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發展和設計行業變革,當前高校藝術設計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已逐漸難以滿足行業對人才的從業能力需求,因此藝術設計專業亟待作出響應。文章主要分析當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中的不足,以滿足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培養需求為核心,分析了校企合作工作坊模式對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的積極作用,并以此為基礎探究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校企合作工作坊實踐教學創新模式及其具體要求,以期為高校的實踐教學創新提供參考,提高實踐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關鍵詞]藝術設計專業  校企合作工作坊  實踐教學創新  專業實踐能力


引  言

隨著社會需求的發展,設計行業變革日新月異,這對設計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作為社會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強調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但當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實踐能力與行業對從業者的能力需求依然有著一定的差距,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實踐能力競爭優勢相對不足。引入校企合作工作坊實踐教學模式,不僅可以促進高校實踐教學創新,提升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增強人才就業優勢,同時可以縮小高校專業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的滯后性差距。

校企合作工作坊模式概述

工作坊模式是通過讓參與者在過程中能夠相互對話溝通、共同思考、調研與分析、提出方案、規劃或解決方法,并一起討論如何推動方案實施,甚至產生實際行動的一系列行為的總和。工作坊模式被認為起源于1919年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的“學徒制”,這一制度由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基于“藝術與技術的統一”的設計理念提出,通過將這一制度與各種教學方式進行融合,實現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協同發展。此后由于設計思潮的發展,工作坊模式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正式形成,起初被普遍應用于教育界和心理學界。隨著這一模式的逐漸成熟,被廣泛應用于各大商業服務領域。

工作坊模式可以極大程度地推進藝術設計類學生在專業實踐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將學生從“接受者”轉變成“表達者”,甚至“創造者”的角色,對調動學生實踐積極性、提高實踐教學效果與教學產出質量有著積極的作用。而校企合作工作坊則是在這一模式基礎上的升級,其核心區別在于項目真實化,即打造真實商業設計實踐場景,而非課堂模擬;內容多樣性,即不僅局限于設計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同時結合企業項目需求進行相應的行業技術性知識與技能的拓展;評估多層次,即按照不同權重,從專業與企業的雙重標準對實踐產出進行評估。

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面臨的挑戰

藝術設計專業作為應用型高校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社會發展與區域經濟需要提供人才的重擔。在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中,強調以知識理論和實踐技能為基礎,以創新思維為主線,培養具有創新性和實踐性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因此從社會職業需求和專業人才培養的角度而言,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應具有高度的設計實踐應用能力。但目前的就業市場呈現出了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最大的矛盾——市場所需從業能力與學生具備專業實踐能力之間的矛盾,其直接原因在于學生實踐能力的不達標。而這一矛盾的原因則與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各層面問題有著重要關聯。

1.實踐教學平臺層面

目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致力于打造校企合作平臺,以校企合作作為基礎,共建校內、校外實踐中心,為學生提供專業實踐的基礎保障;不斷更新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以保證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和專業對口性,這已成為藝術設計專業建設質量的指標性要求。但從實際反饋而言,基于校企合作形式開展的實踐性人才培養合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校企合作的范疇主要涉及認知實習、實習實踐,這些合作形式以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任務為主要目的,但對學生實踐能力發展作用相對不足;對校內外實踐中心的建設,較多停留在滿足如認知性考察、暑期實習等方面的需要,無法確保學生是否可以鍛煉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從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的層面而言,藝術設計專業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無法落實到具體環節中,無法滿足學生專業實踐能力訓練的針對性。

2.實踐教學模式層面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立足于教學目標建立教學模式,其教學目標一般分為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實踐教學中應注重能力目標的塑造。但目前的實踐教學模式存在“完成式”問題,即將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融合入教學內容中,完成教學內容的講授,便意味著完成教學目標,這一形式導致學生無法區分實踐教學中的知識內容和專業能力要求,更無法滿足在實踐環節的“將知識內容轉化為實踐能力”要求。

此外,實踐教學與理論課程教學最明顯的差異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塑造和實踐成果產出的質量要求。但高校專業實踐教學中普遍存在以傳統教學形式進行授課的情況,使學生在教學模式上的體驗沒有明顯的差別,也就無法使學生明確實踐性課程的學習重點與目標。雷同式的教學模式同時也體現在對學生實踐成果產出的要求上,對學生的實踐教學成果與常規課程“一視同仁”,降低了實踐教學環節的成果產出質量,更無法使學生認識到實踐能力的重要性。

3.實踐教學方法層面

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方法創新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行業的發展為高校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支持。近年來各地各級政府主辦、各行各業組織的設計類競賽層出不窮,為高校教學提供了“以賽促教”的可能性,在課程教學中引入“競賽制”方法,使學生在競賽平臺上與各高校學生進行專業交流,提高自身專業實踐能力;“項目制”教學也是藝術設計類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形式,通過確立項目目標,要求學生按照項目流程逐步完成設計實踐。諸如此類的教學方法創新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但“競賽制”“項目制”教學屬于模擬式方法,學生的實踐成果產出始終停留在“概念化”的階段,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主要針對常規性專業能力,如設計調研、草圖繪制、計算機輔助設計等能力,與使學生具備滿足產業需求的專業實踐能力這一核心目標有著明顯的區別。

4.實踐教學主體層面

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主體,教學思想的發展改變了這一局面,確定了學生在教學環節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將教師設定為引導者的角色,這是目前高校設計類專業課程教學的主要形式。但在實踐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形式卻呈現出了問題:對學生而言,實踐教學相對而言賦予了他們更多的課堂自由性,學生可以根據實踐需要自行推動實踐任務進度,這容易使學生缺少監督而松懈,甚至于對實踐教學不重視;缺少時間規劃能力的學生也會出現進度拖延,以致最終的實踐產出存在敷衍的情況。對教師而言,實踐教學中的“引導者”作用是需要在學生有所思考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指導,幫助學生把控正確的實踐方向并提出建議。但在學生沒有可行性方案時,教師的引導作用將會降低,甚至出現指導無從著手的情況;此外,實踐教學成果并不是“期待性”產出,教師應發揮全流程的指導作用,而這便要求教師既具有設計專業知識,同時又具備支持學生實踐產出的其他學科知識,但高校教師雖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能力,但專業性知識儲備是具有局限性的。

校企合作工作坊模式對實踐教學的積極作用

1.提升設計實踐成果產出質量

當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成果產出中存在嚴重的概念化設計問題,由于概念化設計僅以課程目標標準進行評估,缺少市場的多重評估機制,使得學生無法形成對自身設計產品的有效認識。校企合作工作坊實踐教學模式中,企業可以結合市場發展、技術革新、商業需求等角度進行項目命題,同時在設計實踐中要求學生以“落地化”為目標進行設計思考,企業與高校的雙方協作可以促使學生的實踐成果質量的提升,由“概念化”設計向“落地性”產品的轉化,幫助學生形成從設計到生產的全流程設計思維與認知。

2.精準專業實踐能力系統化訓練

校企合作工作坊模式具有企業的專一性特征,通常表現為企業以發展需求為基礎,參與工作坊的項目命題、教學指導和成果評價,企業在工作坊中所有環節的參與均能體現出企業對人才知識儲備、專業技能和設計成果等方面的具體需要。企業各方面的要求,既是企業的需求體現,亦能側面反映出所處行業的人才需求,因此校企合作工作坊可以幫助高校更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實踐能力體系的優化。同時,校企合作工作坊所具有的標準模式化特征,也可以幫助高校獲取行業對人才的實踐能力需求,幫助高校建立更有行業針對性的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3.打破高校教師專業能力局限

藝術設計專業教師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積累與設計實踐經驗,但學生在就業市場所需要的不僅僅是設計能力,還有支持設計項目推進的行業技術能力,而這一能力是在學生進入就業崗位后才開始培養的。這一部分知識與能力的局限使得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產出多以概念化為主,無法實現技術在設計中的融合應用。而在校企合作工作坊教學中,可以根據設計環節的技術需求設置企業技術導師進行針對性授課,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實現功能設計的技術性呈現,同時可以彌補藝術設計教師專業技術上的局限,拓展學生的技術性知識積累。

4.完善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效果評價體系

當前高校對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效果的評價可以分為兩類形式:一是主要通過參加專業競賽、創新創業項目、畢業設計等設計實踐活動進行設計成果輸出與評估;二是學生參與企業實習的形式來驗證人才培養是否符合企業用人需求。第一種形式的評價機制依然以高校作為主要評價者,第二種形式的評價雖有企業參與,但受“實習學生”的身份影響使得企業會降低評價標準。校企合作工作坊模式可以使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要發揮主體作用,以行業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同時結合教師從專業能力培養角度的評價,幫助高校建設更完善的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效果評價體系。

5.縮短高校實踐教學與行業需求的差距

校企合作工作坊模式是通過以企業為主導、以高校為輔助、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形式開展,在工作坊中確定企業的主導地位,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企業所具有的行業優勢。由于企業是直面市場的,企業的發展需要緊跟行業趨勢與技術更新,因此可以從市場發展的角度對工作坊教學的開展提出有效的建議與要求。學生在工作坊項目中可以按照企業設計流程與產業化標準進行設計實踐,這一點可以有效縮短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效果與行業人才能力需求的差距,提高學生面向就業市場的專業實踐能力。

校企合作工作坊在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模式探究

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中引入校企合作工作坊對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縮短高校人才能力培養與市場就業能力需求的差距有著重要意義,而如何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則需要對校企合作工作坊實踐教學模式進行全流程的思考,建立合作企業選擇、工作坊專題設置、教學內容模塊構建、實踐成果體系評價和產出成果優化推廣的標準化流程,并明確工作坊實踐教學中的具體要求。

1.符合學生特征的合作企業選擇

校企合作工作坊對比其他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具有項目真實化、內容多樣化及多層次評估的優勢,這些優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合作企業,即合作企業是提高工作坊模式培養效果的重要基礎與保障。工作坊合作企業的選擇一般以校企合作企業為主,這些企業相對而言已形成了一定發展規模,在行業中具有重要影響力;同時也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考察及實習實訓等活動,有一定的合作基礎。但選擇因素并不能僅局限于企業資質、校企基礎,對合作企業的選擇也需要遵循相應的要求,其核心在于與工作坊所面向的學生特征具有匹配性,需要與學生的認知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基礎和執行基礎相匹配,才能確保工作坊開展的有效性。

行業認知基礎:即學生需要對合作企業所處的行業有一定的認知基礎。這就要求合作企業所處的行業與學生專業方向匹配,可以借助學生對產業的現有認知,使其快速了解合作企業信息,正確理解工作坊實踐的要求與重要作用,提高學生工作坊實踐教學的積極主動性和有效性。比如高校與室內空間設計、家具設計企業進行合作,面向室內與家具設計方向的學生開展工作坊實踐,可以更高效、更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專業知識基礎:專業知識可以為工作坊的開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學生在校內課程中完成藝術設計專業知識的學習,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儲備,可以避免出現溝通與理解上的分歧,提高工作坊開展中的溝通有效性,降低在常規性環節中的時間浪費。如設計調研知識可以快速幫助學生確定目標人群、獲取核心痛點與需求、明確設計方向;設計管理知識可以使學生快速分解任務,規劃工作坊任務進度,提高設計效率;對行業的知識基礎也可以方便學生與企業人員的溝通等。

專業技能基礎:技能基礎是提高工作坊實踐產出的決定性因素。知識基礎為學生提供了推動工作坊任務的基礎支持,可以保證工作坊順利開展;而專業技能則是關系到學生能否將前期工作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成果,以及產出內容的質量。因此必須夯實學生的專業技能能力,或以工作坊的能力需求對學生按照能力特長進行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協同作業,以此確保工作坊的產出質量。

教學合作基礎:校企合作工作坊需要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雙方參與,專業教師具有設計專業知識與教學方式方法上的優勢,但缺少企業實踐工作經驗;企業技術人員具有豐富的從業經驗,但在課程教學方面卻存在明顯的短板。因此雙方需要有合理的協作方式,專業教師需要在工作坊實踐教學中幫助企業人員以合理的方式進行信息表達與傳遞,使學生可以準確理解與接受企業提供的技術性教學內容。

2.產出導向的工作坊專題設置

校企合作工作坊的開展有著明確的產出導向,因此在實踐專題的設置上也需要與“競賽制”“項目制”實踐模式有所區分。工作坊專題必須重視實踐產出的有效性,以“實踐成果商業化”作為終極目標,參考商品化標準提高對學生實踐產出的要求,以此促進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校企合作工作坊的項目專題可從以下方面進行設置:

地方產業集群:應用型高校具有立足地方產業、推動地區產業經濟發展的社會責任,因此工作坊實踐教學的開展也需要關注社會現實與需求,專題設置應與地方產業集群相結合。其原因有三:一是學生對地方產業具有相應的認知基礎,便于學生開展項目調研,進行針對性的設計實踐活動,提高實踐產出的有效性;二是地區產業發展局限的變革性需求,學生實踐產出可以打破市場常規思路,創新性的實踐成果可以為產業發展帶來新生活力,有助于工作坊成果的轉化;三是在工作坊實踐中可以加強學生對地方產業的認知,了解地方產業發展的特色與局限,提高學生以設計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

企業開發項目:相對地方產業相關的命題而言,企業開發項目具有明確的服務對象與設計要求,可以使學生直接明確設計任務,便于開展實踐工作;其次,“商品化”導向所提出的需求,會要求學生不僅考慮項目設計的創新性與有效性,同時對市場定位、成本控制、加工生產等方面也有著更高的要求,這一形式的專題設置最接近真實工作環境,可以更全面地訓練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此外,工作坊產出也可以為企業項目開發提供新思路,優秀成果可以直接進行商品化轉化,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與成就感,實現高校、企業以及學生合作的“三贏”。

高校建設需要:藝術設計專業對比其他專業的差異性在于其具有重實踐、重產出的特征,實踐性成果具有設計價值或藝術價值,因此高校會對藝術設計專業提出設計需求,要求專業產出符合學校品牌建設的成果性內容。工作坊中可以設置與高校品牌建設需求相關的專題,如高校伴手禮、高校印象等,借助學生對學校的情感基礎,提高成果產出的質量;此外,設計產出入選高校品牌建設作品對學生而言也是對其專業能力的認可,可以鼓勵學生自覺提高專業能力的積極性。

3.符合行業特征的教學內容模塊構建

實踐教學強調訓練學生將專業理論知識應用于具體實踐的能力,而校企合作工作坊實踐教學則是在這一基礎上對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進行更符合市場化、產業化需要的能力訓練,因此工作坊模式中對項目專題的設置更加具有行業特征。但學生的專業知識積累并不能滿足工作坊實踐的需要,因此工作坊實踐中需要合理構建教學內容。根據工作坊的專題需要設計對應的教學內容模塊,對學生的設計基礎知識進行強化,對產業知識進行補充,對專業技能進行訓練,即將工作坊實踐模式中的教學環節劃分為基礎知識模塊、產業知識模塊和產業技能模塊,根據工作坊的合作需要進行教學內容的梳理與建構。

基礎知識教學:經過校內常規課程的教學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應具有滿足工作坊基礎需求的專業知識,如設計調研、藝術表現、設計交流溝通、計算機輔助設計以及設計協作管理等,因此工作坊教學環節可以縮短對基礎知識的教學。這一部分的教學需要使學生明確工作坊實踐的流程管理以及各環節的任務重點,幫助學生形成合理的項目實踐計劃;同時需要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對工作坊各環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查漏補缺,根據項目需求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使學生在工作坊實踐中發揮個人優勢,同時了解自身的不足,明確后期的專業能力提升的方向。

產業知識教學:高校的專業教學與市場行業的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學生對產業的認知存在明顯的不足,對產業專業知識的了解則更加淺薄。而工作坊合作企業的選擇需要與學生的專業方向匹配,是為了便于了解學生對行業的認知情況,在這一基礎上明確學生的產業知識內容補充需求,整理產業知識教學內容,提高產業知識補充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學生提供工作坊實踐的理論知識支撐。

產業技能教學: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具有的專業實踐能力多以設計呈現為目標,如設計類學生具有的rhino、3D MAX、creo等軟件應用能力可以滿足對設計方案的展示,但設計呈現并不意味著設計實現,這樣的專業技能與滿足市場行業的生產要求而言還有著不小的差距。此外,設計類專業學生具備的技能主要針對設計領域,實現項目設計所需要的專業領域技能僅限于概念化的理解。因此,工作坊實踐中也需要根據學生的設計實踐需要,進行針對性的產業技能教學,為其提供設計實現的技能支持。

4.校企多層次的實踐成果評價體系

校企合作工作坊實踐教學模式以成果產出為導向,而實踐成果是學生能力的綜合體現,因此需要對學生的實踐成果與實踐能力進行評估。校企聯合的形式則是為了提高工作坊實踐教學成效評估的多層次性,即以高校教師的角度進行專業目標能力的評估,從企業的角度進行市場行業需求能力的評價。

專業目標能力的評估需要專業教師立足于專業培養方案,從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綜合實踐能力目標三個層面對工作坊實踐成果進行分析。評估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對學生的實踐產出進行質量性分析,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量化判定,同時也需要幫助學生明確個人優勢與專長,了解自身的專業局限,使其有目標地進行專業實踐能力提升。

行業需求能力評價則是以企業方為主。對比高校而言,企業對行業的發展、產業的變革有著更深入性與預見性的認識。企業方對學生的實踐產出評價具有產業發展需求的特征,以“商品化”目標為導向進行分析,可以使學生了解個人設計產出與商業設計的差距,了解個人能力與市場人才能力需求的差異,進行更有效的自我提升;同時,企業方需要以市場的發展角度從專業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個人發展能力等角度進行能力評價,判斷學生面向就業市場的能力現狀,為學生明確個人專業能力提升方向、加強未來工作環境中的團隊協作以及建立長遠的個人職業發展規劃提供建議。

5.持續性的產出成果優化與推廣機制

常規的工作坊實踐教學以實踐成果評價作為最后環節,從學生專業實踐能力訓練與成果產出的角度而言已達到工作坊模式的目的,但校企合作工作坊實踐教學模式并不是“一次性”活動,而是具有長期發展作用的實踐教學項目。在完成實踐成果的評估之后,還應對實踐成果進行優化與推廣,這不僅是對學生實踐產出與個人能力的認可,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對提升實踐能力的積極性,長此以往形成校企合作工作坊的成果產出與項目孵化的閉環,形成良性運轉機制。

對工作坊成果產出的優化與推廣,可以根據項目專題的設置來源進行合作。首先,企業合作項目是其中最直接的渠道,選擇符合企業要求的產出成果與企業進行合作開發,完成工作坊產出的商品化轉化,既可以降低企業開發成本,也可以提高高校在地方產業中的參與力度,推動高校專業的產業影響力。其次,高??梢詾楣ぷ鞣怀晒a出提供重要的支持,如通過對工作坊實踐成果進行專家評價,選擇其中具有創新價值與商業價值的作品,組織學生進行創新創業項目孵化,打造可以長遠發展的競賽項目,促進高校在學生創新性競賽方面的建設發展;此外,也可以對符合高校文化屬性的產出作品進行收藏,將其作為具有代表性的學校伴手禮,既能豐富高校品牌建設的成果,又可以加強學生與高校間的情感聯系。再次,校企合作工作坊模式的高要求提高了成果產出的質量,高??梢砸詫I為單位組織學生優化產出作品,參加政府或地方產業組織的設計競賽,既是對地方產業發展需求的響應,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成就感與設計服務意識。

結  語

本文通過分析當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局限,總結出校企合作工作坊模式對實踐教學的積極作用,探索適合于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校企合作工作坊實踐教學模式,并針對各環節提出具體的創新性要求。通過上述研究,以期為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創新提供參考,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帆.基于工作坊的工業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湖南包裝,2022,37(1):190-192.

[2]韋昌有.職業能力培養導向下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3(28):86-89.

[3]劉金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項目導入式+校企聯動式”實踐教學模式探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2,41(12):142-145.

[4]管營.以OBE理念為導向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模式研究——以藝術設計專業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為例[J].工業設計,2023(12):93-96.

[5]賀優,孫娜蒙.工作坊教學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的運用[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3,6(3):103-105.

[6]李大雁.基于實踐共同體理論的數字設計與建造教學研究——以南藝“無障礙”設計工作坊為例[J].包裝工程,2023,44(2):423-430.

[7]許安嬌,繆玉波,曹陽.基于設計能力導向的設計工作坊實踐教學系統構建策略[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4,31(8):139-142.

(劉軒:西安明德理工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