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旨在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作為一線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時,應深刻把握學情,注重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以高尚的師德師風影響學生

師德是教師之魂,是評價教師的第一標準。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堅持修師德、鑄師魂、正師表,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淵博的學識、高尚的師德師風影響學生、感染學生、鼓舞學生。

二、以生活化教學方式引導學生

在信息化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更加多樣。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拓展教學資源,運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觀察生活、體悟生活,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心靈的成長。

三、以豐富的研學活動感染學生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的需要,帶領學生走進社會,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養。漢中市第八中學積極組織研學活動,帶領學生深入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興漢勝境景區、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向烈士敬獻花籃、書寫參觀感言等方式,讓學生深刻感受、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和高尚品質。在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過程中,許多學生的眼中泛起感動的淚光,他們飽含深情地在留言墻上寫下自己的感受,以擲地有聲的文字許下勤學報國的莊嚴承諾。這場別開生面的實景教育,摒棄了傳統說教的蒼白無力,引起了學生的共鳴,使思政教育真正入腦入心,實現了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四、以多元的實踐活動鍛煉學生

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時,教師要精心設計實踐環節,組織志愿服務、社會調查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錘煉品德修養。一方面,教師要善于運用典型案例開展情境教學,以真實事件引發學生思考,促進他們道德認知的內化;另一方面,教師要搭建社會實踐平臺,組織學生深入社區參與公共事務,讓學生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過程中增強責任意識,厚植家國情懷。例如,在教學“積極奉獻社會”這一單元時,筆者組織了“社區微治理”項目,讓學生分組調研所在社區的環境問題,如樓道雜物堆積、寵物糞便清理不及時等,在調研結束后,撰寫“社區治理建議書”提交給居委會。此外,部分學生還發起了“舊物置換市集”活動,將居民的閑置物品轉化為公益資金,用于資助社區的困難家庭。通過實踐活動,學生不僅掌握了“參與公共事務”的方法,還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增強了“主人翁”意識。

五、以切實推進家校協同機制守護學生

家庭和學校作為學生成長的重要陣地,必須形成教育合力。教師應通過家長會、家訪、線上平臺等多種方式,與家長保持暢通交流,幫助家長提升家庭教育的理念和能力。家長則應主動參與學校組織的家庭教育活動,與學校、教師共同關注孩子的品德發展。在具體實踐中,家??梢月摵祥_展主題班會、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教師要注重將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相結合,引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開展品德教育。只有家校雙方各司其職又密切配合,才能真正實現“1+1>2”的育人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唯有教師以崇高師德為精神旗幟,以生活化課堂為育人沃土,以社會實踐為成長“大課堂”,道德與法治教育方能真正浸潤學生的心田。未來,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成為滋養精神生命的育人沃土,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第八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