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將城市精神融入高職“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緩解地方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思政切入難、聚焦難、收效難的現實需要和重要手段。城市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學策略,對于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發揮地域文化親和力、感染力和育人效能至關重要。本文聚焦神木“忠勇、創新、包容、共享”的城市精神,解析神木職業技術學院“用英語講好神木故事”的創新實踐,探索以地域優秀文化引導課程思政的策略創新。

[關鍵詞]城市精神  大學英語  課程思政  教學策略

基金項目: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地域文化朝向新路徑研究(編號:YGH25017);城市精神全視距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和方法探究——以楊家將文化的思政實踐為例(編號:2024SK05);文化自信視野下紅色資源與高職英語教學的融合研究(編號:2024SZX103)。


引  言

“忠勇、創新、包容、共享”是神木城市精神的現代表述,也是古老麟州(“麟州”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州郡,位于今陜西神木市一帶)的文化宣言。這一表述不僅體現了神木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底蘊,更展示了新時代神木人民的精神風貌和社會責任感。“忠勇”源于楊家將文化的精神傳承,“創新”來自城市發展的時代需求,“包容共享”則是當代神木人生活信念與人生境界的高度升華,是廣大市民廣泛認同的價值標準與共同追求。神木精神以其城市歷史文明和現代發展、人文素養和道德理想、意志品格與文化特色的精準凝練和綜合反映,折射出歷史軍事重鎮的厚重積累,也反映著現代工業城市的前行動力。其精神特質與時代需求高度契合,具有激勵神木人民勠力奮斗,為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進步貢獻力量的重要作用。

神木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神木職院”)地處楊家將故里,“神府佳”紅色革命根據地腹心地域,學校“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政教學,以講述楊家將故事,傳承神木城市精神,編輯紅色英雄主義的教育素材,提煉地域特色的育人主旨為目標,以富于感召力、凝聚力的忠勇精神為主線,構建“用英語講好神木故事”的城市精神框架。在發揮本土文化情感優勢,激發教師教學創新思維的同時,也激勵著學生樹立報效國家、服務鄉梓的理想和做社會主義奉獻型高技能人才的遠大志向。

忠勇精神:思政鑄魂的價值底座

忠勇精神是古老麟州的地域風骨,是新生神木的文化基因,是城市精神的核心脈絡,也是神木職院錘煉師德師魂的價值底座。其在建設教風學風的艱巨工程中,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1.拓寬教師思政教學視野的精神高地

“大學英語”課程承擔著國際交流的語言傳授任務以及培養學生人文綜合素養的重大使命。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等教育“視野要廣,要有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的精神,助力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的過程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知識視野和國際視野要求教師要有放眼世界、接受不同文化的意識,歷史視野則要求教師站穩中華傳統文化立場。以融入城市精神而言,在教學設計上要融入城市文化元素,建立地域文化自信;在教學實踐中要有將地域特征鮮明的民族優秀文化元素融入教學環節的能力,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熱愛地域文化。在城市精神與外來語言工具的橋梁構架中,滿足語言學習和文化傳承的雙重需要,形成知識與文化的互動,智育和德育的互融,傳統和創新的互通。

神木職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在忠勇精神的傳統底色上,以地域優良文化涵養思政過程和手法,構建立足城市、放眼世界的思政教學體系,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教育的良性接觸中實現歷史和現實、教育和教學的雙向融合。就師德師風而言,神木忠勇精神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對教師職業道德的養成具有促進作用,踐行忠勇精神,能激勵教師更好地愛崗敬業,關注學生發展,為培養技能型人才貢獻力量。以教學實踐而論,忠勇精神意味著勇于創新、敢于嘗試,能夠鼓勵教師積極探索新方法、新途徑,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2.紓解課程思政“三難”痼疾的精神利器

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既受教育主體自身局限的制約,也受教育客體諸多問題的影響,長期存在切入難、聚焦難、收效難“三難”痼疾。以主體而言,英語教師受專業方向、知識結構、文化視野的多重拘囿,對中華傳統文化了解相對較少,挖掘地域特色思政資源的積極性不夠,授課過程中重語言知識傳授而輕文化元素吸納,重西方文化講解而輕地域精神融入的現象較為普遍。因此,思政方式有時偏生硬,教育主題多有固化傾向,內容與知識傳授的融合度難免有限。就客體而論,在養成缺陷、基礎薄弱、學習自覺性不高的前提下,再受高職教育功利屬性影響,學生普遍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忽視自身思想道德觀念的培養,容易出現思想底線失守、審美認知扭曲等亟須關注的現象。而研究界針對上述問題的探討,陳述現狀者眾而開發策略者寡,分析程度緣由者多而指明方向路徑者少,既不能滿足構建立德樹人的戰略之需,也無法緩解創新課程思政方略之急。

展現城市共同理想目標、精神信念、文化底蘊、行為準則、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城市精神元素融入“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實踐,既可化解課程思政面臨的上述窘境,亦能有效提升城市的精神凝聚力和發展競爭力。神木職院“大學英語”的課程思政教學,聚焦地域文化、城市精神、英雄題旨三個關鍵詞,“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講好英雄故事、神木發展為主題,以傳播中國職業教育時代強音為宗旨,實現了城市的忠勇精神快速、有效地融入課程標準和教學實踐的目標,為地方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思政實踐提供了服務地域發展的創新性策略和路徑。

3.提升英語課程思政效能的創新方略

城市精神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具有豐富思政內涵以創新課程體系,培養地域認同以增強文化自信,強化人文素質以提升職業素養的多重作用。首先,城市精神具有豐富的本土文化教育元素,具備解決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素材普泛化、思政主題符號化、思政方法套式化的功能。親切熟悉的本地故事,貼近實際的生活理念,真情實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更樂于接受,更易于理解也更好消化吸收,課程思政的育人效能也由此放大。其次,隨著學生對城市精神的深入了解,對自己所在城市的文化認同感會進一步增強,在國際交流中展示城市獨特魅力的自覺性、積極性也會提升,以城市精神為核心內涵,民族傳統為底色的文化自信由此得以增強。再次,城市精神往往與城市產業發展和需求存在緊密關聯。神木市大力倡導的“麟州工匠”精神,以忠誠、奉獻為基礎要義,與神木的忠勇城市精神一脈相承。這種精神融入英語課程思政,可以帶動教師的思政教學熱情,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敬業奉獻的職業精神,對于其未來的職業規劃、商務溝通、跨文化交流也有重要作用。

多維創新:教法改革的城市引力

創新意識是神木城市精神的發展元素,將其融入“大學英語”思政教學,具有解決教師思政積極性不高、創新意識不強,因教學痛點不清而致強行導入、硬性插入和僵化說教諸多問題的針對性功效。在善于創新、勇于創新的城市精神熏陶下,以思政主題地域化、思政精神城市化、思政素材定制化、思政手段創新化為導向的教學實踐,成為提升教育質量,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自覺接受道德教育和情感熏陶的良好手段,也成為實現立德樹人終極目標的優選途徑。

1.移形換位的故事復述

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就是擺脫周而復始、一成不變的僵化思政模式,讓“大學英語”真正成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升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課程。神木職院的主要做法是,利用黃河文化核心地域、楊家將故里、“神府佳”紅色革命根據地的區位優勢,組織學生走出英語教室,走進神木歷史,開展用英語復述英雄故事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在具體實踐中,充分利用神木市區眾多的楊家將歷史遺址、英雄塑像主題廣場、紅色文化遺址、校園內部圖書館、楊家將文化傳承基地等真實場域和仿真環境,讓學生在英語興趣社團、課程學習小組帶動下開展“楊六郎的一天”“巾幗英雄穆桂英”“紅色賀家川”等歷史故事、戲曲故事復述活動。富有特色的歷史人物英漢雙語復述活動,實現了讓凝重的歷史走進活躍的課堂,讓單調的思政融入鮮活的故事這一思政教學目標。就效果而言,仿真環境極力拓寬了思政教學場地,模擬身份顯著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效果,自我教育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身臨其境的現場氣氛,夢回經典的情感想象,使學生在英雄主義文化體驗中穿越歷史隧道,洞悉英雄靈魂,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對課程的學習興趣。

2.跨越千年的模擬演講

口語訓練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亦為課程思政的重要環節。將城市精神融入口語訓練,教師把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主題揉進口語教學的基本環節,教學素材乃至教材的本土化,口語訓練乃至作業訓練的特色化,既可實現口語教學的有效化目標,亦可增強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清晰化情感。地域文化資源的利用,使教師能從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等給出特定的語言目標任務,教會一些基本句式,“讓學生在某種特定的與本地域文化相關的情境中建構語言知識”,教書與育人的兩大朝向因此得以兼顧。課前五分鐘的英雄人物模擬演講在神木職院英語思政教學中已成慣例,“我是楊延昭”“我是穆桂英”“我是王兆相”等靈活多樣的英語小演講對課堂情緒的調動、課程凝聚力的提升具有顯著的強化作用。五一、國慶節等特定時段的小型楊家將人物英語模擬演講賽漸成常態,每學期一次的神木英雄文化主題雙語演講大賽在語文、英語兩個教研室的組織下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大活動。英雄人物模擬演講使學生在跨越千年,復現歷史,演繹本土偶像的過程中感受歷史。以英雄模范激蕩新時代愛國主義情懷,彰顯出地域特色文化和城市時代精神獨有的魅力及張力。

3.藝術仿真的戲曲表演

廣泛流行于榆林地區、黃河沿線的神府道情,是陜北道情的主要戲種,也是傳達神木精神的重要文化載體。神木職院定期開展的神府道情傳統體驗和學習,主要依托學校日漸龐大的英語藝術社團開展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有序組織,學生的自覺參與,形成思政教育的獨特形式和良好氛圍。教師指導,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以楊家將故事為題材的神府道情新劇,成為校園文化綻放的思政教育之花。用英語唱好地方戲曲,用形式靈活、主題鮮明的地方藝術創新形式展現城市個性,不僅促進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提升了其在通識課程中的地位,同時有效擴大了神木文化的輻射力,進一步“促進地域文化與高職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和學生跨文化傳播能力的提升”。在地方戲與英語的結合過程中,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轉換能力得到培養,創新思維能力以及在不同語言文化之間靈活切換的能力得到提升,既深入了解了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特點,又接觸到不同的音樂風格、表演形式和文化價值觀。在地方戲曲、地域文化深度融入的過程中,課程的思政方向也進一步清晰,思政定位進一步明確,教學效果顯著提升。

包容共享:體系創新的發展驅動

“包容共享”是神木城市精神的發展元素,以之融入“大學英語”思政教育,具有消除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容并蓄導致的取材不易、創新不夠、產出不足等不良現象,化解異質文化語言與教育對象母體文化觀念落差和情感排異問題的良好功效。地方院校的調查數據顯示,相較其他課程,“大學英語”是高職學生整體基礎較為薄弱、學習興趣普遍偏低、抗拒性較高的課程,其面臨的思政難題因而更多,對教學體系的特色化構建要求自然更高。基于此,整合富有凝聚力、親和力的城市文化素材,形成不同文化包容共享的思政資源體系和方法體系,對紓解“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效果事倍功半”窘境極具意義。

1.“土為洋用”的素材供給渠道

地方高職院校本土生源占比較大,師生地域文化認同感較強,城市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因而具備了先天性優勢。“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必須借助這一良好條件,搶占城市精神的文化高地,獲取思政素材“土為洋用”,思政內容“西學中化”的地利,以地域文化素材支撐英語學習及交流,為外來語言工具注入城市精神。體現在教學規劃上,應依托市域楊家將文化傳承基地和楊家將文化研究會,廣泛收集楊家將文化、神府紅色文化的相關資料,建立以城市精神為核心的雙語素材庫,構筑與“大學英語”知識單元中西方文化逐一對應的英雄素材以及主題故事序列、如楊家將英雄故事序列、“神府佳”紅色人物序列、黃河文化英雄故事序列等。教學實施中以文化包容共享為前提,提供城市精神資源,對教學準備、教學實施、教學總結過程的全方位支撐,實現工具與載體、內容與素材、輸入與輸出的融合為一體。

地域文化素材之“土”,西方語言工具之“洋”的包容共享,不僅緩解了“大學英語”思政素材單一、方式單調的尷尬,也生發出課程知識體系可供依托的地域文化之根,城市精神之魂。隨著“楊家將文化—黃河文化—中華文化”血脈關系的逐步連接融匯,課程思政的民族文化的根系基礎得到夯實,英語思政教學水土不服、針對性不強的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2.英雄故事的題旨對比體系

站穩本土文化的立場,吸收外來文化的優長,實現“拿來主義”的目標,是英語思政包容共享的基本原則。教學題旨上,首先確立楊家將文化為核心的英雄主義思政大題旨,明確神木城市忠勇精神為根本的思政主向,在此基礎上建立中西方英雄主義觀念的對比系統。教學設計里,以屬性相近相似為原則,選取中西英雄文化對應性題材,形成同類型素材、相似性人物和臨近性主題的序列化對比。教學過程中,構筑如美國獨立戰爭的英雄主義與楊家將為國靖患的忠勇精神、圣女貞德的堅貞不屈與楊門女將巾幗不讓須眉、自由女神像與楊家城的英雄群像雕塑、武德充沛的亨利與忠勇蓋世的楊業等序列化對比體系,引導學生體會超文化英雄觀念的同中之異以及不同文化體系英雄標準的異中之同。在同中求異、異中尋同的對比中,外來語言工具融進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托身外來載體。兩者的包容共享使學生的文化自信逐步建立,學習興趣逐漸提升,人文素養、道德素養也同步提高,效果良好的思政策略因此得以完善。

3.“產出導向”的精神驅動系統

學用分離、文道分離致使語言技能訓練與人格塑造分離的教育弊端,曾在較長時段影響了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思政教學的能效。基于理論和實踐雙向互動的“產出導向”(POA)教學體系,為消解英語思政教學廣泛存在的疑難雜癥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方法。研究文秋芳教授的理論內涵,構建符合校情實際的“產出導向”教學實踐體系,是解決這一問題行之有效的策略。神木職院的具體做法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設置神木城市精神為驅動的學習積極性激發程序,以確保產出目標的時代性、題旨的高尚性。在上述基礎上搭建城市精神為核心的教育腳手架,匯聚思政教學任務,開展思政教學活動,以保障“學用一體”教學理念貫穿在任務完成的整個過程。城市精神是這一驅動系統的強力引擎,英語僅屬傳輸工具,兩者的包容共享促使地域文化精神屬性自然融入教學目標設定、教學流程設計和教學評價諸環節。“驅動—促成—評價”為基本流程的教學活動實施,使地域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產出導向具備了提升學生對城市精神的理解能力和傳播能力的可能。

“產出導向”的理論應用,使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的教育張力得到空前釋放,“大學英語”課程德育教育的效力得到大幅提升。觀之以“教”,收集、整理、提煉地域文化材料,形成特色化實施方案的過程即提升教師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的過程。察之以“學”,受教對象主體性的培養,主動性的增強,貫穿于任務驅動、促成和評價的所有階段,提高英語知識應用能力的同時,學生的文化素養更厚實,理想信念更堅定。

結  語

課程思政視域中,“忠勇、創新、包容、共享”的城市精神成為神木職院鑄造師德師魂的精神底座,優化思政素材的文化寶藏,提煉思政主題、更新思政教學體系和創新教學方法的文化驅動系統。神木城市精神的有效融入,使學生崇奉英雄、熱愛家鄉,樹立學在神木、長在神木、留在神木,助力故鄉振興的人生追求。思政素材的特色化供給,思政主題的對比化體系,思政過程的個性化創新實現了英語課程文化育人、課程思政和城市精神的三位一體,體現出構筑神木城市精神、培養麟州新型工匠、用英語講好神木職業教育故事的高遠追求。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2]何蓮珍.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修訂依據與要點[J].外語界,2022(4):13-18.

[3]李晶.地域文化資源作為高職生英語口語教學資源的可行性和實用性分析[J].高教論壇,2015(5):121-123.

[4]陳鳳娟.高職英語教學與地域文化的融合探究——以“用英語講好茂名故事”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4(32):9-12.

[5]展東紅.黃河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路徑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4(5):137-140.

[6]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7(4):547-558+640.

(馮艷、劉強:神木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