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體系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新探
作者:朱羚瑋 白殿凱
發布時間:2025-07-24 09:59:55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體系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是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創新實踐。本文從融合教學的新視角出發,分析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體系,基于文化自覺理論、PDCA循環理論,系統梳理融合教學的現實困境及成因,并以剪紙教學為例,探索非遺元素體系融入視覺藝術教學的應用路徑。實踐證明,非遺與美育的深度融合,不僅能有效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還能提高現代藝術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素體系 視覺傳播 文化自覺理論 PDCA循環理論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陜西‘庫淑蘭剪紙’藝術元素庫的創建和應用研究”(立項號:2023J04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活動的結晶,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寶貴基因,其重要性日益深入人心。新華社2022年12月12日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近年來,我國大力強化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隨著工業文明的縱深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嚴峻生存危機。大量非遺項目加速消逝,其在視覺藝術教學中的現存要素亦日益稀缺。基于此,本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體系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作為核心研究對象,旨在探索非遺傳承與藝術教育融合的創新路徑。
非遺的概念界定及其融入教學的理論支撐
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界定
(1)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體系
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是指繪畫、剪紙、雕塑、工藝等藝術形式中具有文化價值的核心構成要素,它們共同構成非遺元素體系,涵蓋文化、色彩、線條造型及想象力等維度。
第一,文化元素,是非遺的核心內容和本質體現。文化是意識形態領域中思想、觀念、價值、道德、行為規范、風俗習慣等要素的綜合體現。
第二,色彩元素。人們基于“赤、青、黃、白、黑是滋生宇宙大地色彩的五種基本色調”這一觀念,建構出“五色觀”“五行色”的色彩理論。
第三,線條造型元素。非遺造型上的主要特點是線條感強,且有虛實變化的特點。線條形態有直線、曲線、折線、虛線,有長有短,有粗有細,不同的線條或線條組合創作出不同的造型。
第四,想象力元素。它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浪漫主義精神,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通過夸張、對比等手法,以及與不同形態事物的結合,創作出絢麗多彩的作品,體現了非遺作品的趣味性與深厚的文化內涵。
(2)文化自覺概念
“文化自覺”由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奠基人費孝通教授于1997年在北大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首次提出,所謂“文化自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早在1990年,費孝通教授就于東亞社會國際研討會上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他對文化自覺歷程的概括,意思是不同文化中的人們,不僅要欣賞自身的文化傳統,也要在合作共存時相互認同其他文化。當不同人群在人文價值上取得共識,便可促進不同人文類型的和平共處與可持續發展。
2.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教學的理論基礎
(1)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研究起步最早,研究成果最多的權威學者主要有中國民間文藝協會主席苑利和北京聯合大學文化遺產研究所所長顧軍,他們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出三個標準:一看是否保護住了這個民族傳統文化的DNA;二看是否保護住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多樣性;三看是否保護住了這個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2)PDCA循環理論
PDCA循環理論,由美國著名質量管理專家戴明(W.E.Deming)首先提出。這個循環主要包括四個階段: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策劃—實施—檢查—改進”的四個階段是PDCA循環的管理模式,體現著科學認識論的一種具體管理手段和一套科學的工作程序。PDCA管理模式不僅對提高和檢驗非遺工作成效有很大益處,還對非遺的傳承和創新也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非遺元素融入視覺藝術教學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1.非遺元素融入視覺藝術教學的問題
(1)藝術教育存在文化斷層和傳承的困境
目前,藝術教育面臨文化斷層與傳承困境。許多高校在傳統文化教育模式中存在漏洞與不足,導致學生的審美觀念趨于單一,缺乏多元性與包容性。這不僅限制了學生的藝術創新力與表現力,也難以滿足學生以傳統文化為載體進行藝術創作的需求。
(2)藝術創作缺乏“中國元素”融入思路
2021年5月,《百度2021國潮驕傲搜索大數據》報告顯示,近十年“國潮”相關內容的搜索熱度上漲528%,市場已進入國潮3.0時代。數據表明,當代年輕人對非遺、國潮、國風的關注度持續攀升,然而在文創潮流趨勢下,部分學生仍面臨創作思路匱乏的困境。當前,“中國元素”如何更好地融入課堂、融入學生的傳播思維及作品中,還存在著一些現實問題。
2.原因分析
(1)視覺傳播作品缺乏完善的美育教學體系引導
目前,高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審美活動仍以校園內的宣傳展示為主,此類活動注重表面形式,忽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原生環境的依存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強的場景性和在地性特點,走馬觀花的校園活動難以激活其深層次的審美教育價值,對創作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作品助益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展示性活動多側重于表面形式,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的深度挖掘,且尚未建立成熟、完善的美育教學體系。
(2)視覺傳播作品缺乏傳統藝術元素庫的引導
非遺保護學者劉魁立曾說:“文明的推廣,文化的賡續,靠傳承,但是也靠傳播。”當代學生對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極高的熱情,會在創作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元素。對此,高校需建立傳統藝術元素庫,以方便學生提取藝術資料,提高學生的藝術創新性及創作能力,進而提升作品質量。
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以剪紙為例
根據“文化自覺理論”,文化需要自我覺醒,就是要準確、全面、深刻、系統地認清自身的文化基因和優勢。本文以陜西“非遺剪紙”為例,剖析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視覺傳播的各種元素,以期在今后的非遺創作中,人們可以自覺理性地使用這些元素。
剪紙藝術屬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剪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瑰寶之一,其傳統藝術元素是視覺傳播類作品的設計本源。剪紙傳統文化在視覺傳播類設計作品中的應用,既有利于作品設計創新,又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剪紙”本身含有多種文化元素,呈現出更多的可觀賞性和可解說性。在視覺藝術教學中,深入解讀“非遺剪紙”民俗文化的深層結構、自然環境、物態內容、人文歷史、文化形態,不僅可以保護剪紙藝術文化的多樣性,還能使其煥發新的生機。
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體系融入視覺藝術教學的應用
庫淑蘭是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風格獨特、色彩鮮艷濃烈,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非遺剪紙”教學中,筆者探索了“庫淑蘭”元素庫的構建及其與美育教學的融合,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制訂計劃(Plan)
“非遺剪紙”藝術元素庫研究對象有三:一是陜西“非遺剪紙”藝術風格及藝術元素提取,分別為色彩元素、線條造型元素、藝術想象力元素;二是借助數字媒體矩陣平臺,用標簽分類裂變的方法創建素材庫;三是借助素材庫數字化平臺,開展場景教學,提升視覺藝術教學的質量。
通過“‘非遺剪紙’藝術元素萃取—標簽分類—裂變設計—融媒體矩陣元素庫創建—多場景應用—藝術元素庫更新迭代—標簽分類—裂變設計—多場景應用”的方式設計、搭建元素庫,經測試成熟后進入下一個PDCA循環計劃。
(1)線條造型元素提取
“非遺剪紙”藝術在造型上的主要特點是線條感強,可提取其中的線條、點、鋸齒等造型,并進行梳理。
(2)色彩元素提取
“非遺剪紙”藝術色彩艷麗,其色彩運用五行色,主要有白(金)、藍(木)、黑(水)、紅(火)、黃(土),五種顏色搭配使用,鮮亮絢爛,具有強烈的地域風俗特點。通過對比色、類比配色、分割互補色等方法,分析、提煉“非遺剪紙”中的色彩,抽取出配色卡,融入“庫淑蘭”元素庫。
(3)藝術想象力元素研究
色彩拼貼剪紙作品充滿童趣的藝術想象力,以拼貼剪紙為例,人物、景物塑造打破了常規的固化形態,運用了夸張、擬人、簡化、比喻、象征等的設計手法,代表作有《石榴樹樹開紅花》《空空樹》。
2.實施計劃(Do)
筆者分析相關調研數據發現,目前視覺傳播類作品缺乏中國特色,主要因為缺乏完善的素材庫和教學體系,所以,應創建“剪紙”元素庫并在其基礎上設計適用的美育教學體系。
(1)“非遺剪紙”元素庫與校園美育實踐活動相結合
在校園文化活動層面,應充分發揮高校社團組織覆蓋面廣的優勢,積極開展“非遺剪紙”色彩學習、造型學習等主題的全員美育實踐活動,讓美育融入每位青年學生的日常。通過立項、考核、結項、表彰、宣傳的流程,激勵學生深度發掘庫淑蘭剪紙的藝術價值。
(2)“非遺剪紙”元素庫與美育項目相結合
在教學中,加入“‘庫淑蘭’元素庫+文創設計”項目課程,讓學生帶著實際崗位任務進行工作式學習,并通過合理的課程設計把分散的知識點串聯、組合起來,使學生真正掌握完整的文創項目設計方法。
(3)“非遺剪紙”元素庫與美育評估機制相結合
學校開展多元化考核評價,通過量化的考核評價指標,分析“庫淑蘭”元素庫對美育的作用,既能提高資源利用率,又為資源投入提供數據支撐。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施行“教、學、做、評”四位一體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有效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教師應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對庫淑蘭剪紙研究的興趣,通過“庫淑蘭”元素庫與美育的深度融合,指導學生邊實驗、邊思考、邊創作,進一步完善教學體系。在教學計劃中,采用課程教育+院校教育,雙線輔助、螺旋式遞增成長的方式,引導學生認知元素庫的價值,使其在創作時能夠順利從元素庫中尋找創作思路、提取素材,創作具有中國風格的作品。
3.檢查效果(Check)
“非遺剪紙”素材庫創建后,可應用于多種教學場景,方便師生在創作時提取素材、獲取設計靈感,進而提升設計能力。例如,不斷深挖和研究各元素體系之間的邏輯關系,掌握各元素體系的內容和運用技巧,探索各素材之間的融合,嘗試衍生出多種設計能力。例如:“色彩”元素體系與“線條造型”元素體系相融合,可衍生出造型的色彩設計能力;“線條造型”元素體系與“想象力”元素體系相融合,可衍生出造型的創新設計能力;“想象力”元素體系與“色彩”元素體系相融合,可衍生色彩的搭配設計能力。而掌握了三種元素體系并將其融合后,就能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作品。
本次研究中,將“非遺剪紙”藝術元素庫融入教學,獲得了成功的案例。
案例1:筆者帶領學生完成動畫作品《RIO一夏》《輕松潮能》,將色彩元素體系、想象力元素體系與現代視覺表達藝術相結合,使作品展現出新的生機。兩件作品分別參加了2022年、2023年中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學院獎評選,連續兩年國家級金獎。
案例2:筆者帶領學生完成動畫作品《尋味》,將色彩元素體系、線條造型元素體系、想象力元素體系與陜西民俗文化相結合,使作品具有濃厚的“樂文化、潮文化、鄉土文化、圈層文化”特點。該作品參加了由陜西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組織的“青年力短視頻大賽”,通過層層篩選與評比和激烈的角逐,獲得了二等獎。
通過不斷獲獎,藝術元素庫融入教學的模式得到廣泛傳播,同時,元素庫在民俗文化IP衍生開發領域也發揮作用,如應用于文創設計、場景設計、海報設計等場景。
另外,筆者還借助元宇宙、H5及各APP內小程序等科技平臺,以數字化手段賦能傳統藝術文化傳播,使大眾持續提高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度,相關研究方法也得到了業界的認可。
4.提高成效(Action)
在教學實踐中,本次研究的“庫淑蘭”元素庫實現了中華傳統文化與高校美育的深度融合,促使美育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后續研究本課題的學者,可依據不同地域的傳統藝術,采用本文所研究的方法,不斷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汲取精華,擴充元素體系。研究的成果可以進入下一個PDCA循環,通過不斷完善和提升,可實現元素庫與視覺藝術教學的全面融合,構建科學的教學框架圖。如圖1所示,以“非遺剪紙”為例的非遺元素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框架圖。

結 語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剪紙藝術作為其中的璀璨明珠,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文以陜西“非遺剪紙”為研究對象,聚焦庫淑蘭剪紙藝術,系統解析其色彩、線條等具象元素融入視覺藝術教學的路徑,構建了包含數字化資源的元素庫。該元素庫可應用于視覺傳播類課程教學與作品創作,既完善了素材體系,又為構建科學的教學模式提供支撐。后續研究者可擴充元素庫內容,進一步豐富元素庫的使用價值,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參考文獻:
[1]費宗惠,張榮華.費孝通論文化自覺[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28.
[2]苑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認定標準研究[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9,11(1):135-138.
[3]劉魁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回望與思考[J].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期刊,2020(1):32-40.
[4]朱立元,熊騰.論美育在“新工科”建設中的作用[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6):102-109.
[5]盧海粟.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美育的實踐進路[N].中國藝術報,2022-7-25(7).
[6]陳怡.美育視野下高校藝術教育的優化路徑[J].藝術教育期刊,2023(1):265-268.
[7]盧梭.愛彌爾·論教育(上)[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8]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9]福祿貝爾.人的教育[M].孫祖復,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邊霞.西澤克的兒童美術教育思想與實踐述評[J].中國美術教育,1992(2):9-11.
[11]裔萼.康定斯基論藝[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12]馬麗.淺析庫淑蘭剪紙藝術的裝飾性特色[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6):15-18.
[13]吳捷逸.庫淑蘭剪紙藝術中的多元性探究[J].造紙信息,2022(4):77-78.
[14]朱麗昕.民間美術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的運用——以庫淑蘭剪紙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2(3):121-123.
[15]何方舟.當代油畫藝術中的傳統元素研究[J].明日風尚,2023(2):85-87.
[16]Ruixiang Ji.Study on Paper-cut of Ku Shulan and Matisse[C].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s,Design and Contemporary Education(ICADCE 2019).
(朱羚瑋:西安歐亞學院;白殿凱:咸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