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了2024年度主題案例立項結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農”)推薦申報的6個項目全部獲批立項,其中經濟管理學院霍學喜教授團隊在“數字中國”主題方向申報的“數字賦能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項目榜上有名,這已是霍學喜教授作為首席專家獲批主持的第三個教育部主題案例項目。

狠抓案例研究,對于以超過2000人的數量而雄踞該校專業學位研究生規模第一的經濟管理學院來說,這是他們多年來持續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創新探索的一個縮影。

鮮活理論藏其中

“中國農業研究的特殊性遠超想象:產業指標大多借鑒國外卻‘水土不服’,不少指標難以量化,農民無法估算自家成本導致數據模糊不清……”談及案例研究的初衷,霍學喜教授認為傳統計量方法在農業領域存在局限性,而案例研究憑借“扎根田野、解剖麻雀”的特質,恰好能彌補定量研究方法的不足。

事實上,該校經濟管理學院對案例研究的探索早有布局。2014年至2019年間,霍學喜教授的兩篇案例研究——《縱向一體化及農產品質量控制:以中國蘋果為案例》和《高價值農產品進口需求趨勢、市場沖擊與貿易政策規制研究》,通過深度剖析蘋果產業發展脈絡,為蘋果產業發展與相關政策制定、調整提供了實踐指導,也為學院深入開展案例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0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以開發具有“時代性、引領性、學理性”的高質量案例資源為目的開展主題案例征集,該校經濟管理學院第一時間選派霍學喜教授擔任案例項目首席專家,開啟了案例研究的新征程。歷經兩年精心打磨,霍學喜教授團隊聚焦“大學推廣模式”助力黃土高原精準脫貧實踐,完成4篇文字案例、1個視頻案例,在《農業經濟問題》發表案例論文1篇。

2022年,該團隊第二次獲批主題案例項目——“大學依托型科技服務體系助推農業產業興旺”,此次他們聚焦“中國科創”主題,完成了6篇文字案例。其中,《科技創新助力產業興旺——締造硬核果業的“中國芯”》案例,闡述了“三瑞”(瑞陽、瑞雪、瑞香紅)蘋果品種從自主培育到產業化推廣的全過程,為發掘新時代下科技創新賦能產業興旺提供了新思路、新理論與新模式。憑借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結合,該案例被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評為2024年度主題案例20個典型成果之一,為學院后續案例研究注入了強勁動能。

20250724153118404-80-76927.JPG_scale.jpg

霍學喜教授與團隊師生研討案例

此后,霍學喜教授引領學院師生充分依托學科優勢,緊密結合經濟管理理論,深入挖掘“三農”實踐中的問題與經驗,總結提煉出蘋果產業“從技術研發、農戶培訓到電商助農”的全鏈條發展模式、“專家駐點 + 農民夜校”的科技扶貧路徑、“賽事經濟 + 農業展會”等區域經濟模式,為鄉村振興貢獻了西農智慧。

五年來,該校經濟管理學院累計獲批23個專業學位案例項目,其中49篇案例入庫中國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分管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學院副院長劉軍弟對此進行了總結,認為“案例不僅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載體,更成為培育新時代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抓手”。

生動教材育新人

在“大學依托型科技服務體系助推農業產業興旺”主題案例項目中,該校經濟管理學院的《校地搭臺,企業唱戲》案例脫穎而出,學院2023級農業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徐嘉翊、任夏楠、陳媛媛、萬君花積極參與其中。

撰寫案例時,徐嘉翊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多次進行訪談,反復與團隊成員討論,巧妙地將所學的資源依賴理論、協同創新理論融入案例,最終帶領團隊梳理出“校政企”協同共建產學研一體化試驗平臺的情境及其條件和要素。“盡管聚焦知識點占用了撰寫案例一半的時間,但我的理論應用、邏輯分析和團隊協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徐嘉翊回顧當時的經歷和收獲,至今印象深刻,“尤其當收到專家給予的‘兼具學術深度與實踐指導價值’的評價時,我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學生在案例研究中收獲成長并非個例。案例成果名單中,不少案例署名后都緊跟著“(學生)”的標識,這個小小的標注,不僅是學生們積極參與實地調研、深度了解國情農情、精心打磨撰寫案例的有力證明,還見證了學生們的蛻變。據不完全統計,自2021年起,已有100余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參與到案例研究工作中。

與此同時,案例研究正不斷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添磚加瓦。2023級碩士研究生王丹坦言,最近的實習面試中,簡歷上的案例成果就成為她的亮點。2021級研究生馬天憑借案例《涅槃與重生:冀東水泥TC公司數智化戰略轉型之路》,入職上海德邦物流有限公司。2020級研究生張洲林、陳園園以及2021級研究生毛建康,因撰寫政策咨詢報告時緊密依托案例研究,使報告更具實踐價值與針對性,成果最終被政府采納,順利入職涉農企事業單位。

2021年至今,該校經濟管理學院學生參與撰寫的政策咨詢報告共有100余篇被政府機構及企事業單位采納,這不僅為學生利用課堂所學思考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廣闊舞臺,同時也為他們創業求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撰寫案例聚焦實際問題,案例教學則以課堂為陣地,助力學生將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該校經濟管理學院張曉妮教授在教學一線耕耘25年,專注于教學案例提升學習效果研究,她強調:“專業學位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應用型人才,而教學型案例正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20250724153117918-3-9b2bf.jpg_scale.jpg

張曉妮教授(右)與學生在研究案例

在現代管理學課堂上,張曉妮通過“積分制”管理案例,引導學生們圍繞積分標準制定、獎懲機制設計等展開討論,讓學生擺脫了紙上談兵的困境。通過這樣的案例教學,2024級農業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祝亞茹學會了像管理者一樣思考,“現在我路過農村,都會不自覺地思考哪些管理理論可以派上用場。”

隨著案例研究成果越來越豐富,該校經濟管理學院有組織地推動案例成果應用于教學。目前,學院已有《農村金融專題》《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踐》等34門專業學位課程引入案例教學,本土化的知識讓課堂煥發新生機,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深挖寶藏筑特色

2025年,該校經濟管理學院MBA(工商管理)教育中心獲第十五屆全國百篇優秀管理案例評選最佳組織獎,這是該中心第三次獲此殊榮。案例研究不僅在全日制專業學位教育中作用突出,還在MBA非全日制教育中開花結果,學院院長石寶峰教授高興地說:“案例研究真是個寶。”

為挖掘更多鮮活案例,講好更多“中國故事”,該校經濟管理學院通過舉辦案例編寫培訓會、將案例入庫納入教師績效考核及學生綜合測評考核體系、資助案例立項和成果入庫等多種舉措,激勵師生參與案例研究,推進專業學位教育的創新探索。

不僅如此,學院還積極承辦學校首屆研究生案例大賽。此次大賽吸引了全校 10 余個專業 140 余支團隊報名參加,學院邀請了具有豐富案例撰寫經驗的霍學喜、劉天軍、夏顯力、王征兵、李樺等教授擔任評委,最終孵化出《昔日的“窮窩窩”,如今的“香格里拉”》《百恒有機:“拓展上游”還是“延伸下游”》《奇跡背后:集體經濟與產業轉型的螺旋共進》等優秀案例。

第二年學院又連續承辦學校研究生案例大賽。兩次校級大賽充分結合了學校優勢,集聚了導師和研究生智慧,既能直面行業企業痛點問題,又能突顯理論實踐融合,受到了學校領導與師生們的好評,也實現了“以賽促學、以賽促創”。

“雖然案例研究取得了不錯成績,但我們要愈發努力打造特色。”學院黨委書記石穎賢表示,學院正在統籌謀劃案例研究,從三個方面持續發力:抓導師,通過評價體系改革,打破“五唯”束縛,提高教師對案例研究的熱情;強服務,優化專碩培養方案,提升學生對案例研究的重視程度;抓實踐,推動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通過一系列微活動,讓學生主動接近、了解并掌握案例實景。

“作為我國農林水學科最為齊備的高水平行業特色高校,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以案例研究為抓手,做好學科交叉融合這篇大文章。”石寶峰說,在未來案例研究方向上,學院將“向西看向下沉”。

向西看,學院將深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不斷涌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找準案例研究的小切口,挖掘案例背后的大規律,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更多西農智慧;向下沉,學院將緊盯鄉村振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等國家重大戰略布局,以有組織調查研究為抓手,組織師生深入農村、走進農民,了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探尋制約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原因,打造更多更具代表性的主題案例。

以案例研究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在該校經濟管理學院拉開了創新的大幕。

作者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