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三教”改革(教師、教材、教法)視角,系統分析高職托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提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崗位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思路重構路徑。以安康職業技術學院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實踐為例,從精準定位培養目標、對接國家職業標準、建設“雙師型”教師團隊、深化產教融合四方面總結改革經驗,以期提升托育人才的專業化水平與就業競爭力,為破解托育行業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三教”改革  人才培養  改革與實踐

課題: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課題《“幼有所育”背景下0-3歲嬰幼兒托育服務供給體系研究——以安康市為例》(課題編號:SGH23Y3147)。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加強嬰幼兒照護服務專業化、規范化建設,遵循嬰幼兒發展規律,建立健全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標準規范體系。托育服務是為3歲以下嬰幼兒提供照料、看護、膳食、保育等服務,是保障嬰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環節。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力軍,承擔著為托育服務行業輸送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重要使命,需要不斷優化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社會和行業以及嬰幼兒家長的需求。

近年來,我國托育服務行業呈現“需求激增”與“人才短缺”并存的矛盾態勢。這說明托育人才缺口規模較大,且折射出傳統人才培養模式與行業需求的錯位:課程體系滯后于國家職業標準、教師隊伍缺乏實踐經驗、校企合作浮于表面。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三教”改革,是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探討如何轉變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以下簡稱“托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為實現“幼有善育”民生目標的關鍵命題。本文以安康職業技術學院托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和實踐為例,探討托育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路徑,旨在為托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范式。

高職院校托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1.職業定位不準,人才培養目標不明

托育服務行業涉及多個領域,包括嬰幼兒護理、早期教育、營養膳食、健康管理等,職業崗位呈現多元化的特點。然而,目前高職院校在托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職業定位不準、培養目標不明等問題。

(1)職業定位不夠精準

調研嬰幼兒托育服務崗位需求,定位該專業的職業面向是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一環。2022年9月教育部發布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簡介》,明確指出托育專業的職業面向為:保育師、嬰幼兒發展引導員、健康照護師等職業。然而針對托育服務這一新興行業,國家尚未頒發行業標準和托育教學標準,托育機構在招聘教師時仍以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為主。

(2)人才培養目標不明

部分院校對托育服務行業的崗位需求缺乏深入調研,未能準確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和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一些院校將托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全能型”人才,試圖涵蓋所有相關領域,卻導致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不夠扎實,難以滿足用人單位對專業人才的精準需求。還有部分院校仍沿用傳統的學前教育培養模式,將托育服務等同于“低齡化保育”,未充分對接0~3歲嬰幼兒照護服務的特殊性。在課程目標設定中,對托育機構管理、早期發展指導、家庭育兒咨詢等新興崗位能力要求缺乏清晰界定,致使托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模糊、職業面向與培養目標匹配度不高。

2.課程設置單一,實踐教學資源不足

根據《職業教育專業簡介》要求,托育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程與實習實訓應涵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及實習實訓。部分院校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課程內容以基礎理論課程為主,如嬰幼兒心理學、教育學等,而實踐課程比重偏低。這種課程設置模式導致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脫節,無法將所學知識有效應用于實際工作中。

(1)課程設置特色不明

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合理的課程體系能夠為學生提供全面的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然而,目前高職院校托育專業課程設置存在單一化問題。以陜西省為例,全省共有八所高職院校開設托育專業,其中六所同時開設學前教育專業,托育專業與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重合、特色不明。具體表現為:一是重“教育”輕 “養育”,忽視嬰幼兒醫護類課程設置,對0~3歲嬰幼兒回應性照料、意外傷害處理、常見疾病識別與預防等保健和科學養育類課程開設不足;二是重“藝術”輕“托育”,多數高職院校參照學前教育專業開設美術、音樂、舞蹈、鋼琴等藝術類專業基礎課程,未能凸顯疾病預防、膳食營養與健康照護等托育特色課程。

(2)實踐教學資源不足

托育專業實踐教學需要大量的實訓設備和場所(如嬰幼兒模擬實訓室、營養膳食實訓室等),但部分高職院校因資金投入有限,存在實訓設備陳舊、數量不足,實訓場地狹小等問題,無法滿足實踐教學需求。有的學校校外實踐基地建設薄弱,與托育機構合作不夠緊密,導致學生實習機會有限、實習質量難以保證。一些學校未配備標準化托育仿真實訓室,虛擬仿真教學平臺覆蓋率低。這些問題反映出托育專業實訓資源短缺、實踐教學資源不足,學生難以實現理實結合,進而影響其職業素養的培養。

3.“雙師”建設滯后,教師實踐經驗缺乏

托育專業于2021年由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更名而來,從公共服務大類調整至醫藥衛生大類下的健康管理促進類,更側重于嬰幼兒的健康照護。這就要求托育專業師資不僅要具備嬰幼兒教育知識,還需掌握醫學護理相關知識。然而,當前高職院校缺乏專業對口的教師承擔專業教學,授課教師多為學前教育專業背景,或搭配部分護理專業教師,存在醫育復合型教師匱乏的問題。

具體表現為:其一,師資結構不合理,缺少醫藥衛生類、健康管理類或公共服務類課程的專業教師;其二,教師實踐經驗不足,受高職院校日常教學壓力影響,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機會較少,大部分教師缺乏一線托育工作經驗,導致教學內容與實際崗位需求脫節,影響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成效;其三,行業兼職教師參與度低,托育企業僅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實習基地名單中掛名,院校未邀請實踐經驗豐富的一線員工進校授課。由此可見,專業教師實踐技能與經驗普遍不足,各院系尚未建成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4.學生實踐不足,校企合作深度不夠

深入托育園所或托育機構見習、實習是培養托育人才的重要環節,通過實踐教學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提升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然而,目前高職院校托育專業學生實踐不足的問題較為突出。一方面,校(園)企合作形式單一,僅停留在高職院校輸出見習生、實習生,托育園所接收學生觀摩、見習、實習的階段,雙方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合作不夠緊密,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合作內容片面化,在學徒制培養、托育師資訂單式培養及托育專業技能培訓等方面缺乏深度合作,未形成有效的產學研合作機制。

“三教”改革視域下托育專業人才培養思路的轉變

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以教師為根本、以教材為基礎、以教法為途徑,以“三教”改革為目標聚焦于教師能力提升、教材內容優化和教學方法創新,培養適應行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托育服務人才。

1.“三教”改革是提升托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要素

教師能力局限、教材內容滯后、教法單一等問題長期制約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隨著“三教”改革的推進,托育服務人才培養的底層邏輯應從傳統的“知識灌輸”轉向崗位需求的“能力本位”。而轉變的關鍵在于:一是教師層面,需打破“強理論、弱實踐”的師資結構。對教師隊伍進行職后培訓并組織相關職業資格證的學習,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同時引入托育機構導師承擔實踐課程,形成“校內教師主講理論、企業導師示范實操”的雙軌教學模式。二是教材層面,“三教”改革強調開發活頁式、模塊化教材,可將教材按照實際崗位需求拆解為若干個任務模塊,并配套視頻案例和在線題庫,實現“學—練—考”一體化教學。三是教法層面,需從“講授為主”轉向“情境嵌入”。推廣情境模擬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完成“評估—處置—上報”全流程操作,提升學習效果。

2.市場需求是轉變托育專業人才培養思路的核心指南

當前,我國托育服務行業正經歷從“數量擴張”到“質量升級”的轉型。對此,高職院校托育專業須將社會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的“指南針”。其一,政策驅動下的托育服務規范化需求。國務院《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的衛生保健工作要認真貫徹保育為主、保教結合的工作方針。高職院??蓳嗽鲈O“嬰幼兒常見病預防”“托育機構衛生消毒實務”等課程,還可將“托育機構嬰幼兒喂養與營養指南”納入專業必修課,使學生在校所學能對接托育市場需求。其二,嬰幼兒家庭需求升級帶來的服務精細化需求。當前嬰幼兒家長更關注托育機構的“科學養育”和“個性化服務”能力。對此,院??砷_設“嬰幼兒發展觀察與評估”“家庭養育指導”等課程,培養學生數據化記錄嬰幼兒成長、定制個性化養育方案的能力。其三,數字化技術革新催生的智慧化育兒需求。智能監測手環、AI互動設備等新技術在托育場景的普及,要求托育人才掌握“科技+照護”復合技能。

3.對接崗位是定位托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依據

托育服務人才的職業能力具有鮮明的崗位導向特征。一方面,高職院??赏ㄟ^走訪調研、開展深度校企合作等方式,解析托育師、保育組長、機構主管等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明確各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素養,從而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院校根據崗位要求優化課程設置,強化實踐教學,為托育行業輸送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開發“崗課賽證”融通課程。以“嬰幼兒急救技術”課程為例,教學內容可對接《保育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中級)中的“意外傷害處理”要求,同時融入嬰幼兒照護職業技能大賽操作評分標準,使學生在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中掌握規范的急救技能。學生在完成課程學習后,可考取1+X幼兒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提升就業競爭力。這種“崗位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式,可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無縫對接,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三教”改革視域下托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

1.基于托育職業崗位需求,定位托育專業培養目標

安康職業技術學院組織教師團隊對托育服務行業進行調研發現,目前托育職業崗位包括托育教師、保育員、營養師、心理咨詢師等,不同崗位對托育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素養有不同要求。因此,明確托育職業崗位需求是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

首先,解析崗位需求。調研托育行業并聯合行業協會、頭部托育機構開展“崗位能力畫像”,根據國家衛健委下發的《托育從業人員職業行為準則(試行)》《托育機構保育人員培訓大綱(試行)》,托育人員須具備嬰幼兒生活照料、安全防護、早期發展指導等八大類核心能力。其次,依據崗位所需核心能力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能力進行分層設計?;A層:對標《保育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22版),側重生活照料、安全防護等實操能力;發展層:融入“醫育結合”“智慧托育”趨勢,增設嬰幼兒早期發展評估、智能照護設備操作等能力要求;領導層:面向托育機構管理者,嵌入團隊管理、風險防控等能力。最后,建立人才培養動態反饋機制,建設“企業—畢業生—在校生”三方評價數據庫,動態追蹤人才培養成果。

基于以上崗位需求,學院將籠統的“對接需求”轉化為“需求分析—目標分層—動態調整”的閉環機制,強化培養目標的精準性與前瞻性。托育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勝任托育服務行業多個崗位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他們不僅要有專業的理論知識,還需具備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適應托育服務行業的發展需求。

2.對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完善托育專業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托育服務行業的發展需要一套完善的課程體系來培養專業人才,而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為課程體系的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

一是將國家職業資格標準、行業規范融入課程。例如,將《托育機構保育人員培訓大綱》中的內容融入教材,使學生掌握行業要求的核心技能,確保學生畢業后能夠直接上崗。二是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將課程設置為基礎模塊(嬰幼兒生理學)+核心模塊(日常照料、疾病預防)+拓展模塊(托育機構管理),并要配套開發AR實訓軟件,模擬異物卡喉急救等高風險場景。三是崗課賽證融通賦能課程實施。如將全國職業院校嬰幼兒照護職業技能大賽評分標準融入日常教學,實現以賽促學,以1+X幼兒照護職業技能證書中的“嬰幼兒早期發展與指導”“兒童意外傷害與急救”等考試項目替代傳統筆試,實現“學習—考證—就業”閉環。四是推行“課內實訓—學期輪崗—頂崗實習”三段式實踐體系,開發《嬰幼兒急救虛擬仿真》《托育機構一日流程實景演練》等數字化教學資源。學校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在線課程、虛擬仿真教學資源,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如開發嬰幼兒急救技能的虛擬仿真訓練系統,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練習急救操作。

3.構建雙師型教學創新團隊,賦能托育專業教師成長

托育專業人才培養與課程體系落地實施離不開高素質教師團隊的支撐,打造“雙師型”教學創新團隊成為改革縱深推進的關鍵。

一是建立雙向流動機制:學校印發與“教師企業實踐鍛煉”“教師校內外公共服務”等相關的文件,要求教師利用寒暑假在托育機構進行社會實踐,擔任“實踐導師”,參與托育機構課題研究、課程開發或技術攻關;同時邀請托育行業一線專家、從業者到校兼職授課,指導學生技能大賽,實現師資雙向流動,賦能教師專業成長。二是開展教師分層培訓:針對新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定制培訓方案,如新教師側重教學基本功,骨干教師主攻課程開發與科研,專業帶頭人引領專業發展方向。三是組建校級托育專業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聯合市衛健委、托育早教名師組建“托育教育研究共同體”,定期開展嬰幼兒照護知識宣講、科學養育等研討。四是鼓勵教師參與行業競賽。鼓勵托育團隊教師積極參與嬰兒回應性照護賽、省級職業技能大賽、省級托育行業技能大賽等賽事,實現以賽促教,賦能教師職業技能成長。

4.深化校企協同育人路徑,拓寬托育專業就業領域

托育行業的專業化、規范化發展離不開政府、學校、企業的深度協同。校政企協同育人可更好地整合三方資源,既能提升人才培養的精準度,又能挖掘托育服務產業鏈中的新興崗位,為學生開辟多元化就業空間。一是依托省級學前教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項目,實施校企共建“產業學院”項目,開展“智慧托育產業學院”“現代學徒制”及“1+X證書聯合開發”等深度合作形式。二是聯合托育機構開辦校內托育中心,實現學生“院中學、園中訓”的教學方式。三是建立托育專業實習基地,促進校企資源互通。托育機構為學生提供見習、實習、就業崗位,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則根據托育行業需求優化課程體系,引入智能化托育設備、真實案例庫等資源,為托育機構員工開展育嬰師、保育師等職業培訓和實踐考核,實現校企資源雙向賦能。

綜上所述,“三教”改革視域下的托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本質是通過系統性重構打通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銜接堵點。實踐證明,以崗位能力清單驅動目標定位、以國家職業標準重塑課程體系、以校企雙向流動賦能教師成長、以產教融合生態拓展就業渠道的改革路徑,能夠顯著提升托育人才的專業適配性與職業發展潛力。

參考文獻:

[1]殷媛媛.高職院校新增專業建設的可行路徑探究——以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為例[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2(1).

[2]周綺,薛紅燕.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醫育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6).

[3]李維,劉曉軍.1+X證書制度下高職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證融通”課程體系構建[J].廣西教育,2023(30):91-96.

[4]楊少赟,王秋紅.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邏輯與實踐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2024,42(4):48-51.

(李婷:安康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