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課堂抬頭率提升策略分析
? ——以西安明德理工學院為例
作者:許培瑾
發布時間:2025-09-02 09:34:41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本文運用問卷調查、座談調研、對比實驗等方法,實證考察了影響高校學生課堂抬頭率的因素,研究表明,學生主體動機不足、外在信息環境誘惑、互聯網資源的挑戰顛覆、傳統教育生態轉型緩慢等因素影響著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同時,高校課堂抬頭率具有階段性、差異性、可塑性的特征,期望通過提升課堂抬頭率,有力推進高校的“課堂革命”,需要以精準的目標設定和多元評價體系為指向,以高質量知識輸出為基礎,以優化學習體驗為目標,以數字技術手段為推進,以創造新的行業生態為歸宿,通過對教學過程各個要素的優化升級,切實實現課堂教育的本質與價值。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教育 課堂抬頭率 提升策略
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資助(項目編號:JG2024YB21)。
引 言
課堂教學工作在全過程育人中占據先導性位置,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陣地。隨著“互聯網+教育”新型業態的確立,教育行業內深度關注和聚焦教育本身的變化,各個專業、學科及課程均受到互聯網要素的影響,呈現固有教學體系瓦解與新型教學模式確立同步進行的態勢。綜合國內外學術界研究成果可知,課堂抬頭率是衡量學生課堂參與度的重要指標,高抬頭率與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有顯著的正相關性。突破高校課堂抬頭率不高的困境,需要從教育主體、目標評價、教學模式與技術手段等多個維度革新優化,最終,在從知識供給到數字賦能的課堂教學實踐進路中,切實提升高校課堂抬頭率。
高校課堂抬頭率的本質與特征分析
高校課堂抬頭率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輸出與實踐效度,高校課堂教學作為當代大學生理論教育、技能培養、價值引領的重要渠道,承載著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教育功能。課堂抬頭率不高,勢必導致理論教育、技能培養、價值引領三大教育功能的消失。
如果僅僅從學生課堂上抬頭的人數比例分析課堂抬頭率,不足以說明其本質。從教學角度探究,課堂抬頭率應被理解為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在個人注意力集中、主動求知、認真聽講、積極互動、獨立思考的狀態參與課堂學習的學生人數與到課總人數的比率。本文所強調的高校課堂抬頭率是形象化說法,是衡量學生課堂有效聽課程度的核心指標,其反映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課效果,旨在解決學生是否“心到”課堂的問題,并能反饋出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是否高質量。以此概念為原點分析高校課堂抬頭率的特征,應該從階段性、差異性、可塑性進行分析。階段性特征具體表現為一堂課學生的抬頭率呈現出起伏趨勢,這與教學方法、課堂氛圍、教學內容等有必要關聯。差異性特征具體表現為課程學校差異、課程差異、學生差異等方面。可塑性特征具體表現為可以依托技術手段提升課堂學習氛圍并調動學生興趣。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課堂抬頭率的影響因素
1.源頭之失:學生課堂注意力分散和自主學習動機不足
作為學習主體,學生自身狀態對課堂抬頭率起著決定性作用。從主體向度分析,影響學生課堂狀態的因素相對復雜,筆者聯合課題組教師在2023—2024學年面向所授課的7個合堂班534名不同專業、年級的學生開展《“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課堂參與現狀與需求分析》為主題的調查工作,根據調查結果歸納,核心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維度:
其一,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難以集中注意力。網絡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方式重塑著現代人的獲知習慣,高校學生對新媒體依賴性強、媒體使用頻率高,受其影響較大,網絡泛娛樂化的內容、快餐式的文化消費使年輕人更關注即時性的信息滿足,忽視深度的文化體驗和思考過程。因此,長期接受碎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處于注意力分散的狀態,如表1所示,大部分學生難以長時間保持課堂注意力,當他們習慣于獲取碎片信息或孤立地學習某個知識點,對于需要長時間集中精力和連續學習的課程內容,更容易產生畏難和逃避心理。

其二,學生自主學習動機不足。課堂抬頭率與學生的學習動機密切相關,許多學生在課堂上表現被動,往往是由于缺乏對課程內容的興趣或學習動機不足。在本次調查的534名學生中,有331名學生在回答問卷第6題“影響自己參與課堂教學過程的主要障礙是什么”時選擇了“課程內容與考試成績無關”,其占被調查者總數的61.99%,超出了“互動形式不新穎”“教師引導方式欠缺”等外界因素,其學習目標傾向于獲取學分或通過考試,缺少對知識的深入探索和熱情,這種功利性的學習態度直接影響課堂參與度。
其三,對電子設備過度依賴。根據訪談調查反饋,有40.07%的學生能夠意識到自身對電子設備的依賴成為阻礙課堂交流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根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課堂實驗發現,自由使用電子設備的課堂上,學生會更多關注社交媒體、即時通訊或其他與課程無關的內容,課堂抬頭率顯著降低。
2.需求之變:開放的信息傳播環境使學生更追求趣味體驗
大學生在一個高度互聯、信息爆炸的時代成長起來,這深刻影響了他們的價值觀、認知習慣與社交方式。隨著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即時通訊工具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年輕人越來越傾向于追求趣味化、娛樂化的體驗。網絡豐富的信息環境和創新的傳播形式、多樣的技術手段、娛樂化的交流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學生的認知習慣。在教學實際中,課題組通過對比運用不同教學模式的課堂效果發現,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教學形式、教師表現力和活動趣味性高度關聯。
同時,網絡媒體的社交屬性也構成外在誘惑,分散著學生的注意力,究其根本,自我表達與社會認同是其沉迷社交網絡的原因所在。有學者認為其背后的動機是社交互惠、聲譽、增強的效能感以及對群體的依戀與需要。基于這四種動機,教師應當努力激發并提高學習者的社交意愿,鼓勵他們將學習成果進行分享,在互動交流中產生滿足感與成就感。可見,課堂教學能否實現成果產出,以及成果是否具備可分享性,都影響著學生對課堂的關注程度。
3.渠道之廣:永不落幕的“網絡教室”顛覆課堂權威地位
在傳統的教育生態中,教師、教材作為知識的權威來源,教師因其知識量的優勢而獲得課堂的控制權。隨著網絡普及和技術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媒體平臺放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價值,全球的名校、名師及優質課程都得以共享,各行業動態、資源和數據信息日益透明化,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教室、在線教育平臺、社交媒體等多種渠道積累知識,獲知的便利性和多樣性使學生不再像以往那樣依賴課堂上的教師講解。他們可以隨時隨地訪問全球的教育資源,學校在知識傳播領域的壟斷地位被打破,教師的權威地位受到進一步挑戰。學生依據自身興趣、學習能力和發展目標,在“網絡教室”中選擇符合個體需求的資源和路徑,這種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使得學生的自主意識更強、獲知要求更高。教育環境的變化促使高校教師重新審視自身的角色和定位,他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權威”,而需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在這種開放的教育環境下,教師若未能在課堂上提供更貼合需求、更系統深入的知識,以使內容呈現出更強的差異化、整合性與導向性,便很難得到學生重視,影響課堂的“抬頭率”。
4.變革之慢:傳統教育生態難以滿足信息時代的能力需求
“互聯網+”時代是知識迅速更新的信息時代,教師的知識水平、思維方式、師生觀、教學技能、教學模式都會受到來自互聯網的沖擊。“互聯網+”可以與不同行業相結合的特性,促進了各行業、各領域之間的信息交流,各類科普性、跨學科類的知識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讓他們更關注社會的發展變化與自身的個性化需求。調查顯示,在回答希望教師在“互聯網+”課堂上采取哪些措施來提升參與度時,選擇人數占比前三的選項分別為“引入更多實際案例和前沿知識”“定期組織線上或線下的互動活動”“增加學生主導的討論或分享環節”,這說明學生對課堂內容的前沿性、形式的互動性和過程的主導性有著更高的期待。
然而目前面臨的教育困境在于教學理念和手段滯后,傳統的教學內容往往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導致學生在學校所學的內容與社會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的脫節。并且,部分教師仍停留在“填鴨型”“標準化”教學的老路上,缺乏對學生個性化需求的關注,忽視了自主性學習、合作型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等現代教學理念的運用,教師若缺乏有效的溝通技巧、管理策略或過程評價機制,使課堂缺失思維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導致學生知識整合能力、批判思維、合作意識等素養缺失,不僅讓學生失去求知欲和探索欲,從長遠來看也難以支撐信息時代對人才的需求。
“互聯網+”時代高校課堂“抬頭率”的提升策略
1.目標為重:注重任務驅動,豐富評價體系
“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學需充分利用“互聯網+”跨界融合、創新驅動的特性,采用應用任務驅動模式,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日常教學過程可選用與學生生活、職業發展密切相關的行業案例,構建情境式實訓任務,提升課程的實用性和相關性。例如,為了培養“實戰型”播客人才,歐美部分高校傳媒專業成立了校園播客工作室等學生實踐實訓基地,讓學生不出校門即可運用設備資源進行實踐。同時,教師應設置梯度任務,以便不同水平的學生參與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在問題動機驅動下,?自主探索和相互協作,?并盡可能模擬現實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建構探究、?實踐、??運用、?解決的高智慧學習體系。?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課堂可以利用智慧教學系統分析學生學情、制定符合不同行業和學科的計劃,構建過程性、多元化評價體系,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課程學習活力。教師將課程目標分解為階段式、項目式任務,細化評價考核方案,有助于全方位考查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協作能力、成果水平。針對調研主題“大學生群體高度關注課堂內容與考試成績的關聯性”,課題組借助對比分析法發現,三所高校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中,采用多元化、過程化考核形式,學生課堂積極性明顯高于期末考試為主的課程。同時,將平時成績的組成細分為線上學習、課堂互動、小組活動、階段測驗、章節作業等多種形式,可顯著提高學生整體的課堂參與度。可見,梯度性的任務驅動與過程化考核方案將推動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積極探索的課堂協作者??,有效提升課堂抬頭率和參與率。
2.內容為王:強調思維啟發,提升課堂附加值
“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學應注重“內容為王”這一核心原則,隨著更多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和產業升級,課堂教學也應形成應用場景不斷拓展、知識結構不斷豐富的開放生態,打造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高質量“金課”。目前,與教育融合發展的態勢下,生成式人工智能開辟了新的應用場景,可以為高校課堂教學實現“內容為王”賦能,以DeepSeek為例,基于對大量對話數據的深度學習,其能快速理解并回應語言輸入,并同時進入人機對話模式中。此場景應用在輔助教學過程中,如翻轉課堂活動部分,有助于學生主動快捷地獲取、預習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從繁重而單向的理論講授中抽離,通過開展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感受力、創造力,或設計活動啟發學生思維,如信息整合、辨析、遷移能力等,帶動學生全程參與和深度思考,使學習結果更具探究性和個性化。
同時,教育工作者應提供有效的知識供給,使講授內容融合時代性與前沿性,通過巧妙地教學設計,讓課堂偏重思辨式、互動式、探究式等啟發性教學。例如,教學中借助環環相扣的問題鏈設計、個性化的思維導圖、多感官教學等形式,激發學生的高階思維,使學生在高附加值的課堂上擁有獲得感。這種高附加值的內容獲得基于知識又超越知識,是直達核心素養、價值理性、思維能力的多維內化與生成,推動學生精神價值世界、邏輯理性世界的通透敞亮與優化建構。這種以創新為內生動力牽引成長的“創生教育”,其核心在于通過點燃學生的創新熱情和長周期的創新實踐,打通“學—做—思—悟”的思維進階。這樣的課堂需要教師多維探索,充分整合線上、線下的教育資源,拓寬教育視野、優化知識體系,在不斷地技能切磋中精益求精,才能幫助學生優化底層邏輯,提升主體意識。
3.需求為本:關注深層需求,優化學習體驗
數智時代的高校教育想要圍繞學生的興趣、態度、需求與發展方向確定教育的內容、形式和策略,就需要適應“互聯網+”時代“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方式,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教育要真正把學習者作為服務對象,有效捕捉和滿足他們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互聯網+”時代,高校教育工作唯有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分層次、漸進性地回應學生需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才有可能打造出優質的教學產品。因此,為了明確教育革新的方向,高校可以利用大數據算法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習者的學習狀態和特征進行智能分析,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興趣和能力智能化地推薦合適的學習材料,應用基于人臉檢測技術的課堂專注度系統,以學情數據為核心,有助于深度洞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分析其優勢與薄弱環節,科學管理、精準教學。
同時,根據調查結果可知,目前高校學生對課堂的知識更新、活動組織、互動形式存在較高期待。針對“Z世代”的學生特點,教學設計應呈現游戲情境般的沉浸感、專屬感、成就感和連接感。課堂環境如同“游戲”,卻又超越游戲,才能提升教育的效能和質量。在滿足學習者體驗方面,可以借助能動性強的實時互動式教學設計,如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思辨和實地感受等體驗式教學方式,同時結合“互聯網+教育”的智能技術產品,打造課堂新樣態,幫助學生沉浸于課堂,享受豐富的體驗。例如,南昌大學陳俐老師的贛劇藝術鑒賞課,以故事導入、示范表演的形式帶領學生鑒賞藝術,學生也可參與到化戲妝、穿戲服的體驗中,更直觀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4.技術為徑:創新課堂為體,數智資源為用
“創新課堂為體”指高校教師需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與模式,?以更加開放、?融合的方式構建課堂,包括對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內容的更新以及教學環境與形式的優化等,比如運用5E教學法、質疑激趣法、SAM教學設計模型、發散集中法等教學方法,以及問題導入模式、沉浸式情境設計、團隊項目合作、分層教學等多樣化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技能。?而“數智資源為用”則是指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數智技術、便捷形式和交互特性,?為課堂教學提供先進的資源和手段。?在課題調查中,受訪學生認為“互聯網+”時代的高校課堂應包括在線課程、個性化學習路徑、作業提交與反饋系統、實時交流平臺、團隊協作工具等資源。因此,高校課堂應利用智慧教學系統、智慧黑板,數字化教室等適配的教育服務,實現課堂教學決策的數據化、學生反饋的實時化、課堂互動的立體化、資源應用的智能化,從而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以成果為導向實施啟發教學。
教學形式和技術手段的雙重創新,有利于更精準、高效地傳授知識。想要切實做到運用技術創新課堂,首先,高校應重視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確保教師能夠熟練應用智能技術?,并且?創新教師教學交流手段,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多渠道促進教師之間互相學習與經驗交流,助力他們具備“AI勝任力”。其次,教師可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利用大數據完成個性化學習路徑和資源推薦?。?再次,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專業數據庫、在線論壇、協作工具等技術手段,?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促進學生的多元智能發展。
綜上所述,?想要持續推進“課堂革命”,需要從精準設定教育目標、持續創新教學模式、充分回應學生需求、重視思維啟發以及靈活利用數智技術等多方面入手,通過優化環節、綜合施策,構建以學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的教育生態,?這不僅有利于實現教育的本質價值,也為教育行業長遠發展提供借鑒。本文的局限可能在于僅基于對比實驗和調研訪談歸納了“互聯網+”帶給課堂教學的沖擊與改進方向,基于數智時代學生學情的調查有待深入,對于互聯網技術在課堂的具體應用形式較粗略,這一領域今后可從技術、數據、思維三重維度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李煜,王波.網絡時代信息碎片化對高校學生的影響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12):21-22.
[2]KOLLOCK P,SMITH M.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M].Psychology Press,1999:228-235.
[3]韓笑,黃志翔,王超.游戲化教學理念在雙創教育中的應用[J].高教發展與評估,2022,38(5):105-118+124.
[4]夏錦文.法學教育評論(第一輯)“互聯網+”時代的法學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5]孟艷,馬小媛.“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大學教學模式的轉變[J].高等農業教育,2022(2):89-95.
[6]楊揚,耿若竹.播客技術驅動下歐美傳媒教育的創新實踐與變革路徑[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0):31-33.
[7]鄭泉水.數智時代:重置教育思維[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4,39(9):1524-1528.
[8]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74-77.
[9]張國偉.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計算機教育創新研究[C]//首屆教育數字化發展論壇論文集,2023(7).
[10]李冠瓊.數智時代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邏輯向度與實踐進路[J].現代教育管理,2024(7):116-128.
[11]馬新群.互聯網時代地方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23.
[12]聶肖祥.基于人臉檢測技術的課堂專注度研究與實踐[D].江西師范大學,2024.
[13]韓先鋒,劉娟,李勃昕.“互聯網+”能成為高校技術創新的助推器嗎?[J].運籌與管理,2023,32(10):178-184.
(許培瑾:西安明德理工學院)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