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政策的引領下,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數控技術專業教師劉武,于2024年2月奔赴秦嶺深處的山陽縣職業教育中心,開展為期一年半的教育幫扶工作。他以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教育家精神,以“潛能識別+技能賦能”雙軌育人模式,探索出了一條激發職教學生內生動力、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其事跡被《商洛日報》頭版頭條報道,具有廣泛的示范價值和推廣意義。

20250908165215728-79-7d2aa.jpg

一、背景與初心:響應政策號召,投身鄉村振興教育一線

山陽縣地處秦嶺腹地,職業教育資源相對薄弱,學生多為留守兒童或來自單親家庭,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學習動力缺乏的問題。劉武所任教的23級數控專業班更是被視為“差班”,學生沉迷手機、習慣渙散。面對這一現狀,劉武沒有退縮,而是深入學生中間,通過談心談話、課堂觀察、家訪交流等方式,快速掌握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他發現,這些學生并非真正“差”,而是長期缺乏關愛和正確引導,被中考“分流”后更產生了自我放棄的心理。劉武堅信“沒有差生,只有未被發現的潛能”,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為這群孩子點亮希望之光,幫助他們找回自信、實現價值。

20250908165314950-39-b209b.jpg_scale.jpg

二、實踐與創新:雙軌賦能,精準育人

劉武摒棄傳統唯分數論的評價方式,立足職業教育特點,構建了“情感賦能+技能賦能”雙軌并行的育人模式。

在情感賦能方面,他注重心理疏導和關懷陪伴。利用課間十分鐘、晚自習等時間,主動與學生聊天,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興趣愛好和內心困惑。通過拍攝學生認真學習瞬間并公開表揚、分享優秀技能人才成長故事、舉辦團隊建設活動等方式,逐步重建學生的自尊和自信。他還密切關注學生生活,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成為學生眼中的“貼心人”。

在技能賦能方面,他創新教學方法,以賽促學、以訓促技。他摒棄常規選拔標準,通過日常觀察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從所謂的“差班”中選拔4名學生,組建了省級技能大賽技能競賽團隊。

針對學生基礎薄弱、實訓條件有限的情況,劉武制定了因材施訓方案。他將復雜工藝原理拆解為直觀的操作步驟和口訣,利用休息時間進行高強度、模塊化訓練;借助蘇陜協作資源,彌補山區實訓條件短板;創設故障模擬場景,錘煉學生應變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經過四個多月的艱苦訓練,在2025年陜西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一鳴驚人,榮獲“產品數字化設計與開發”賽項金獎,創造了山陽職教中心的歷史最好成績。

20250908165328414-49-a515b.jpg_scale.jpg

三、成效與影響:點亮人生,輻射帶動

劉武的育人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產生了廣泛影響。

在學生層面,4名參賽學生不僅獲得了免試進入高職院校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實現了人生的蛻變。從自卑迷茫到自信從容,從厭學退縮到主動進取,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技能改變人生”的可能。他們的成功也輻射到整個班級和校園,帶動了更多學生放下手機、拿起工具,投身技能學習。

在教師層面,劉武與3名本地教師結成對子,通過“教案共研、競賽陪跑、課堂診改”等方式,全面提升他們的教學能力和競賽指導水平。幫扶期間,結對教師共獲得省級獎項3項、市級獎項2項,迅速成長為學校骨干力量。他還幫助學校構建了“四維一體”研修模式和“1+N”教師幫扶機制,為當地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優質師資隊伍。

在學校層面,劉武推動了數控專業“崗課賽證”綜合改革,構建了校級教學創新團隊,提升了專業建設水平。他的幫扶工作增強了學校的“造血”能力,為山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50908165346896-6-7a1a7.jpg_scale.jpg

四、情懷與擔當:超越期限,持續奉獻

劉武的幫扶期限于2025年7月結束,但他選擇繼續留在山陽,指導團隊備戰8月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這種超越期限的奉獻精神,體現了一名優秀教師的責任擔當和教育情懷。

更難能可貴的是,劉武在幫扶期間克服了諸多家庭困難。妻子獨自照顧年幼的孩子,孩子曾因意外磕斷門牙,他卻因工作繁忙無法及時回家。即便如此,他從未后悔自己的選擇,而是將這份對家人的愧疚轉化為幫扶工作的動力,把更多的關愛給予了山區的孩子們。

五、啟示與價值: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劉武老師的案例深刻啟示:職業教育在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助力鄉村振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其成功實踐源于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一是堅持“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潛能可挖,關鍵是要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法;

二是創新“情感+技能”雙賦能模式,既注重技術技能培養,也重視心理健康和自信心建設;

三是踐行“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路徑,通過技能競賽這個重要抓手,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提升教學質量;

四是構建“造血式”幫扶機制,通過師資培養、專業建設、制度創新等方式,為當地教育可持續發展留下寶貴資源。

劉武老師用一年半的時間,改變了四個孩子的人生軌跡,帶動了一所學校的專業發展,詮釋了新時代教育工作的責任與擔當。他的案例是弘揚教育家精神的生動體現,是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典型實踐,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學習和借鑒。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