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教材是提升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核心力量,高職教材評價是保障高職教材質量建設的關鍵環節。研究基于技術哲學理論指導探索高等職業教育教材質量評價,探究知識、價值、技術實踐與教材之間的邏輯關系。基于高等職業教育特點,運用德爾菲法,構建了4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28個三級指標的高職教材質量評價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教材質量提升策略,即:把牢教材建設陣地意識,保障正確性與價值性;深化教材知識研究,保障科學性與先進性;完善教材內容設計,保障特色性與可持續性;創新教材形式設計,保障規范性與多樣性。旨在為高職教材建設開發提供實用評價工具,進一步推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關鍵詞]高職教材  邏輯遵循  評價體系

課題項目: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等職業教育教材建設與評價體系研究”,課題負責人:梅創社,課題編號:23GZ004;2024年度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部現代職業教育研究院課題“職業教育助推產業工人技能提升的理論及影響因素研究”,項目負責人:王雪松,項目編號:2024XBZJXZ-03。


引  言

作為知識傳遞的核心工具,教材質量直接決定了學生知識獲得的成效,進而影響整體教學水平及人才培養質量。科技的快速發展和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不斷提升,職業教育體系與社會發展、產業升級的聯系愈加緊密,高職教材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其質量的提升成為提高教學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一環。“金教材”作為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核心支柱,是促進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趨勢有機融合,推動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高質量教材建設的重要支撐。高等職業教育教材評價需要采用科學客觀的方法,對教材的特點、適用范圍和質量等進行評判和分析,是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統一。技術哲學作為一種探討技術本質及其與社會關系的學科,為高職教材質量評價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高職教材質量評價的邏輯遵循

高等職業教育中,教材作為課程內容的承載媒介,其核心在于傳授技術知識。技術知識又可細分為技術理論知識與技術實踐知識兩大類。技術理論知識具有明確表述性,能夠借助語言等直觀性手段進行有效傳播。反之,技術實踐知識則往往呈現出“難以言喻”的特性,無法直接通過語言或符號等方式傳遞,需借助特定方法方能實現有效傳授。技術哲學理論聚焦于技術的本質探索、價值評估、倫理考量及其社會影響分析。從價值視角審視,技術在其設計、開發與應用的各個階段均融入了多元價值,諸如技術本身的內在價值、推動經濟發展的經濟價值,以及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價值等。而從社會層面出發,技術哲學積極參與解決社會實際問題,與技術實踐中的多元社會行動者,包括開發者、監管者及使用者等緊密合作。基于此,研究剖析了高職教材蘊含的知識價值與技術規律之間的邏輯關系,為教材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提供理論框架。

1.價值與技術知識:教材質量評價的邏輯起點

教材具備“知識”和“價值”的雙重屬性,因此,高等職業教育教材蘊含的“技術知識”與“價值”共同構成了高職教材質量評價的起點。高職教材中的技術知識包含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對應技術認識論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教材內容組織遵從“螺旋循環”轉化規律,即完成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內化。隱性知識通過與情境融合轉化為顯性知識,顯性知識通過主體共享轉化為群體性的共同理解,主體的認識力和理解力在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循環轉化、螺旋上升中不斷提高。高職教材中的價值貫穿在技術知識的設計、呈現、組織、使用等各個環節,包括審美、倫理、尊嚴、自由等,技術價值合理性意味著教材內容組織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目標,符合社會普遍的價值訴求。高職教材質量評價需要在承認彼此相對獨立性的前提下促進兩者的有機統一。

一是教材價值評價。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高職教材的價值體現于在國家與社會共同建構的歷史背景和動態過程中,集中反映“什么知識最有價值”,實現個別知識和整體知識的整合,構建滿足個體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完整的教材體系結構。

二是教材知識評價。高職教材內容中的技術知識呈現應遵循高職學生知識建構的認知特點,保持認知習慣與知識邏輯的相統一,圍繞社會發展需求,以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為基礎,科學構建知識之間的聯系,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相結合,不僅要明確技術知識原理,還能將知識、能力、素養、情感、價值觀等等有機結合。

2.規律與技術實踐:教材質量評價的邏輯遵循

高職教材的設計應遵循高職教材體系建設的本質、基本特征和規律。高職教材所設計內容,應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圍繞“知識應該怎么教”,貫穿人才培養目標,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突出職業教育特色主線,實現技術實踐活動的可持續發展,體現高職教育的育人效能。

高職教材的實踐評價應遵循高等職業教育的獨立性和獨特性。作為一種與經濟、政治、社會有緊密聯系的類型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在滿足個體生存需要的基礎上將個體與技術內在關聯在一起,從根源上來講,高等職業教育所包含的技術實踐活動對于個體未來的美好生活更具指向性。基于此,高職教材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把握現代技術的內涵變化、不同技術類型的特點以及技術發展的規律,堅持與時俱進與傳承經典相統一,運用合理的技術能力和技術手段改變和推進職業實踐活動的發展,將技術倫理意識貫徹到高職教育的各個環節,堅持培養技術能力和人文素養兼備的人才。

高職教材質量評價體系的建構

1.高職教材質量評價指標構建

高職教材質量評價指標的構建堅持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相統一、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相結合、哲學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剖析國家政策文件對高等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要求,結合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設計了半結構化訪談提綱,著重了解高職教材的質量評價的側重點,作為評價指標確立的參考性意見。具體問題包括:您認為高職教材的內容選擇上應注重哪些方面?您認為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高職教材應注重哪些方面?您認為高職教材的形式設計上可以從哪些方面實現突破?您認為高職教材的質量評價,可以從哪幾個方面開展?

研究依據技術哲學理論框架,梳理訪談數據,初步確立了高職教材“知識、價值、實踐和物理”評價的四個關鍵維度,構建了4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28個三級指標,見表1。在構建職業教育教材評價體系的過程中,初步擬定的評價指標僅代表一個起始階段。為確保這些指標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必須經過多輪的專家審查和深入討論。此過程涉及對指標的反復檢驗和精細調整,以確保每一項指標都能準確反映職業教育教材的質量和效用。

2.基于德爾菲法的評價指標修訂

研究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開發相應的結構性調查問卷,使用“重要程度”作為評價標準,1代表非常不重要,2代表不重要,3代表一般,4代表重要,5代表非常重要。研究第一輪發放調研問卷26份,回收有效問卷25份,回收率96.15%。提交問卷的專家對象包括陜西省“雙高計劃”建設高校的二級學院院長3人,專業帶頭人6人,行政管理人員4人,8位一線骨干教師,2位企業技術人員和2位職業技術教育領域教授。

本研究使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綜合考察評價指標中的變異系數 CV。變異系數可以直觀反映專家群體對于指標重要性態度的協調程度和一致性。較低的變異系數(CV<0.25)被視為專家意見的高度一致性,表明在對指標重要性的看法上達成了較高程度的共識。計算結果表明,4個一級指標的均值都超過4.5,且這些指標的變異系數 CV<0.25。這個結果表明專家對一級指標的設定有著高度共識。然而,二級指標的統計結果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差異性。通過與專家進一步交流和討論后,研究者得到以下具體修改建議。一是在“價值評價”的附屬二級指標“正確性”具有一票否決性。二是在“特色性”二級指標下增加“教材載體形式”三級指標;在“可持續性”二級指標下增加“推廣應用價值”三級指標。三是“啟發性”指標附屬“知識呈現平臺多樣性”三級指標表述不夠準確,需要進行下一步修正。

3.研究討論

本研究構建的“高職教材質量評價體系”,以高等職業教育獨特的人與技術的核心本質為基點,剖析高職教材與知識、價值、技術實踐之間的內在聯系,遵循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規律,以培養學生職業素養,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未來發展,實現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為出發點,構建“教材知識評價、教材價值評價、教材實踐評價、教材物理評價”4個指標的高職教材質量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不僅聚焦教材知識的呈現,更關注教材知識與學生技能習得、學習能力提升的關系,模型的二三級指標對于需要進一步完成實踐驗證。

20250722162711191-75-a6790.png

高職教材質量提升的實踐思考

研究基于技術哲學理論特定的理論框架和闡釋規則,對高職教材質量評價的邏輯基礎進行了詮釋,從知識、價值、實踐和物理評價四個維度設計了評價指標體系。在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過程中,筆者同時梳理國家相關政策文件、省內教材建設以及“十四五”規劃教材評選的相關指導文件,對高職教材質量提升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實踐思考:

1.把牢教材建設陣地意識,保障正確性與價值性

尺寸教材,“國之大者”。教材關涉知識生產的治理技術,它優先考慮并產生特定種類的知識,并且其本身會受到國家政策及制度的影響。高職教材的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在教材評價中應具有一票否決權。高職教材建設要緊緊圍繞“強國建設”時代課題,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充分發揮高職教材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創新人才方面的固本培元作用。首要之舉在于堅守高職教材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陣地觀念,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與價值引領,清晰界定高職教材作為公共資源的屬性,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價值立場,以此為高職教材建設的持續進步注入可持續發展動力。其次,需明確劃分教材治理中的多級主體責任體系,明確清晰的建設目標,加強政府與社會對高職教材建設工作的監督與檢查,構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高職教材體系。

2.深化教材知識研究,保障科學性與先進性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職教材的建設工作需兼顧理論知識的系統構建與實踐功能的充分發揮。堅持唯物辯證法,用普遍聯系、運動發展、矛盾統一、質量互變的視角看待教材建設和管理。在教材知識體系的構建上,秉持思政教育理念,致力于將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深度融合,與高等職業教育的主旨和導向相契合;秉持科學性原則,采取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遞進方式,確保知識間的銜接與連貫,促進跨學科知識的交融,從而提升知識的多元價值,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秉持先進性原則,深入挖掘產業、行業實際需求,整合科學、實用且前沿的知識內容,納入新技術、新流程、新標準等多元元素,確保教材知識內容匹配產業、行業工作情境,緊密貼合實際工作崗位。在教材內容的組織編排上,遵循知識構建的邏輯規律及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表述準確無歧義,同時,特別融入豐富案例與項目實踐環節,旨在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緊密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度交融,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并進。

3.完善教材內容設計,保障特色性與可持續性

高職教材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載體與橋梁,體現了行業前瞻性、實踐導向性,其核心宗旨在于助力學生掌握行業所具備的技能與知識、職業道德及職業素養,滿足社會與行業發展的迫切需求。因此,高職教材應從傳統單一的知識講授向服務于學生成長轉變,要不斷完善教材內容設計,凸顯高等職業教育的獨特魅力。首先,高職教材要積極融入行業最新的技術技能,拓寬知識展示的廣度與深度,使學生能夠全面洞悉行業動態,以就業為導向,為其職業生涯的長遠規劃提供清晰的指引。其次,教材要強調實踐操作與技能導向,通過詳盡的實踐操作指南、豐富的技能練習及評估體系,圖文并茂,融合VR、AR等數字化技術,為學生提供更為逼真、沉浸式的實踐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對技能的深度掌握與內化。再次,高職教材要在“潤物細無聲”中完成職業道德培養與綜合素質提升。教材涵蓋行業相關的職業倫理與行為規范,跨學科構建知識體系,如抗壓抗挫能力、溝通技巧、團隊協作能力等,旨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與倫理意識,實現人與技術的和諧共生。

4.創新教材形式設計,保障規范性與多樣性

技術的持續革新與學生需求多樣化為教材呈現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職教材的展現形式須與時俱進,以適應日益復雜的教學需求。因此,高職教材需在確保出版規范性的前提下發展形式多樣性和內容豐富性,力求實現教材呈現效果的最優化。其一,確保教材編校質量準確無失誤。高職教材內容要進行多輪嚴謹審核,并邀請行業內專家進行評審,以保障其內容的精確性和邏輯性。在物理形態與數字形態的質量把控上,不僅要關注傳統紙質教材的印刷質量,還應加強對數字教材界面設計與技術支撐的重視,采取交互式的模擬設計,保障教材形式的靈活性,確保其在不同設備上的完美適配。其二,確保教材物理質量持久耐用。紙質教材應采用高品質的印刷工藝與裝訂技術提升其使用壽命;電子教材確保操作流暢,穩定性強,能夠滿足日常教學需求。其三,積極探索開發立體式、活頁式等新型教材形態,并輔以豐富的信息支持平臺與電子教學資源,豐富實踐教學資源,搭建起師生互動的橋梁,實現信息的有效共享與即時反饋,為教學提供更具個性化的數據指導,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

結  語

作為教育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教材在無形中映射著時代發展的軌跡,是課程實施的重要載體。教材評價是保障教材質量的關鍵環節,構建科學與合理的教材評價指標體系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同時,有效的評價反饋,能夠及時發現教材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為后續的改進與優化提供堅實的依據與保障。我國教材評價研究起步較晚,高職教材質量評價體系尚顯稚嫩,評價標準缺乏統一規范,因此,對高職教材評價體系的持續修正與實踐驗證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雖完成了高職教材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初步構建,但評價指標權重的賦值、指標體系的實踐驗證是下一步亟待研究解決的重點,相信通過科學的指導思想與先進的時代教學理念的支持,高職院校的教材評價體系能夠越來越完善,為高職教材建設和質量提升提供一些借鑒。

參考文獻:

[1]張振.新時代教材體系建設的三重邏輯:價值、理論與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23,43(4):34-41.

[2]呂建晴,袁帥,潘信林.大教材評價觀的科學內涵、功能定位及實踐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4(16):62-66.

[3]徐平利.職業教育的歷史邏輯和哲學基礎[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徐宏偉.省思與構建——技術哲學視野下的職業教育根本問題新探[D].天津:天津大學,2015.

(王雪松、周鈺玲、朱夢楠: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