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家新工科建設對創新工程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陜西理工大學物理與電信工程學院盧超教授領銜的教學團隊,自2015年起秉持“以賽促學、知行合一、深度融合、協同創新”的指導思想,構建并實踐了“賽創融合·知行并進”的電類專業“三維驅動”學科競賽育人體系,為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可復制的“陜理工方案”。

一、團隊領航:扎根地方,矢志育人創新

盧超教授帶領22位教師團隊,直面電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學科競賽與課程體系割裂、學生參與動力不足等關鍵問題,依托多項省部級重點教改項目,堅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電類人才為核心使命。

二、三維驅動:構建學科競賽育人新生態

團隊提出并實踐了以“制度驅動、課程驅動、資源驅動”為核心的“三維驅動”育人模式,構建“競賽-課程-產業”深度融合的育人生態閉環。

制度驅動:首創“競賽置換學分”制度,國家級獎項最高可置換4學分;將競賽指導成果納入教師考核核心指標;制定《開放式實驗室管理辦法》,實驗室開放率達100%,設備利用率提升60%。

課程驅動:構建“三層次、四突破、五結合”實踐教學體系,將權威賽題深度融入6門特色課程及80%專業課程;自主研發“電路設計虛擬仿真系統”,校企共建實體基地,引入企業真實項目32項。

資源驅動:聘請企業工程師擔任產業導師,組建“雙師團隊”;年均舉辦4期“競賽指導研修班”;將優秀競賽成果轉化為課程案例,形成“以產促賽、以賽促學、以學促用”良性循環。

三、創新引領:凝練特色范式

團隊實現三大創新:

1. 理念創新:從“孤立競賽”到“生態育人”;

2. 模式創新:首創“基礎夯實→項目實戰→創新孵化”三階遞進培養路徑;

3. 機制創新:深化校企協同,運用PDCA循環實現精細化管理。經查新確認,該體系在國內具有首創性。

四、育人成效:碩果累累,輻射廣泛

近三年學生獲國家級獎項300余項,省級獎項增長300%,發表SCI/EI論文50篇,獲國家發明專利16項,孵化創業項目6個。畢業生進入華為、國家電網等知名企業比例達42%,平均起薪高出25%,用人單位滿意度96%。成果被8所高校借鑒引入,入選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優秀案例,獲北京大學陳佳洱院士高度評價,與華為共建的“ICT創新人才基地”成為全國示范點。

五、結語

盧超教授團隊以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為己任,創建的“三維驅動”育人體系有效破解了學科競賽與人才培養脫節難題,實現了學生創新能力、教師教學水平與專業內涵建設的全面提升,展現了新時代高校教師立德樹人、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貢獻了智慧與力量。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