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中育人模式變革:創新港西安交大附中的實踐與思考
作者:王雪峰
發布時間:2025-09-11 09:12:20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當新高考的浪潮遇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作為西安市教育局與西安交通大學“雙直屬”的學校,我們深刻意識到:傳統的“標準化”育人模式已難以適應智能時代的需求。
作為基礎教育的踐行者,面對人工智能、新高考及強國建設對人才需求轉型的三重挑戰,必須主動思考教育變革的方向與路徑。學校的育人模式、課程體系、學習空間與方式、評價方式及家校社協同機制,均需深化變革。唯有如此,方能真正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
一、重構以素養為導向的育人模式
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明確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新高考“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改革導向下,在人工智能深度賦能教育的背景下,學校建立“全人教育”理念并主動作為。在實踐探索中,形成了三大特色舉措。
融合高校資源,打造“大講堂+科技教育”創新育人平臺。學校與西安交通大學共建“弘德大講堂”,每學期開設兩場前沿科技講座,內容涵蓋人工智能、生物醫學、機械設計與制造等領域,講座覆蓋全體學生。同時,實施“科技班主任”制度,26位大學教授擔任班級導師,通過“科技報告+實驗室開放日”,讓學生在創新港就能了解國內外的科技前沿和成果,拓寬學科視野,引導他們在科技強國的征程上逐夢前行。
“三層三階”培育體系助力學生做好人生規劃。學校依托德育共同體,推進“三層三階”德育體系落地生根。三層,即引導學生做學習、生活、社會三個層面的主人。通過班級自治、宿舍生活技能大賽、校園模擬招聘會、心理健康月等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自主、生活自理、社會擔當的能力,教會學生“認識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三階)。培育體系按階段有序實施,在職業認知啟蒙階段(高一),通過“教授晚餐”(每學期2場)、“學哥學姐講專業”(已有30余位校友分享),引導學生完成職業認知;在實踐規劃階段(高二),依托校園模擬招聘會、行業調研,引導學生強化事業規劃能力;在信念升華階段(高三),結合高考咨詢專場、“志業導師結對”(志業導師即行業領軍人物),引導學生從職業選擇躍升到人生志業。
學校通過整合學業、實踐、心理等12類數據,對學生成長進行數字畫像。建立“觀察—預警—干預”機制,為學生精準匹配分層作業、社團選修等資源,實現“一人一策”指導。
以上三項舉措通過聚焦資源融合的深度、生涯教育的梯度、個性發展的準度,推動育人體系向立體建構升級。
二、以融合創新的校本課程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承載著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思想,規定了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是國家意志在教育領域的直接體現,在立德樹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學校以此為指導,構建“國家課程為基、地方課程為體、校本課程為用”的三級融合課程體系,推動課程內容、實施方式、教學組織形式全面創新。
一是依托創新港的獨特優勢,構建獨具魅力的“四創”(創意、創美、創能、創理)精品選修課課程體系。40多門特色課程既獨立又融合,不僅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實踐操作、創新創造及審美鑒賞能力,還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打好基礎。“四創精品選修課”中多門課程獲評西安市普通高中精品示范課,學校的高中物理和語文學科被命名為西安市普通高中優質學科基地。
二是推進跨學科課程群建設,如開設“計算機創意創造”“數字化人文探究”“未來大國工匠”等融合課程,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是實施基于真實任務情境的項目式學習任務,探索跨學科作業,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真實的體驗中收獲成長。在校本課程的實施中,學校多次組織學生赴科技企業開展科技研學,思考智能制造時代的青春答案;赴陜西歷史博物館探尋中華文明的密碼;赴秦嶺國家植物園進行綠色生態研學,共守祖國的青山綠水;赴閻良航空基地聆聽試飛員的傳奇經歷,尋找大國重器背后的創新脊梁。

學校多位學子先后在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萌芽賽道、第七屆西安市青少年機器人競賽等賽事中斬獲佳績。
三、數智賦能實現“精準學習”
新課標、新高考和新教材為課堂改革指明了方向,要求從“知識傳授”轉向“能力培養”,從“教師主講”轉向“教師主導”。從“知識傳授者”到“學習設計者”,從“解決題目”到“解決問題”,這些轉變,都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為此,學校做了以下探索。
一方面,引入數智化作業,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科素養。學校邀請西安交通大學李剛教授作了“數智賦能中國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主題報告,為師生揭開數智賦能的神秘面紗。在實踐中,數智作業不僅助力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精準提升學習效率,還能提供即時反饋,支持學生動態調整學習目標、方式、內容。引入數智化作業后的有效減負與科學管理不僅使學校實現了從“統一教學”到“精準學習”的轉變,也為教師的科學決策提供了支持。
另一方面,引入混合式教學模式,將線上AI資源與線下探究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實現知識內化,學會實踐應用。此外,學校堅持采用學習共同體的方式,引導學生圍繞興趣形成合作探索小組,進行深度學習,讓“四有好課堂”(有學、有問、有光、有謙)落地生根。
四、完善多元立體的評價機制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單一的知識考試已難以科學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明確要求,評價要破除唯分數、唯升學等頑瘴痼疾。學校積極落實政策精神,推動評價體系改革,構建了“多維化、過程化、數據化”的評價模式。探索的“紙筆測驗+實踐作業+展示匯報”的考評方式,讓學生在多樣的場景中提升了能力,發展了學科核心素養。同時,開設專題研修課程,提升教師的評價素養,提高教師在AI的支持下進行評價設計與實施的能力。

五、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機制
家庭、學校、社會合力育人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學校以“協同、共享、共建”為原則,構建家校社合作新模式:一是開展“素養家長講堂”,幫助家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家長從“焦慮育兒”轉向“智慧陪伴”,以更科學的方式參與孩子的成長;二是設立“教學開放日”,邀請家長進入常規課堂感受教育點滴,增進了解,互促進步;三是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舉辦“主題研學營”,構建共建共享的研學實踐機制。
強國建設呼喚教育先行。面對新時代的教育變革,以技術賦能素養、以機制支撐變革、以實踐引領未來,是公辦完全中學走向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路徑。作為中學管理者,我們需要以戰略思維、系統思維與創新思維全面推進育人理念與教育模式的深度轉型,唯有如此,方能在教育變革的新征程中搶占先機,贏得未來。
作者單位:西安市創新港中學(創新港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