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的浪潮中,新高考正在重塑教育格局,AI的迅猛發展也在深刻改變著社會的方方面面。置身于時代的大變局中,高中學校如何在新高考下精準定位,如何借助AI優化教育生態,探尋育人方式變革之道成了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一、現實追問:高中育人方式系統性變革的轉變難題

育人方式轉變既是觀念革新,更是實踐變革。唯有方式真正轉變,教育目標才能切實達成。當下轉變的方向雖然已明確,但實踐起來仍困難重重,任務艱巨。

1.育人的導向與評價:重“育分”輕“育人”。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且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進展。不過分數導向觀念仍根深蒂固。理想信念、品德、關鍵能力、健康心理、交往合作、全球視野等素養在評價中的權重體現尚不充分。

2.課程的設置與實施:重“單學科”輕“跨學科”。課程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載體,是落實育人目標的關鍵路徑。國家課程普適性強,以單學科為主;校本課程側重綜合性、跨學科融合。在實施層面,“第一課堂”仍以單學科教學為主,學科壁壘較難突破;“第二課堂”“第三課堂”雖然強調跨學科的整合與問題導向,但是實際實施效果尚未達到預期目標。

3.學生的發展與指導:重“學業”輕“綜合”。學業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脫離整體發展的學業追求,其意義和價值將大打折扣。當下,學校教育偏重提升分數,忽視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培養;注重眼前成效,輕視長遠發展,尤缺實踐能力的培養,實非長遠之計。

4.教育資源與技術:重“配置”輕“應用”。隨著國家對教育的投入,教學資源配置雖已基本到位,但利用率偏低。部分資源與技術未能物盡其用,發揮效能,造成浪費,影響育人實效。

二、回應時代:高中育人方式系統性變革的方向

“三新”改革(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以核心素養培育為目標,推動高中育人方式從“碎片化”向“一體化”轉型,其核心特征體現為:教學評一致性、學生主體性解放、強化實踐導向,以及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立意”、從“解題訓練”轉向“問題解決”、從“育分競爭”回歸“育人本質”。面對生成式AI等技術的顛覆性沖擊,教育必須主動重構生態。

1.學習范式重構:從“標準化”到“個性化”。突破傳統“被動—趨同—接受”的學習模式,構建“主動—個性—創新”的新樣態:知識傳授與核心素養并重,強化創新思維、協作能力、數字素養等未來關鍵能力;利用AI實現學習路徑的個性化診斷與資源適配,推動“大規模因材施教”。

2.課程體系創新:從“學科割裂”到“跨界融合”。依托大中小學一體化的培養框架,設計階梯化課程目標,避免學段割裂;開發校本化跨學科課程(如“AI+職業規劃”),將技術應用嵌入真實問題的解決場景,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能力。

3.評價機制革新:從“單一分數”到“成長圖譜”。建立“五維四性”評價體系。“五維”覆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指標;“四性并重”即通過表現性評價關注過程、激勵性評價激發動機、增值性評價衡量進步、發展性評價挖掘潛力,以四者協同破除“唯分數”的窠臼。

4.教師角色升級:從“知識傳授者”到“素養教練”。強化教師的數字素養、跨學科教學設計能力及AI工具應用的能力;建立“技術—教學—評價”聯動機制,確保資源應用效能最大化。

三、學校擔當:高中育人方式系統性變革的探索

西安高新第一中學作為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國家級示范校,立足新時代教育變革的需求,以“校內挖潛、校外協同”為路徑,構建了“課程—評價—指導—教學—資源”五位一體的育人模式,為破解當前高中教育難題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經驗。

(一)課程體系:從“單一學科”轉向“多元融合”

學校創新構建“三面五維三級”課程體系。“三面”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五維”涉及德育引導、文化浸潤、以課程為主陣地、活動評價、專長發展,指向“有德行、會合作、厚基礎、敢擔當、善創新”的育人目標;“三級”指基礎性課程(夯實學科知識)、拓展性課程(激發興趣潛能)、創造性課程(培育專長和創新素養)。校本課程設置側重計算機編程、機器人、工程設計等,融合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以實際問題為導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多學科交叉學習和創新的課程。開發STEM跨學科課程,建成“一場一館一中心”及16個校內外實驗室;設立特色課程班,聯合高校、企業探索拔尖創新人才貫通培養的機制。

(二)評價機制:從“分數導向”轉向“素養表現”

學校重視表現性評價。在教學方式上,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通過實驗或項目進行探索和解決。給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小組合作、動手實驗和與大學、科研機構、企業合作開展的科技項目機會。由學生全員參與的“華為杯”科技節已連續舉辦了11屆,注重培養學生的原始創新能力。“科技節”由5個主題活動和10個學科比賽板塊構成,歷時一個月,涉及每個學科的創新實踐及跨學科項目的實踐。從地理學科的“行知秦嶺”“潮生2050”,到化學學科的“元素探秘”“黃金雨實驗”;從生物學科的“我身邊的小動物們”“生物細胞學園”,到工程設計展示的“家庭好幫手——智能機器人”“深海禮物——‘奮斗者’號文創產品設計”,各類學生作品精彩紛呈。在活動中,學生們現場介紹作品并參與投票,最終評選出優秀作品。舉辦音樂與思政融合的音樂會、模擬政協活動;開展研學旅行,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和科研院所進行實地考察學習,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生發展:從“學業管理”轉向“生涯賦能”

實施“導師制”,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作為導師,導師從學業、心理、生活和生涯規劃等方面進行指導。其中,生涯教育以培養學生自主規劃的能力為核心,通過多維度路徑助力成長。學校開設生涯規劃課程,通過系統講解職業類型、選科策略等知識,且結合生涯測評,幫助學生認識自身的特質與興趣方向。建立“認知—體驗—決策”閉環,開展“職業分享”“職業體驗”“畢業生情系母校——大學專業分享會”等活動,為學生搭建與社會接軌的認知橋梁。班主任與導師協同指導,針對學生個性化需求提供選科咨詢、志愿填報輔導,強化過程性跟蹤與反饋。通過整合課程、實踐與個性化的指導,生涯教育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目標感與決策能力,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四)教學方式:從“傳統課堂”轉向“AI融合”

開發本地化“AI教學助手”,支持備課資源生成、課堂實時互動及實驗模擬(如虛擬化學“黃金雨”);搭建的私有云知識庫(含教案、試題等2.3萬份資源)、智能評課系統使得教研效率提升了40%;開展AI工具應用培訓28場,92%的教師可獨立設計數字化教案。

“AI教學助手”大模型具備多種功能,能夠為教師的教學設計、課堂互動等環節提供輔助。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通過與大模型的交互,獲取最新的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及學科前沿信息,快速生成高質量的教學方案。在課堂上,大模型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為教師提供即時的教學建議,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節奏。AI數字實驗平臺為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實驗教學提供了虛擬實驗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更加直觀地觀察實驗現象,理解實驗原理,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同時,學校利用本地私有云構建了高新一中專屬知識庫,匯聚了學校的優質教學資源,包括教案、課件、試題庫、教學視頻等,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支持。在AI教研方面,學校不斷探索AI教研體系,加強教師培訓,提升教師對AI教研工具的應用能力。未來學校將繼續推進本地大模型的優化與升級,完善知識庫建設,加快智能體的研發與應用,構建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教學環境。

(五)資源輻射:從“獨善其身”轉向“兼濟天下”

學校利用5G網絡平臺建立云校資源系統,將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以“教學、教研、評價、活動、管理‘五個一體化’”的方式開放、共享給教育薄弱地區和縣域高中,助力縣域高中振興,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云校累計輸出直播課1.6萬節、教研活動8045次;三年培養了縣域骨干教師251人,印證了“輸血—造血”模式的可行性。

時代在進步,探索不止步。從追問育人難題,到錨定時代方向,再到踐行學校擔當,學校育人方式系統性變革是基礎教育當下的任務,我們將矢志堅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國家未來需要的創新人才。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