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學前師范托育中心小班教室,保育師和寶寶在互動(資料照片)。 受訪者供圖

訪談嘉賓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幼兒教育學院院長 范銘

省社科院教育研究所所長 張鶴

陜西學前師范科教產業集團總經理 馬云

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副處長 楊鵬

新學期已經開啟。9月初,陜西學前師范學院迎來了首批90名嬰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的新生。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首次將嬰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納入教育學。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成為全國首批獲批該專業的兩所高校之一。

新專業主要培養什么人才?此舉對于緩解當下家庭育兒焦慮有何深遠意義?記者就此采訪了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幼兒教育學院院長范銘、省社科院教育研究所所長張鶴、陜西學前師范科教產業集團總經理馬云、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副處長楊鵬。

問:請問該專業主要培養什么人才?

范銘:簡單來說,嬰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是一個新興的多學科交叉專業,涉及醫學、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學科。我們主要向學生教授嬰幼兒生理心理、營養喂養、運動健康、回應性照顧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其中,實踐教學的比重在25%以上。4年后,順利畢業的學生可取得教育學本科學位。我們培養的是能在托育綜合服務中心、早教機構、婦幼保健院等相關兒童服務機構從事0歲至3歲嬰幼兒保育與教育、科研工作及經營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問:作為2025年批準列入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它的開設是出于什么考慮?

范銘:國家衛生健康委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約3000萬名3歲以下嬰幼兒,超過三成的嬰幼兒家庭有入托需求,但現有托育服務存在“入托難、入托貴”問題。雙職工家庭面臨照料難題。而我國持證保育人員僅有約50萬人,本科及以上學歷不足10%,缺乏既懂專業又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所以,此舉也是瞄準很多家庭“想生不敢生、生了沒人帶”的社會痛點。

此外,2021年3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發布,增設了托育服務相關專業,許多高職院校相繼開設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也進一步明確提出完善托育服務體系。高校開設嬰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正是對上述政策的有力響應。

問:在本科院校開設嬰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是不是可以理解為陜西省優化高等教育專業布局、服務民生需求的一部分?

楊鵬:近年來,陜西省始終將本科專業建設作為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關鍵抓手,將195個專業及行業領域納入“引導發展名單”,超常規布局儲能科學與工程、生物育種、智慧耕地、智能醫學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民生急需領域相關專業,引導高校探索差異化發展路徑。陜西學前師范學院設置的嬰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就是我省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優化調整的典型案例。

下一步,我們將立足支撐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發展、滿足社會需求,圍繞4個萬億產業集群和重點產業鏈組建專業群,促進專業建設“集群發展”,提升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匹配度、支撐度。

問:在傳統觀念中,帶娃“只要給吃喝,孩子不哭鬧就行”。與粗放式育兒不同,將“帶娃”作為一門專門學科進行建設,對于提升我國人口整體素質、緩解育兒焦慮、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有何深遠意義?

張鶴:這不僅是應對當前托育服務人才短缺的舉措,還是著眼于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投資。首先,直接推動托育服務專業化與標準化,有助于從源頭上提升托育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職業素養。其次,通過高等教育體系培養托育人才,本身就是對托育行業專業性的肯定,有助于提升其社會地位和職業榮譽感,有助于推動社會觀念轉變,吸引更多優秀青年投身托育事業。最后,專業化、高質量、普惠的托育服務,也是其中關鍵的一環。它直接解決無人照護、專業優育的痛點,有助于釋放生育潛能。總之,這是一項連接個體發展、家庭幸福與國家未來的戰略性舉措。

問:此舉對于做大做強托育產業、拉動相關就業發揮什么作用?

馬云:一是為產業“強筋健骨”,提升整體質量。嬰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本科專業培養的不僅是護理員,還是未來的托育園園長、課程設計師、培訓師和行業標準制定者。他們將像“種子”一樣,帶動整個托育服務從“看護型”向“教育型”“科學型”升級,讓家長真正放心,從而吸引更多家庭敢生、愿養。二是為就業“擴容提質”,打開職業空間。我們通過中職、高職到本科的貫通培養,讓從業人員有了清晰的上升通道,這不僅能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托育產業,還能讓他們有意愿將其作為一份長久的、有尊嚴、有前景的職業來奮斗。

問:除了人才隊伍建設,還應從哪些層面入手推動托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張鶴:除專業化、規范化的托育人才隊伍建設,還應完善政策支持與保障體系,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服務供給體系,例如發展社區嵌入式托育、幼兒園托班、用人單位辦托、家庭托育點等多種形式,形成覆蓋城鄉的網絡。此外,還要加強監管與標準化建設,確保服務質量與安全,促進多部門協同與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構建起“方便可及、價格可接受、質量有保障”的普惠托育服務體系,為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讓更多家庭能夠“想生、敢生、善養”。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