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養豬與豬病防控”是畜牧獸醫專業的核心技能課程之一,面對生豬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要求,單靠傳授知識培養的學生已不能適應產業發展。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資源,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適應現代生豬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舉措。文章總結了筆者講授“養豬與豬病防控”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操作要點,訓練學生掌握豬生產中核心技能的同時,融入工匠精神、食品安全、生態環保、興牧強國、法制教育等思政元素,講授了現行的相關標準、規程、法規及智慧養豬新技術,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和道德水平,增強了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關鍵詞]養豬  課程思政  思政元素  探索與實踐

基金項目: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產學研基地提升項目(JD24-01);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橫向項目(HX25-046);教育部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2024092368444);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基金項目(JG20-90)。


引  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職業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陣地,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任務,這就迫切需要把思政元素引入課堂、寫進教材和融進頭腦,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科學謀劃、精心組織、創新方法、務求實效。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及時有效地將思政素材與專業知識聯系起來,找準授課切入點,精準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育人元素,認真做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人格培育與精神滋養,促進學生關注時事、關心國家、關注未來;要結合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工匠精神的培養,把理論問題講生動、講鮮活,把技能訓練做扎實,練精湛,促使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的有效融合和共同發力、同向而行、同頻共振,全面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養豬與豬病防控”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在以往傳統教學中,“養豬與豬病防控”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圍繞知識、技能、素質三個方面進行設計的,與思想政治教育關聯比較松散,學生對畜牧獸醫專業群認同度較低,培養的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意識,畢業后不愿意在養殖場就業,制約了現代畜牧業的發展,阻礙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養豬與豬病防控”課程教學中,根據現代養豬企業生產工藝流程和操作規程,重構教學內容;深入挖掘、梳理與本課程緊密相關的思政素材,將知識點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這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專業意識和學習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知牧愛牧、強牧興牧”的情懷,也有助于提升學生服務畜牧行業乃至生豬產業振興的能力。

“養豬與豬病防控”課程育人目標

1.課程內容簡介

“養豬與豬病防控”課程是畜牧獸醫專業的一門核心技能課,也是考取家畜繁殖員國家職業技能證書與家庭農場畜禽養殖“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核心課程。在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期間,學校根據現代化豬場生產需要將原“養豬生產”“動物疫病”“動物普通病”等課程解構重組為“養豬與豬病防控”課程。該課程是在學習了動物解剖生理、動物生物化學、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豬場環境調控與糞污利用、動物微生物、動物藥理、動物病理等專業基礎課以后開設的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必修課。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與實踐,學生了解了國內外養豬生產的現狀、發展趨勢和豬種資源狀況,掌握了豬的選種選配、種豬生產、仔豬生產、肉豬生產、豬病防控等職業崗位必需的知識和技能。該課程培養了學生解決生產實際問題、推廣標準化養豬生產先進技術與創新創業的能力。

2.課程思政目標

在教學設計中,應結合課程特點、知識體系與生豬產業的特色,在講授養豬與豬病防控基本理論知識和操作要點,訓練學生掌握豬生產中關鍵技能的同時,融入延安紅色文化、校史資源,將偉大建黨精神和抗疫精神、科學家精神、載人航天精神以及畜牧界專家教授的先進事跡、知名企業家創業故事等融入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引導學生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厚植強國愛農情懷,練就過硬專業技能,樹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意識和信念,增強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一懂兩愛”創新人才。

“養豬與豬病防控”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設計

“養豬與豬病防控”課程教學團隊圍繞德育和智育雙重培養目標開展課程教學設計,課程以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崗位工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為主線,堅定“豬糧安天下”的初心使命,立足現代生豬生產典型工作崗位能力重構內容,德技并修育人,線下課程共有11個項目、39個任務,將食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種質強國、法制教育等思想融入每個項目的教學過程中,形成課程教學思政素材的全覆蓋,發揮養豬課程教學的育人功能,強化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素養、法治意識、文化自信和職業精神。

1.導論中的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合

導論部分主要講授我國豬業發展歷程與成就、我國豬業面臨機遇與挑戰、我國養豬業發展前景等內容。教學目標與融合的思政元素:一是觀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策劃推出的《端牢中國飯碗》第10集“蛋奶充盈”和經濟頻道“科技賦能 降本增效 走出傳統豬周期”視頻,使學生理解穩定肉蛋奶供給平衡對民生的重要性。二是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從史學角度尋找中國生豬生產的經驗與教訓,為中國豬業發展問題的解決提供思路;要求學生了解中國生豬產業的發展歷程及其主要經驗教訓,掌握生豬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與現代生豬生產的知識體系,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明確學習思路,做到育才先育人。三是引入養豬學專家張仲葛教授、許振英教授、路興中教授等畜牧界名人開展科學研究的故事、知名企業家創業故事,教導學生將前輩的對待科學刻苦與奉獻的精神牢記在心,付出實際行動向前輩們學習,傳承前輩們的精神。

2.豬的品種與種質資源利用中的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合

豬的品種與種質資源利用項目中主要講授豬的品種、豬的生物學特性、豬的雜交利用等內容。教學目標與融合的思政元素:一是通過觀看《端牢中國飯碗》第13集“畜禽興旺”、第15集“種業振興”等視頻,樹立農為國本,種鑄基石的品牌強國理念。二是介紹《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2021年版)》與十大畜禽優異種質資源,讓學生清楚知曉我國的畜禽地方品種都是寶貴的資源,是畜牧業發展的基礎,是物資來源和戰略儲備,在利用中保護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三是教育學生樹立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的思想。豬種是生豬生產最基礎的生產資料。本項目主要培養學生科學準確地選用豬種的能力,要求學生了解我國地方豬種的品種劃分與演變、中國豬種的特點與世界貢獻,掌握三大外來豬種、代表性地方豬種、培育品種的外貌特征與種質特性,了解不同豬種的主要利用方法及豬種資源保護、利用與開發的途徑,培養學生樹立環境、需求與品種的系統觀。

3.豬場規劃與建設中的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合

豬場規劃與建設項目中主要講授豬場的選址布局、豬場生產流程與規模確定、豬舍建設與設備設施、豬舍環境衛生控制、豬場環境保護等內容。教學目標與融合的思政元素:一是引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技術指南》《多層立體規模化豬場建設規范(NY/T 4321-2023)》《生豬規模化養殖設施裝備配置技術規范(NY/T 4254-2022)》等法律法規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牢固樹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觀念,并按照相關標準與規程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二是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病死及病害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教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落實環境友好發展理念,自覺保護好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4.不同生理階段豬的飼養管理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合

現代養豬生產中按照工藝流程劃分為公豬舍生產管理、空懷舍生產管理、妊娠舍生產管理、分娩舍生產管理、保育舍生產管理、后備舍生產管理、生長育肥舍生產管理。公豬舍生產管理部分主要講授公豬的飼養管理、人工采精與精液處理(精液質檢、精液的稀釋與保存)等內容;空懷舍生產管理部分主要講授空懷母豬飼養管理、發情鑒定與催情技術、人工授精、妊娠診斷等內容;妊娠舍生產管理部分主要講授預產期推算、胚胎生長發育規律、妊娠母豬飼養管理等內容;分娩舍生產管理部分主要講授產前準備、母豬的分娩接產、難產處理與假死仔豬救治、哺乳仔豬護理、泌乳母豬飼養管理、仔豬斷奶等內容;保育舍生產管理部分主要講授保育仔豬飼養管理、提升保育豬成活率和日增重的措施等內容;后備舍生產管理部分主要講授引種、后備公豬管理、后備母豬管理、選種選配等內容;生長育肥舍生產管理部分主要講授育肥前準備、生長育肥豬的飼養管理、提高育肥豬出欄率的措施等內容。教學目標與融合的思政元素:一是引入《豬人工授精技術規程(NY/T 636-2021)》《種公豬站建設技術規范(NY/T 2077-2011)》《種豬場建設標準(NY/T 2968-2016)》《智能化豬場環境控制技術規程(DB3415/T 44-2022)》等操作規程,要求學生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做到準確操作。二是引入養豬學專家張仲葛教授、許振英教授、路興中教授等畜牧界名人開展科學研究的故事、知名企業家創業故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團隊合作意識,發揮自身的創新創業精神。三是遵守《畜禽養殖場檔案規范(NY/T 3445-2019)》《種豬生產性能測定規程(NY/T 822-2019)》等行業標準,避免非法引種。四是引入《生豬及產品追溯關鍵指標規范(NY/T 2958-2016)》《生豬無害化處理操作規范(NY/T 3381-2018)》《豬肉品質測定技術規程(NY/T 821- 2019)》《生豬宰前管理規范(NY/T 3226-2018)》等操作規程,要求學生在養殖過程中要保證飼料、水源、空氣、添加劑、防疫、消毒、用藥的絕對安全,確保得到高品質的健康豬肉;五是堅持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樹立“養豬為民”的思想,把國家利益、人民健康等作為重點內容,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養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保障食品安全、提升大眾健康。教育學生弘揚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和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5.豬群健康管理中的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合

豬群健康管理部分主要講授豬疫病綜合防控措施(生物安全、豬群免疫)、豬病臨床診斷方法、豬常見病預防與控制等內容。教學目標與融合的思政元素:一是教育學生堅持“以畜為本”,要敬畏生命,護佑動物。二是結合非洲豬瘟等防控,增強學生對“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理解。三是樹立產品安全意識,遵紀守法、實事求是,嚴禁使用假劣藥品和有害藥物,嚴禁銷售未經檢疫的動物,嚴格執行《畜禽病害肉尸及其產品無害化處理規程》,加強屠宰檢疫工作,嚴禁病死豬肉走上餐桌。

“養豬與豬病防控”課程融入思政元素教學實施

1.與時俱進,修訂課程標準

以教材為依托,對接國家專業教學標準、畜牧獸醫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行業標準(規范),及時修訂養豬與豬病防控課程標準,從家國情懷、政策法規、傳統文化、創新意識和職業素養等方面挖掘與篩選每個教學任務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及時引入當前樓房養豬、智慧養殖等熱點問題,巧妙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專業課教學始終,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起到潤物細無聲的獨特育人效果。

2.專兼結合,打造特色團隊

“養豬與豬病防控”課程建設團隊由專業課教師、思政教師、生豬產業體系崗位專家、知名企業技術總監等12人組成,“雙師型”教師占90%;團隊成員圍繞課程思政建設開展研討交流、培訓學習、觀摩教學名師授課等活動,整合優質資源,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水平,從不同角度向學生分享思政教育案例和最新的養豬業知識與動態;學校教學督導隨機隨堂聽課,審核授課教師的教學材料,隨機抽查學生對課程思政教學的滿意程度,將團隊成員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與年終考核、職稱評審掛鉤,激發教師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3.模式創新,提高育人效果

“養豬與豬病防控”課程授課教師將灌輸說教改為啟發引導,充分利用豐富的線上線下教學資源,借助學堂在線、優慕課、虛擬仿真平臺,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靈活使用任務驅動法、案例導入法、小組合作探究法,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案例中多維融入畜牧學專家的故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生豬養殖標準法規、與豬有關的傳統文化、知名企業家創業故事等思政元素,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互動的參與度,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及團隊協作等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思政教育。實現課程思政素材與知識點有機融合,達到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目的。

4.綜合考核,掌握教學效果

“養豬與豬病防控”課程授課教師采取過程與結果、個人與團隊、校內與校外并重的方式,構建“雙導師、雙層級、四環節、四元化”的全過程、多方位考核評價體系,以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考核為基礎,加入思政育人目標達成度,將考核分為自主學習考核、課堂學習、實踐操作及期末試卷考核,全面評價教學效果。例如在實踐技能考核中,除了考核學生操作的準確度、熟練度以外,還要求學生分析操作中的注意事項,談自己的感受、認識等,考核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對職業的認同、職業素養等。

結  語

項目組通過在“養豬與豬病防控”授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融入工匠精神、食品安全、環境友好、興牧強國等思政元素,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畜牧獸醫專業學生樹立了“學牧愛牧、強牧興牧”的情懷,提升了學生學習畜牧獸醫專業的信心和熱情,增強了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參考文獻:

[1]陳秋萍,王運欽,陸有飛.加強養豬與豬病防治(養豬技術)課程思政建設的探討[J].大學教育,2022(6):43-45.

[2]黃艷娜,蔣欽楊.新農科背景下《家畜環境衛生與牧場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畜禽種業,2023,19(9):154-160.

[3]陳亞強,彭津津.三全育人背景下的豬疫病防控技術課程思政的思考與探索[J].豬業科學,2023,40(12):56-58.

[4]王艷輝.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下的豬生產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2(8):12-13.

[5]呂丹娜,鄂祿祥,劉正偉.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畜牧獸醫專業“豬生產”課程教學的實踐探索[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3(3):29-31.

[6]楊雯樂,盧研宇,謝俊秋,等.病理生理學實驗“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2,30(1):50-53.

[7]張美玲,賈彩鳳,杜震宇.見微知著 溶鹽于湯——淺談高校微生物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生物學雜志,2019,36(4):102-104.

[8]韓大勇,劉海霞,周明夏.牛羊生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知識文庫,2021(23):109-111.

[9]石定芳,廖婧茜.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本真、阻礙與進路[J].現代教育管理,2021(4):38-44.

[10]董雅潔,盧鍇鋒,李玉紅,等.基于微視頻的病理生理學實驗課程思政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6):387-388.

[11]王慧,劉海霞,王利紅,等.高職院校職業技術課程中思政教育實施的路徑思考——以牛羊生產課程為例[J].畜禽業,2021,32(12):116-118.

[12]喬志偉,張玉濤,張煒亮,等.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思政實踐舉措[J].微生物學通報,2022,49(4):1452-1463.

[13]謝虹,高慧杰,石立瑩,等.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初探[J].教育現代化,2020,7(12):37-39+100.

[14]牛麗莉,朱礪,姜雅慧,等.“養豬學”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探索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1(31):104-107.

[15]徐盼,蘆麟鳳,朱明苑.“養豬與豬病防治”課程思政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1(23):97-100.

(閆紅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