/202106/t20210611_46758.html.
[5]劉慧萍,馬小莉,李寶平,等.土木水利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22,8(24):70-73.
[6]金亞旭,張克維.基于科研與學科競賽雙驅動的創新人才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22,8(9):4-6.
[7]江學良,楊慧,段紹偉.土木水利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J].教育教學論壇,2021(34):127-130.
[8]楊秀娟,樊恒輝,王寧.土木水利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實現路徑[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12):4-6.
[9]教育部關于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教學和聯合培養基地建設的意見[EB/OL].(2015-5-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1505/t20150511_189480.html.
[10]王志超,李衛平,楊文煥,等.基于創新能力提升的土木水利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以內蒙古科技大學為例[J].高教學刊,2024(9):67-70.
[11]樂長高,朱業安,謝宗波,曾立慶,陳中勝.基于“三全育人”的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9(5):450-456.
(鄭文、李玉根、劉靜、孟祥振、王海任、馬小莉:榆林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