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協同育人理念的高職院校信息化學生管理模式研究
作者:呼云婷
發布時間:2025-09-02 10:58:48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快速迭代,高職院校積極探索信息化手段在學生管理中的應用,以提升管理效能與教育質量。協同育人理念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的創新范式,通過整合多元主體資源、深化協同合作機制,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新路徑。在此背景下,如何將該理念融入信息化管理場景,構建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新模式,成為亟待探索的重要課題。本研究通過剖析信息化手段應用的現實困境,探索協同育人理念與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融合路徑,以期為新時代職業院校治理體系優化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指引。
[關鍵詞]協同育人理念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 信息化方法 學生管理模式
課題:中共陜西省委教育工委精品項目《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職院校“五位一體”文化育人模式探索與構建——以陜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項目編號:2021XXM29)。
中圖分類號:F725.23 文獻標志碼:A
引 言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學生管理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保障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關鍵意義。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學生管理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在保障學生個體成長的同時,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和教育管理的創新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協同育人理念與高職院校學生管理需求
協同育人理念高度契合高職院校學生全面發展需求與現代化教育挑戰。該理念強調校企合作、家校互動與社會參與,以多元化資源整合推進個性化教育,符合高職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基于此,高職院校應以信息化手段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借助協同育人理念構建學生管理新機制,以應對教育全球化、市場化帶來的新變化,著力培養兼具專業技能與綜合素養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精準匹配社會經濟發展需求。
1.各方協作共同促進:協同育人內涵
協同育人理念倡導校方、企業、家庭及社會各界協同參與教育過程,通過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實現教育的多元化和個性化,這與高職教育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高度契合。信息化學生管理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應用,更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精確的數據分析打破了時空限制,將學校教學資源與社會實踐平臺無縫對接,為學生打造多元立體的學習與實踐場景。在這一模式下,教育管理者能夠及時響應學生的需求,教師可動態優化教學策略,企業和社會機構也會直接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共同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由此可見,協同育人已從理念層面轉化為實踐創新,借助信息化平臺,推動高職教育質量升級,助力培養契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2.精準管理新要求: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目標與挑戰
在新質生產力人才培養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面臨著轉型升級的重大任務:管理目標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紀律約束和基本生活服務,而擴展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技能和社會適應性。這意味著高職院校必須將學生管理與產業發展密切結合,打造能夠響應社會經濟需求變化的教育模式,培育具備專業知識、技術技能、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的復合型技術人才。
隨著信息化手段的快速蓬勃發展,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挑戰在于如何利用先進技術實現精準管理與個性化服務。信息技術驅動的數據化管理可精準洞察學生的學習習慣、成長軌跡及心理狀態,為教育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高校可借助信息化工具搭建跨時空學習平臺,推動線上線下教育資源深度融合,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其提高自主學習與實踐創新的能力。
然而,在教育信息化快速推進過程中,教育信息化與學生管理的深度融合仍面臨現實挑戰。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實踐中普遍存在資源配置失衡、技術應用水平不一、教育理念與信息化脫節等問題。尤其是如何在保護學生隱私前提下合理利用數據開展個性化服務,如何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如何培養學生信息素養,使其能夠安全、高效地利用信息資源,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此外,隨著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向深化,如何通過信息化手段更好地整合企業資源,實現學生實訓與職業發展的無縫銜接,已成為學生管理的新挑戰。高職院校需在學生管理中深入實施協同育人理念,構建校企共育、學用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將生涯規劃服務融入協同育人體系,通過全方位指導幫助學生明確職業定位,提升職業競爭力。新時代的學生管理需以信息化手段打造高效、透明、互動的管理生態,既滿足教育質量提升的內在需求,又響應外部經濟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為學生創造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成長環境,助力其在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未來社會中釋放最大潛能。
3.高效管理新生態:信息化對學生管理的意義與影響
信息化極大地提升了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科學性和效率,使教育管理更加精準化和個性化,通過實時的數據分析與處理,教育者能夠迅速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發展需求,及時調整教育策略,實現教育資源的最優配置。在創新學習生態層面,信息化建設為學生提供了多樣的學習資源和更靈活的學習途徑,增強了學習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此外,信息化還強化了學校、家庭與企業之間的溝通與合作,通過多方信息的共享與交流,實現了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為協同育人模式注入數字化動能。
從管理革新到學習生態創新,再到協同育人深化,信息化正重塑高職院校教育生態,成為推動教育質量躍升、創新人才培養范式的核心引擎。
高職院校信息化學生管理現狀分析
1.復雜多樣實施難:信息化學生管理實踐現狀
高職院校學生具有多樣化的背景和復雜的需求等特點,給管理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信息化管理通過搭建綜合信息平臺,能夠實時收集和分析學生數據,為滿足個性化需求提供精準支撐。
協同育人理念與信息化管理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激活了管理效能。協同育人強調校內外多元育人主體的合作,通過校企合作和社會參與,推動教育資源共享與整合,為學生構建多元化實踐與學習場景。這種管理模式不僅增強了教育的適應性和針對性,還提升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職業素養。在信息化的支持下,協同育人理念得以更好地實施,使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更加系統化和科學化,可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職業教育質量提升。
然而,高職院校在全面推進信息化管理中仍面臨多重挑戰。學生群體的多元特征,如學習需求、背景、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對信息系統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個性化管理策略提出雙重挑戰。同時,信息化系統建設所需的高額資金投入與專業技術支撐,與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資源短板形成尖銳矛盾,成為制約信息化管理落地的關鍵瓶頸。
2.機制滯后管理難: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基于研究進行的問卷分析反饋,高職院校在推行信息化學生管理時面臨多重挑戰,主要包括基礎設施不足、教學管理系統功能落后、數據標準體系不統一,以及教學業務系統間信息隔離嚴重等問題,導致資源共享及流程整合困難。
①信息基礎設施薄弱。以陜西地區部分高職院校為例,雖然已初步完成多媒體教室、校園網絡等傳統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但在智慧教學空間、虛擬仿真實訓平臺及數據中心機房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上仍有不足,尤其是云服務體系搭建和本地數據庫建設相對滯后。上述短板不僅阻礙教育資源數字化轉型與管理數據的深度應用,更因網絡安全防護體系缺失,加劇數據安全風險。基礎設施的薄弱,致使高職院校在推進學生信息化管理時面臨資源供給不足、技術支撐乏力的雙重困境,削弱了管理系統的運行效能,嚴重制約學生管理工作的提質增效。
②系統不適應性和數據管理問題。學生管理系統的通用性與院校個性化的管理制度改革需求之間缺乏有效對接,導致系統無法靈活應對學生管理、資源建設等方面的調整,難以支撐學生管理質量的提升和特色發展。同時,數據標準體系的不規范增加了學生管理數據采集和治理的復雜性,不同平臺之間的數據標準不一致,使得管理數據難以統一管理和應用,從而影響了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③信息化管理機制滯后。由于缺乏全面的教學信息化管理制度,學校在推進信息化建設時難以有效整合師生力量和專業資源,導致信息系統的應用和維護略顯不足。另外,各部門之間因為職責劃分不明確和工作指導不具體,常會出現工作推諉和責任不清的現象,進一步加劇了信息化管理的混亂。
3.協同平臺構建信息管理體系:信息化學生管理與協同育人相結合
針對學生管理的現實困境,高職院校需以學生多元需求為導向,構建多維信息化學生管理框架(見圖1)。該框架深度融合信息化管理與協同育人理念,可建設覆蓋教育教學、數字互動、校園文化、職業發展等維度的綜合性評估體系,能夠顯著優化管理流程。在管理過程中,通過教育教學平臺動態記錄學生的專業技能成長軌跡,依托網絡互動平臺分析其思想動態,借助校園文化平臺評估學生的價值認同和教育效果,利用職業發展平臺了解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與職業規劃進展。

綜合評估體系不僅加強了學生管理工作的精準度和反應性,還有助于校際資源和產教融合資源的高效整合,確保教育輸出與社會經濟需求緊密對接。借助此體系,信息化管理能為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基于證據的數據支持,推動學生管理系統全方位優化,提高教育質量和培養效能。多元化協同育人理念融入學生管理工作,符合現代教育發展趨勢,也顯示出其在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中的應用潛力,是推動教育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綜合評估體系不僅提升了學生管理的精準性與響應效率,更推動跨校際教育資源與產教融合資源的深度整合,確保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需求精準對接。依托該體系,信息化管理為學生管理提供全流程數據支撐,驅動管理系統迭代升級,顯著提升教育質量與育人效能。
構建信息化學生管理模式的策略
1.基于協同育人理念的信息化學生管理模式
基于前期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基本生態位的研究,本研究創新性地引入信息化手段,構建了一種以學生成長時間軸為核心、聯動多維度成長環境的學生管理新模式。該模式融合時間和空間兩個管理維度,涵蓋家庭、學校、社會三大管理主體,有機整合課內學習、課外實踐、日常生活等多個與學生管理成效緊密相關的聯動要素,形成立體化管理體系。在協同育人理念指導下,依托信息化技術優勢,新模式從根本性、基礎性、主體性、目標性、倡導性、導向性六個屬性出發,借助數據分析和網絡平臺,全面聯動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及人才培養的關鍵影響因素。具體而言,通過構建“三守”(守德、守紀、守法)、“三友”(友善、友愛、友誼)、“三導”(導學、導向、導航)、“三感”(感知、感恩、感悟)、“三自”(自治、自律、自強)、“三成(”成長、成功、成才)六個子系統,形成多維網狀一體化管理框架,同時,整合智能分析系統、在線監控平臺等信息化管理工具,將“7S”模型進一步細化為“三全、三守、三友、三導、三感、三自、三成”七大模塊,覆蓋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和組織等多個維度,實現對高職院校學生育人全環節的精準覆蓋,如圖2所示。信息化手段的運用,顯著增強了管理與教育的適應性和實效性。

2.基于協同育人的信息化學生管理系統整合途徑
本研究在信息化手段與協同育人理念結合的基礎上,提出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系統的新設計。該系統圍繞協同育人理念與“三全育人”理念持續優化教育方法和手段,確保不同育人階段的任務能夠實時調整和有效銜接。“三守”即通過強化學生的法治教育和道德建設,在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全社會關注青年成長的和諧氛圍;“三友”即引導學生增強社交能力,培養其團隊協作精神;“三導”即學習引導、生活指導、身心訓導,重視學生全面發展,尤其是自主管理和自律意識的提升,通過信息化手段實時關注與分析學生的行為和成長軌跡;“三感”即歸屬感、獲得感和安全感的培養,通過創建積極的學習環境和心理支持系統,促進學生的情感認同和心理健康;“三自”即自我意識、自主行動、自尋出路的培養,強調發展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用信息化系統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職業規劃提供支持;“三成”即育人目標導向,通過多維度的教育實踐實現學生全面發展。該系統將創新理念與應用技術深度融合,通過實際操作流程和功能設計展示了協同育人理念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效結合,為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面向全面發展的學生管理模式框架
在協同育人理念指引下,高職院校信息化學生管理系統打破傳統以主觀利益為導向的管理局限,聚焦人才培養的時間與空間雙維度,深度整合多級管理主體資源,構建了有序協同的管理生態。該系統通過優化內部六大子系統及各組成部分的協作機制,有效減少管理內耗,強化系統要素間的功能互補與效能疊加,提升了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整體效能。從育人成果來看,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了“生生皆可成才”的高職教育目標。
在具體實踐中,信息化學生管理系統的順利運行保障了學校其他職能工作的高效開展,為校園和諧穩定與高職教育改革注入強勁動力。基于信息化的學生管理模式,有效整合了教育資源,實現了教育目標與社會需求的緊密對接,既為學生提供貼合社會發展的成長路徑,又推動高職院校持續創新發展,成為推動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結 語
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領域正經歷從傳統線性管理模式向新型多要素深度聯動管理模式的深刻轉型。信息化學生管理的新模式,以協同育人理念為核心,結合根本性、基礎性、主體性、目標性、倡導性、導向性等管理屬性,全面分析和整合了管理理念、實施路徑、育人目標及實踐策略。該模式搭建了具有協同效應的網狀管理架構和多維聯動評價機制,打破傳統管理壁壘,有效提升學生管理的整體育人效能,并推動信息化學生管理系統向系統化、體系化、智能化升級,對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參考文獻:
[1]王超慧.“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黨課與德育協同育人路徑探析[J].大學,2023(36):141-144.
[2]王珊珊,吳晶晶.基于“產學研用”協同育人理念的高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3,6(20):113-115+123.
[3]楊學慧.基于信息化技術的學生管理系統分析[J].電子技術,2023,52(9):301-303.
[4]于楊,曹振朋.教育管理信息化下的學生信息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J].電子元器件與信息技術,2023,7(7):179-182.
[5]周希宸,代偉,黃學佳.基于大數據的學籍預警管理的關鍵技術與系統設計[J].電子測試,2022,36(11):75-77.
[6]劉穎,劉磊,唐懿銘,等.基于智能化與信息化的學生關系管理系統設計與構建研究[J].新型工業化,2021,11(4):229-230.
(呼云婷: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