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榆林實驗學校是由北京師范大學與榆林市政府共建的一所體制創新型公辦學校。自2019年建校以來,學校秉持“迎難而上、追求卓越”的校訓,錨定“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時代新人”的目標,構建起“一校兩址四學部”(從幼兒園到高中)的育人新生態。現有教職工300余人、學生近4000人,通過“五育”融合課程體系和階梯式成長通道設計,學校教育教學品質持續領跑區域教育發展,獲評“榆林市新時代立德樹人好學校”等多項殊榮。

站在教育強國建設的新時代坐標上,我們正以中小幼一體化貫通培養為突破口,打破學段壁壘,整合教育資源,讓每個孩子在連續、科學的培養鏈條中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會創新、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一、洞見未來:貫通培養的價值重構與范式突破的依據

在基礎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區的當下,傳統學段銜接存在三大現實困境:幼小銜接往往停留于參觀體驗的表層化;小初銜接容易陷入知識搶跑的功利化誤區;初高中銜接則面臨能力培養斷層的碎片化問題。這種“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育人模式,致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缺乏系統性,創新潛能的培養也缺乏連續性。

中小幼一體化貫通培養絕非簡單的課程疊加或學段延伸,而是教育哲學的深度變革。

一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整體推進中小幼德育一體化建設,有助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助力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是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通過資源整合、課程貫通和師資共育,中小幼一體化貫通培養能夠破解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難題,確保不同教育階段的學生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三是提高教育的系統性和科學性。通過一體化課程重構,破解學科知識“螺旋斷裂”的難題,構建“能力螺旋進階模型”。以數學學科為例,從幼兒數感游戲到高中建模思維的貫通培養提高了校本課程建設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四是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中小幼一體化貫通培養有助于緩解學生在學習階段的銜接難度,確保學生在新的學習階段能夠迅速適應并取得良好的發展,從而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

五是形成科學銜接的教育生態。通過建立一體化人才培養機制,形成“課程共建、管理共通、師資共用、研訓共聯、資源共享”的發展格局,轉變教師、家長的教育觀念與行為,形成科學銜接的教育生態。

這種培養模式與傳統升學銜接的本質差異在于其目標導向從“升學準備”轉向“終身發展”,注重關鍵能力的持續蓄能;實施路徑從“分段突擊”轉向“全程培育”,形成素養發展的動態跟蹤機制;資源整合從“學段自治”轉向“生態共建”,實現教師發展、課程資源、空間設施的跨學段融通。

二、系統建構:貫通培養的校本化實施路徑

(一)課程貫通:構建立體化育人課程新體系

學校立足基礎教育改革背景,不斷創新體制,充分發揮中小幼一體化辦學的優勢,在深度調研的基礎上,創新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融合、立體賦能”的三維育人體系,破解“知識碎片化”“能力斷層化”的問題;探索可推廣的校本化改革范式,為區域基礎教育管理改革提供實踐樣本。

1.縱向貫通:研發覆蓋全學段的“成長引橋課程”

學前教育:開發“生活適應四階梯課程”(自我服務—規則認知—情緒管理—社交協作),組織學生開展“小學預備周”角色體驗活動。

小學階段:實施“雙軌制課程”,基礎課程強化讀寫算核心能力,而引橋課程開設“數學思維啟航營”“財商啟蒙工坊”,培養學生多元能力。

初高中階段:建立“學科貫通實驗室”,如“碳中和研究院”在初中開展碳足跡測算,在高中開展能源政策研究項目。

2.橫向融合:打造“三級”課程群

基礎類:國家課程實施“三化改造”(情境化、項目化、實踐化)。

拓展類:開發學科融合的主題課程,像“絲路文明探秘”“走進石峁遺址”等,融合了歷史、地理、藝術等學科。

創研類:設計貫通實驗項目,初中生參與高中“人工智能基礎”選修課,高中生指導小學生開展科技小發明活動。

3.立體賦能:創新“雙螺旋育人載體”

文化浸潤:創建“京師大講堂·貫通系列”,舉辦《三國演義》分級閱讀活動,并結合讀書,組織幼兒用黏土捏三國人物肖像,引導小學生用思維導圖分析“諸葛亮的空城計”,引導初中生利用創客模擬“草船借箭”,組織高中生撰寫論文《從〈三國演義〉看領導力模型》,形成貫穿成長的文化學習鏈,使學生不僅從“看熱鬧”升級到“看門道”,還能從符號認知轉到價值觀內化。

項目驅動:物理組開創“家庭實驗室”,讓八年級學生嘗試體驗高中電學實驗。當學生在家庭電路改造中理解焦耳定律時,這不僅是知識的應用,更是科學精神的覺醒。

4.實踐賦能:開展“貫通實踐周”

組織學生走進榆林中科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和現代農業種植示范園,構建“參觀—實驗—研討”深度學習鏈。通過研學實踐,學生將課本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真實生活問題的能力。

(二)教研貫通:建立“三維”教研創新機制

教育科研是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引擎,中小幼一體化貫通培養務必下好教育科研先手棋。為此,我們狠抓教育科研,構建全學段聯動的教研新生態。

開啟逆向教研。建立“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的逆向備課鏈,如高中數學教師參與設計小學數感游戲等。

探索三階聯動教研。成立貫通教研組,實施“三定”制度(定主題、定周期、定目標),每月開展跨學段聯合備課。建立雙向互訪機制,單月低學段教師駐高學段學校觀摩,雙月高學段教師下沉指導。啟動云端教研坊,搭建全學段教師交流平臺,通過線上研討、案例分享與資源共建,推動教師創新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建設貫通培養資源庫,共享北師大基礎教育學校聯盟的精品案例。

實施課題攻堅。設立銜接專項課題,如“數學抽象思維階梯培養研究”已形成幼小初高12個關鍵能力的培養節點。

(三)師資貫通:實施“1+X”教師培養工程

鞏固“三級三類”骨干教師培養成果,深化實施“1148”強師計劃(教師年度完成1項銜接課題、14學時聯合研修、8節跨學段教學課),提升教師的跨學段教學能力。

(四)評價貫通:建立學生成長評價體系

一是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搭建貫通式智慧教育平臺,整合幼、小、初、高學段的數據接口,實現教學行為、學情數據、成長檔案的全鏈條貫通。二是部署AI課堂分析系統,通過智能感知設備采集課堂專注時長、互動頻次等數據,形成動態的學情畫像,并從?學習內驅力、?思維發展力、?實踐創新力、?社會勝任力、?情感生命力等五個維度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五)資源貫通:打造多元資源矩陣

攜手北師大基礎教育資源云平臺,建立形成一批貫通培養優秀案例。在榆林能源集團等12個單位建立研學基地,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科研場景。

三、生態共建:貫通培養的可持續發展保障

創新管理機制。成立貫通培養領導小組和學科貫通教研組,制定出臺了“教學常規、質量監測、教師培訓、活動考評、學段交流”等貫通培養的工作規程,推動貫通教研與常規教學、教研、管理等活動有機融合,確保貫通培養能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地實施。

整合升級資源。與北師大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共建“智慧教育實驗室”。利用智慧校園平臺,開發建設“元宇宙教室”。

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建立家長發展學院和社區實踐基地,組織優秀畢業生擔任學段銜接輔導員,形成家校社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新體系。

四、致遠之路:對貫通培養的再思考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貫通培養既要防止“高中課程下沉”的揠苗助長,也要避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功利傾向。關鍵在于把握好三個平衡:一是把握好?統一性與差異性,在保持核心素養連續性培養的同時,尊重各學段的教育規律和學生認知發展規律;二是把握好?標準化與個性化,建立基礎達標線,拓展個性發展空間;三是把握好?傳承性與創新性,既要延續北師大基礎教育學校的育人傳統,又要融入榆林本土文化基因。

作為教育改革的探路者,我們將繼續以敢為人先的勇氣破解貫通培養的難題,在守正創新中打造具有北師大氣質、榆林特色的育人新模式,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交屬于我們的時代答卷。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榆林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